南瀛探索/第九章/第三节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节 战后南瀛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战后的南瀛,随著现代化的脚步加快,与世界潮流的影响下,在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上,也有著耳目一新的新气象。尤其是民国76年(1987)台湾解除戒严令后,地方社区与本土化的发展,更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轴。落实本土文化,成为各地方政府施政的重点。

南瀛的社会变迁[编辑]

产业的变迁[编辑]

1945~1960年初,国民政府在接收日本遗留的工业生产设备及基础设施后,随即进行一连串的农村土地改革,去除了农村地主的社会领导权。国家并透过劳动力及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则透过肥料换谷、随赋征购、田赋征实、低粮价等各种政策,将大量的农业盈馀挤入工业,建立工业发展的基础。

在此一阶段中,台南县延续了日本时期的稻米、制糖、晒盐等产业,成为嘉南平原的农业生产中心,台南市则在进口替代的政策下,发展纺织、成衣、塑胶、橡胶、电子装配等轻工业。台南县市逐渐形成由台南市主导的经济发展,以农业台南县支援工业台南市的分工模式。农业精华地带的台南县,已非发展舞台上的主角,台南县逐渐远离发展中心,而且距离台南市愈远,愈加边陲化。

在1958~1960年,台湾开始进行一连串的外汇改革、奖励出口、订定奖励投资条例等措施,在南北两大都会区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台南县也在台南市的带动下,食品、纺织、成衣、塑胶、钟表、藤制品等出口导向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台南市周边的乡镇市,县治所在地的新营工业发展,反而逐渐落后。直至1970年代末中山高速公路通车,沿线的新营、官田、永康、仁德等工业区陆续开发完成后,新营和官田才因为国家工业区的投资而略有转机。

1960年代初~1970年代末,农业在完成“以农养工”的时代任务之后,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稻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蔬菜、果品的种植面积逐渐上升,畜牧业、养殖业等农村副业兴起,其产值与产量,几乎与农作物生产并驾其驱。在农产价格长期被压低、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农业多馀的劳动力,不断的向工商业移动,使台南县农业地带面临了人口外流、所得偏低、边陲化等问题,台南市周边的乡镇市,则面临发展失序、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足等都市化问题。

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台湾的制造业,开始进行内部的结构调整,将劳力密集的生产过程,分散到拥有廉价劳工的东南亚等地,民国74年(1985)台币大幅升值后,更进一步分散到中国,未外移的产业,则被迫朝向自动化、生产合理化发展。

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中,台南市因地价上扬、商业及服务业扩大发展等因素,将部分制造业外移到周边的永康、仁德、归仁等乡镇市,使得台南县位在台南都会区周边的乡镇市,成为台南都会区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学甲、佳里、关庙等乡镇,则因劳力密集产业外移或关厂,缺乏新兴产业递补,发展相对停滞。新营、官田、麻豆等乡镇市,虽有高速公路交流道及工业区的设立,但经济与产业规模也未见扩大。至于沿海的北门、将军、七股及沿山的东山、六甲、大内、山上、玉井、楠西、南化、左镇、龙崎等乡镇,则被排除在发展范围之外。

重要聚落变迁[编辑]

本县有8大镇、市,其中麻豆、佳里、新化、善化等4镇,在荷治以前是平埔族聚居之地,即麻豆、萧垅、新港、目加溜湾等4大社。此4镇因为地处本县最大河流曾文溪南北两岸,土地膏腴,堪称本县古代文化发源地。

盐水、白河、新营等3镇、市,均发达于明郑以后,由汉人所开拓。盐水在清朝时期,为南北水运对大陆交通要港,故原名盐水港。当时船舶辐集,贸易繁盛,已成为一重要都市,日本时期曾置厅治于此。嗣后因地形变迁,港口淤塞,且交通、经济、政治的中心,逐渐转移于新兴的新营,盐水遂逐渐式微。

新营开拓较迟,自日本时期在此设郡,乃成为此区的行政中心。及全台纵贯铁路和公路在此设站,尤其糖厂、纸厂、酒精厂等相继设立,工商业日趋兴盛,遂亦成为经济中心。民国35年(1946),台南县政府迁设于此以后,益形发展。

