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九章/第一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一節 戰後南瀛的政治

民國34年(1945)8月15日,日本投降,台灣人終於掙脫殖民統治的桎梏,回歸「祖國」,人人歡欣鼓舞,戶戶張燈結綵。當時,有一首「歡迎國軍歌」可以看出台灣人的天真熱情:「台灣今日慶昇平,仰首青天白日清,哈哈!到處歡迎,哈哈!到處歌聲,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同時,各地陸續成立了「三民主義青年團」、「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治安服務隊」等組織,配合政府接收與地方秩序的維持。因此,戰後初期,雖然有一些台灣人報復曾做日本「走狗」的台灣人與日本警察,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很安份守己,表現了高度的法治精神與自治能力,平穩的度過了這段政治真空期。

由接收到劫收[编辑]

民國34年(1945)9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稍早的8月29日,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首任台灣省行政長官。行政長官擁有行政、立法、司法以及軍事大權,權力之大更甚於日本時期的台灣總督。10月25日,陳儀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主持受降典禮,並即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和澎湖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民國35年(1946)初,全台行政區由日治時期的5州3廳,改為8縣9市,台南縣正式成立。[1]

陳儀政府同時開始接收日本留下的巨額財富。在