八○年代末迄九○年代初,随著台南都会区的扩张,永康、仁德、归仁、新市等乡镇市,依附著台南市而蓬勃发展,虽于行政上隶属台南县,但生活上与台南市的关连,尤胜于新营。然而,也因为成长过于快速,遂也引发公共设施未及兴辟的生活环境品质恶化等相关问题。

都会卫星城市的兴起[编辑]

目前台南县市陆续有第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东西向快速道路、捷运及科技工业区等重大建设投入。第二高速公路在台南县内设有白河、乌山头(六官)、新市、关庙等4处交流道。东西向快速道路本有两条,但溪北的北门至玉井段已暂缓兴建,溪南的关庙至台南段,则做为一高与二高的联络道,不受政策的影响。高铁车站设在归仁,所以,若加上台南都会区捷运及台南市科技工业区,这些重大建设的区位,几乎都落在台南都会区内。

目前,台南县位在都会区周边的乡镇市中,永康、仁德的发展已渐趋饱和,未来可能会向都会区第2圈的归仁、关庙、新市、新化等地分散,进一步扩大台南都会区的范围,成为台南都会区的卫星城市。再加上重大建设的投入,台南都会区的中心性,势必将更为巩固,使极化情形更加严重。

南瀛地方风俗的发展[编辑]

台南县在台湾文化发展上,有几点值得一提:第一,本县为西拉雅平埔族的大本营,与汉文化交互作用的情形,有其研究价值;第二,本县于明郑时期为屯兵重镇,曾为台湾政经要津,有辉煌的历史;第三,本县都市化冲击较缓,民风保守,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尚能延续香火。台南县寺庙多,以往寺庙为农庄社会里的聚会场所,也是民众活动中心,兼具典祀、经济、娱乐、防御、协调以及教育等多重功能,又能加强农业社会人际关系,传承农村的精神文化,含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由斯缘故,台南县民俗风物多采多姿,地方文化资产蕴藏丰富,引起各界珍视与研究。

南瀛寺庙发展[编辑]

台南县早在荷兰时期即有中国移民前来拓垦,是台湾最早拓垦的地区,历史悠久的庙宇很多,部分庙宇再分香于台湾其他地区庙宇,如南鲲鯓代天府是全台王爷信仰的总庙,其分香庙宇和祭祀范围遍及全台。东山乡的崁头山仙公庙孚佑宫,是台湾最早的吕洞宾庙,分香于木栅指南宫、冈山镇南宫等地。

台南县的庙宇全台密度最高,数量第2,平均每个村里有近2座的寺庙,目前仍持续增加中。现有的登录资料显示,台南县以民间信仰占大多数,每逢诸神圣诞或平安醮典,皆是地方全体动员的大事。寺庙刈香活动、庙会节庆,终年不断,如盐水放蜂炮、东山迎佛祖、佳里刈香王船祭典、学甲上白礁或刈香、麻豆刈香、西港刈香王船祭典、南鲲鯓庙王爷香期、大内平埔族夜祭、宝光圣堂春祭、柳营王船祭典等等,皆为可贵的地方文化资源。

台南县民间信仰蓬勃,寺庙林立,各地方的庙会活动、神明庆典、艺阵表演均与地方社群紧密连结。寺庙的建筑形式,除做为社群活动的承载空间与再现场域外,也是形塑地方艺文活力的主要力量。

台南县比较起台湾其他地方的寺庙文化,不仅寺庙多,且年代久远,深具历史价值,其中台南县沿海较大的人群庙,更在寺庙艺术上,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如南鲲鯓代天府、学甲慈济宫、佳里金唐殿、佳里兴震兴宫、白河大仙寺、白河碧云寺、善化庆安宫、新营太子宫、铁线桥通济宫和盐水大众庙等10座名列2、3级或县定古迹的寺庙,即极具建筑与工艺特色。另外寺庙结合文学艺术创作,保存延续艺文生命不断。庙宇的建筑、剪黏、陶瓷、木雕、石刻、彩绘、壁饰、柱联、碑记等等,均平实的表现了生活化的艺文内涵,如嘉庆年间叶王的“交趾陶”、光绪年的寺庙壁画,以及日本时期的“剪黏”等等。

早期依附在庙寺之中的诗社、学塾,是地方社会与寺庙互动及依存的具体表现。寺庙建筑的形式、装饰中,强调人文伦理与地方社会的教化,文学根基的浸深,亦在寺庙中的楹联、匾额、彩绘上的题辞上一一显现。北门区沿海的南鲲鯓代天府、佳里金唐殿、学甲慈济宫等寺庙,大约在1920至1940年代间同时增修改建,因其在翻修改建庙宇时,互相观摩比较工艺的的精美与特殊,因此才有交趾陶、剪黏、石雕等艺术品留传于世。建庙工程中地域力量总动员,寺庙建筑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并力求在建筑设计上表现艺术、文学(神话、历史传说)等特色,部分工艺品质展现的极至之美,都在寺庙中一览无遗。

在现代的社会中,传统寺庙辅育地方文化的功能已逐渐丧失,形成多种变貌。台南县的民俗学者在研究台南县的庙宇之后,不禁感叹寺庙功能已沦为拜神祈福、用金钱竞赛建庙格局大小和争权夺利的状况:不重历史、自我膨胀、喜新厌旧、庙不似庙,感觉不到神圣性、艺术性而无法滋养心灵精神,寺庙无文化可言。由现在寺庙的状况来看,部分庙宇虽仍是社区人文活动的中心,但与诗社等文化团体逐渐脱离,地方知识份子已无法介入寺庙的决策过程中。

南瀛的民俗活动 人文资源下的民俗活动,指的是一个地方的人民,所具有的传承文化活动。台南县民俗资源丰富,依游憩资源与活动性质,将民俗活动区分为节庆民俗、庙会民俗与地方民俗等3类。如再依其规模、独特性与影响力,又可分为全国性、区域性与地方性等3级。兹分类整理如下:

节庆民俗 庙会民俗 地方民俗
全国性 1、元宵节灯会
2、清明节祭祀
1、新营太子宫祭典
2、麻豆代天府王爷进香
3、盐水蜂炮
4、南鲲鯓庙王爷进香
5、西港庆安宫王醮
6、佳里金唐殿王醮
7、宝光圣堂春祭
1、头社平埔夜祭
2、东河平埔夜祭
区域性 1、白河大仙寺浴佛节
2、端午节赛渔舟
3、中元普渡
4、玉井余清芳祭典
1、佳里祭孔大典
2、后壁下茄苳妈祖出巡
3、关庙关帝爷进香
4、学甲慈济宫上白醮
5、柳营代王院王醮
6、东山碧轩寺迎佛祖
7、下营上帝爷出巡
1、盐水苓鸽赛
2、学甲苓鸽赛
3、新化斗蟋蟀
4、北头洋平埔祭典
地方性 各行政地区所在地,在节庆民俗上办理游艺活动。 各地神祇生日游艺庆典活动的扩大 1、七股笃加祭祖
2、麻豆迎暗香
3、六重溪平埔夜祭

民俗观光资源的“观光化”,是个普遍的趋势,不仅在台湾,全世界各地皆然。乡土民俗文化活动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旅游景点、民俗文化活动与观光服务为一体的组合,包含一般通称为节庆活动(festival)或展示会(fair)。节庆有其历史渊源,而展示会则较具商业性质。随著社会形态的转变、资讯发达与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节庆与展示会的内涵,也跟著调整或改良。它同时具备商品销售、民俗活动参与、文化学习、休闲游乐、社区发展等多重功能。现代民俗文化活动,是传统的节庆活动结合休闲娱乐,逐渐发展而成,具有地方特色。

民俗节庆观光化的转变,与中央主导的政策有关,像观光局在“观光节”的元宵期间,在全国各地举行大型灯会;以及由文建会所举办的全国文艺季,在总主题为“人亲、土亲、文化亲”之下,结合各专家学者、文化中心、庙宇、社区与民间团体,举办一系列地方文化民俗的艺文活动。这意味著地方民俗受到更多的重视,也导致民俗活动因此加速传播、观光化。

南瀛社区总体营造[编辑]

台湾自解除戒严体制之后,民间活力愈来愈旺盛,有愈来愈多的人,关心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有的人从事地方文史的整理,有的人从事地方古迹、聚落建筑的保存,有的人从事社区生态保育、环境绿化与景观改造,有的人从事健康与福利的服务等等。这些行动者都是自发的,虽然关心的议题不同,但都是以社区为焦点,不约而同的在台湾的许多角落同时出现,并逐渐茁壮蔚为一股风气。这股民间自发的社区运动,由于它涵盖了社区的各个面向,而且目标在经营、创造社区,因此称为社区总体营造。

陈其南(1995)进一步指出,社区总体营造的目标,不只是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所有这些理念的指向,最后都将导致一个结果:社区总体营造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实际上它已经是在营造一个新社会,营造一个新文化,营造一个新“人”。

社区营造是以社区意识为前题,透过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满足社区共同需要。因现代化造成的社会变迁,社区总体营造不失为具有理想的构想,可以说是期望塑造出一个理想国,使现代与未来生活环境及格调得以提升,形成文明人的新社会。做为共同体的社区,就是要居民全体自发的、自主的来参与营造,而且是永续性的经营,这也形成了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其间培养出公民意识、民主法治精神,并展现出生活的艺师来。

南瀛地区较具代表的社区营造例子如下:

1、白河莲潭社区

莲潭位于台南县白河镇的北端,为白河莲花的原产地。北临八掌溪与嘉义县水上乡相望,距离县治新营市约16公里,距白河镇中心约有7公里。社区内包含4个莲产丰富的聚落:莲潭、山仔脚、北埔及三角潭,其中山仔脚为社区中心,北埔及三角潭为典型的乡村型社区,绿色平原中夹杂数条小丘,居民世居于此,历代业农,民风淳朴,勤谨克俭。农作物以莲子为大宗,种植面积约占白河植莲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5月是本地莲花绽放的开始,红莲艳、白莲娇,花海一片,美不胜收,直至10、11月仍可窥其芳踪。翌年1、2月莲农便逡巡干涸的莲田,忙于掘土取藕,以制为藕粉。这种夏季采莲、家家拨莲子,冬日掘藕、户户晒藕粉的特殊景象,便是本社区居民生活形态的写照。

2、盐水田寮社区

田寮社区位于古代的倒风海内,清初本地尚属潟湖区,地势低漥,先人搭寮捕鱼、垦地而居,故叫“田寮”,世代以鱼塭经营为主业。本地因土壤属于盐分土质,加上冬季东北季风强劲,植物生长受影响,老树稀少,所以绿化工作显得更重要,而“平埔族圣树”的木棉树较适应此种环境,所以社区内大量种植。

田寮不大,仅数十户人家,是那种可以鸡犬相闻的小小社区,这儿住著一群现代陶渊明,百年情人榕、木棉道、黄金铃道、台湾栾树道、瓮道、阿勃乐泡茶区、闽南三合院聚落、月津文史工作室、渔塭夕照等,是这片土地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这里的点点滴滴也串起了一畦桃源新境,结合“台湾诗路”的营造,带动社区总体观光产业。

南瀛教育文化的发展[编辑]

民国38年(1949),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在对国共内战失败原因进行反省检讨时认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失败只是一时的,唯有教育的失败影响巨大,且非短时间所能补救,是失败的主因。为此,首重教育的发展。

南瀛教育事业的成果[编辑]

在政府力求国民教育普及的宗旨下,本县逐年增设新校。在学制上包括幼稚园2年,国民小学6年,国民中学3年,高级中等学校分别为高中3年,或职校3年;专科学校依入学资格的不同,分别为招收国民中学毕业生入学的5年制专科,及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的2年制专科;大学暨独立学院,除医科为6至7年外,一般均为4年。民国57年(1968)延长国民教育为9年,国中得以免试升学。至民国92年(2003)为止,本县计有公私立大专院校9所,公私立高中职35所,国民中学42所,国民小学174所,公私立幼稚园173所,教职员工、学生总数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县教育经费占总预算额的百分之42.6。本县教育在时代更迭以及历任县长、教育局长的领导下,各展现不同的风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特点如下:

1.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脉动

由于政策和教育经费的调整,阶段性的发展出多采多姿的文教特色,因应知识经济及资讯时代的来临,大环境变迁的条件下,采取适切的文教革新,如配合政策积极推动九年一贯课程,发扬人文精神,实施五育均衡发展、落实道德教育。各类专门学校重视技职专业人才的培养。高中、高职以升学及就业取向的辅导,适性适所的教学,并开办国中技艺训练班,培养不升学的国中生有一技之长。

2.积极推动传统艺术

保存乡土文化,台南县不遗馀力,可说是传统艺术的原乡。艺阵多,艺术气氛自然浓厚,如扯铃、宋江阵、金狮阵、跳鼓阵、车鼓阵、牛犁阵、八音、北管、国乐、布袋戏、陶瓷制作等等,多所国中小都积极在孕育传统艺术的幼苗。不论是国语文或是科展竞赛,台南县在全国竞赛中均有佳绩。体育表现更是杰出非凡,举凡棒球、扯铃、桌球、足球等更是冠军常客,经常代表国家出赛,南征北讨,为本县立功,也为台湾赢得不少的友谊和光荣。

3.落实教育机会均等

各级学校普设特殊教育班,教育局编有特教辅导员,以协助弱势学生学习,更有各类资优班,提供资赋优异的学生适性发展,以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南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编辑]

1、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变迁

民国38年(1949),国民政府自中国撤退至台湾,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国家政策依附于国际情势,政治采取保守紧缩态度,“去日本化、向中国化”的政策,使受日本教育的知识份子被迫退出台湾文化的领域,形成本土文化处于停滞与真空状态。

民国55年(1966),为了对抗中国的文化革命,肃清殖民地的残馀,政府以反共化的传统儒家思想,创造现代生活的文化条件,进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配合颁布“国民礼仪规范”、“改善民间祭典节约办法”等,透过教育系统及国家机器,严密的由上而下传递下来。民国62年(1973)教育部颁布“国语推行法办法”,于各国民中小学严格执行。民国64年(1975)广播电视法规定,限制方言节目播出时间;种种措施使民间各项与地方语言相关的活动,歌仔戏、布袋戏、皮影戏、南北管、台湾民谣、客家民谣等受到严重打击。

民国70年(1981),行政院设文建会成立,并通过“文化资产保存法”,正式将文化资产的保存纳入法令规章之内。此一阶段的文化建设活动,可粗分为2种,一是地方的特殊民俗活动,包括邀请知名民俗艺人表演、设立薪传奖、表彰国宝级艺师等;另一方面推广西式的精致文化,例如歌剧、现代舞等。虽然主管单位意在对文化做全盘性的推广,但在这个现象背后,却隐含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断裂的危机。文化主管单位积极推动各项复古的活动,如民俗技艺表演或竞赛活动等,却忽略传统民俗活动与地点、地方民众结合的特性,因此虽然带来了热闹的文化现象,但却丧失了根著大众生活的危机。

在1980年代后的台湾,同时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文化圈中逐渐展现了寻求台湾传统文化的趋势,各族群为保存自身传统文化,而开始展开实际行动:从历史材料搜集与重建、以地方语言进行文字戏曲创作、编辑以族群观点为主的教材、民俗技艺的重寻与学习等等,展现从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以社区、地方为主的活动主体,开始发起一连串运动,争取共同利益或目标。透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地方居民对地方的认同与归属,从而逐渐凝聚起地方意识。

2、地方产业文化兴起

20世纪末期,“地方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地方经济振兴的主要动力,政府单位积极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及各项地方民俗活动工作,结合民间团体与地方居民,以“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为目标,运用地方特殊的文化产业资源,结合乡间“产业”、“文化”、“艺术”与“生活”,以推动地域再生,此已具初步成效。以台南县每年产业文化活动时间表为例:

1月:新化番薯节。
2月:左镇白垩节、佳里牛蒡节。
3月:走马濑草食节。
4月:柳营苦瓜节。
5月:关庙凤梨节、善化啤酒节、安定芦笋节。
6月:新化番薯节、山仔顶花果节、玉井芒果节、白河莲花节、龙崎彩竹节。
7月:
8月:玉井芒果节、白河莲花节。
9月:麻豆文旦节。
10月:柳营乳香节、官田荾角节、关仔岭椪柑节、大内西拉雅酪梨节。
11月:下营鹅肉节、后壁稻浪飘香节。
12月:七股洋香瓜节、白河莲藕节。

台南县在文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除了持续推动成效不错的乡镇文化节外,更有许多文化遗址尚待挖掘和重建;而在教育方面,也以国际化、资讯化做为施政重点,因此“培养国际化、本土化与资讯化兼具的教育观;发展多元化、整体化的优质异文生活”,应是整体发展目标。

南瀛观光休憩的发展[编辑]

南瀛观光游憩资源[编辑]

台南县的观光游憩资源,以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分为自然游憩资源、人文游憩资源、产业游憩资源、人工主题园、游憩住宿体系等5大项。

1. 自然游憩资源

台南县的自然游憩资源,有以下几类:埤圳、水库、温泉、海滨和恶地地形,开发状况不一。曾文水库、乌山头水库、虎头埤、尖山埤和关仔岭是台南县早期开发的风景区。

台南县的海岸地区、平原地区及丘陵地区,分别孕育了丰富且多样的自然资源。沿海地区有台湾地区最完整的湿地生态体系和候鸟栖息地;平原地区有为数可观的埤池、水塘遍布,这些人工构筑的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包括各种稀有鸟类;丘陵地区有特殊地形景观恶地形和五峰山猕猴保育园等,这些都是珍贵的生态资源。

台南县有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从苍翠宜人的太康绿色隧道,到荒凉的草山月世界地形,都是值得加以保护珍惜、体验学习的资源。

2. 人文游憩资源

台南县开发甚早,人文资源丰富,在庙宇方面有南鲲鯓庙、麻豆代天府、学甲慈济宫、佳里金唐殿等等;民俗方面则有盐水蜂炮、上白礁、西港烧王船、平埔族夜祭等等。根据统计,庙宇香客的人数,每年数以百万计,面对这样庞大的人潮,部份寺庙也逐渐朝向观光游憩的方向经营。

民俗本是社区自发的传统活动,在观光休闲潮流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下,虽面临观光化的转型压力,却也最具自主性。以盐水蜂炮为例,每年元宵节的放蜂炮,是由武庙发动,由于蜂炮活动刺激有趣,遂使这个驱瘟求福的民俗活动一方面成为凝聚地方向心力的机制,另一方面透过媒体的大量报导,而成为全国性的观光活动。

3. 产业游憩资源

台南县是农业大县,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HO)后,可能造成农产品竞争力的降低,以及农村人口的高龄化,致农业劳动力不足,都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其中,结合休闲产业,将农业资源转化为休闲农业,将农村的一级产业改造为产业观光是策略之一。开放观光果园,串连旅游据点,以提高果品边际效益,并扩大受益范围,或是发展观光养殖、农村民宿、休闲渔业、生态农业、糖盐场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休闲农业,均能提升南瀛观光产业的有效发展。

4. 人工主题园

台南县人工主题园的种类,可区分为高尔夫球场、休闲农场、机械设施游乐园等3大类。各类人工主题园的现况如下:

高尔夫球为一种环境成本高但服务层面少的运动,目前台南县5家高尔夫球场中,仅有两家合法(永安、台南),其馀皆是违规开放使用。由于高尔夫球场的开发,需对其所在地(通常为山坡地)进行大规模且全面的整地,因此常造成环境的破坏及潜在威胁,而事后业者若没有做好水土保持、污水处理等工作,对于当地环境及生活品质,将产生相当严重的冲击。

为避免业者以小规模、短期、粗糙的经营,以获取利润,同时对环境造成影响及破坏,台南县对机械设施乐园的开发,做面积上的限制,以10公顷为最小面积,同时鼓励大型机械设施游乐园至新化丘陵,配合现有的设施永续经营。

5. 游憩住宿体系

台南县的游憩系统中,提供住宿的地方,主要是北区新营、关仔岭的旅馆;中区乌山头的剑桥大饭店;西区则以南鲲鯓庙的槺榔山庄为基地;东区住宿以走马濑农场和曾文水库青年活动中心、山芙蓉渡假中心为基地;南区则可以选择虎头埤或台南市的旅馆。

国民旅游蔚为风气,已成为重要休闲活动,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15岁以上国民选择“郊游、登山、健行”为“自家外主要休闲活动”的,在台湾和南部地区都排名第4位。南部地区游客约占台湾地区旅游近三分之一,短程旅游仍为旅游市场的主流。 台南县的游客来源,以台南县和附近县市为主,主要服务南部区域的游客,提供1至2日的假日休闲游程。

生态旅游的兴起[编辑]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原乡环境为基础,建立在保育、管理与教育之上,并结合文化与产业,使地区得以永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它不仅满足了我们对自然探索、研究和欣赏的需求,也教育了我们热爱生命及维护栖地的行为。生态旅游,是把自然生态保育、持续人类文化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兴旅行方式。比起传统的观光旅游,生态旅游近年来越来越盛行。

1、台湾最珍贵的湿地之一-七股潟湖

七股潟湖是一个半封闭形态的沙洲潟湖,面积约1600公顷,周遭为红树林、盐田以及各式各样的养殖渔塭所围绕。在潟湖外围的沙洲上,由木麻黄所形成的防风林里,则住满了白鹭鸶及夜鹭,沿岸也有许多重要野生动物与红树林保育地。许多学术研究都明确的指出,像潟湖这样的湿地,除了是许多海洋生物重要的孵育地外,其单位面积的渔获量,也远较其他海洋生态系为高。七股潟湖丰富的生态,也深深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像一望无际的蚵架,就是众多渔民赖以维生的养蚵场,而蚵架也为潟湖营造了类珊瑚礁的生态环境,提供许多生物的栖息空间。数百年来两者相辅相成,成为非常独特的渔业文化。

七股潟湖在过去并没有特别出名或受到重视,反而是在政府和财团等众多开发的压力之下,再加上国际稀有保育鸟类黑面琵鹭每年的造访,才引起国内外各地关心生态保育人士的重视,七股潟湖遂成为全世界知名的湿地之一。

2、猕猴自然生态保育区-南化乌山

在南化乡乌山地区聚集数量相当多的台湾猕猴,属于保育类动物,因为常破坏农作物而遭人杀害。有位林鈵修先生怜悯猕猴因觅食常遭农人伤害,乃每日购买水果上山喂食,因而声名大噪,引起各方前来关注。为了保护它们不受伤害,台南县政府特地规画本区域为猕猴自然生态保育区,编列预算,让猕猴可以自由自在于山林间,游客也可以观赏到猕猴,享受自然野趣。

3、大自然的杰作-草山月世界

左镇乡的草山月世界,是由砂岩与页岩所构成的青灰岩地形,与高雄县内门、田寮、燕巢乡的泥岩恶地连成一片,称为白垩土地形。因地质松软,加上草山溪、冈林溪等河流切割地表,造成山岩嶙岣绵延,到处悬崖峭壁,山脊也光秃成锯齿状。

荒广的泥脊层岭,在左岭草山村勾勒出一片莽荡的泼墨图。由于白垩土含高碱性,使得草木难生,荒地中只有耐旱的刺竹生长。由冈林村往草山月世界的路上,沿途所见尽是棱角分明的特殊地形,以及青翠的剌竹景观;随著四季与晨昏的变化,草山月世界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气候清朗的黎明,站在海拔308公尺的至高点上,可欣赏日出和多层次的云雾变化;冬季时,剌竹渐渐转为枯黄,翌年春天又变为红色,每年3〜4月,便是观赏刺竹变色的最佳时机。同样景观,在龙崎乡也处处可见。

4、南瀛生态绿网-12个生态环保社区

为了强化台南县生态观光、绿色消费的导览旅游,如能利用交通路网,设置绿间带与绿色隧道,诸如柳营太康绿隧、后壁樟树绿隧等等,连接各生态景点,透过生态环保社区义工队的经营,未来一定能营造成绿色观光的农业大县,一方面保有珍稀的自然生态与农村景观,一方面亦能带动地方产业、确保高品质及安和乐利的生活环境。

  1. 后壁乡嘉田.嘉民社区:小南海水库湖泊生态、白鹭鸶栖地。
  2. 后壁乡长安社区:生态池、湿地水鸟。
  3. 七股乡龙山社区:潟湖、盐山、红树林、黑面琵鹭、虱目鱼。
  4. 东山乡高原社区:丘陵地观光生态农村。
  5. 柳营乡笃农社区:乡道绿化景观。
  6. 安定乡中沙社区:传统农村名产-粿仔伯粿仔。
  7. 新化镇知义社区:柠檬桉健康步道、龙船花原生植物森林浴。
  8. 新化镇牧场社区:生态牧场、萤火虫与蝴蝶的生态池复育区。
  9. 山上乡山上社区:天后宫百年老树、山上水源地净水池景点。
  10. 南化乡关山社区:南化水库、生态工法营建关山村生态社区。
  11. 盐水镇第八社区:木棉树台湾诗路步道。
  12. 北门乡蚵寮社区:头港大排堤岸夕照、生态渔村。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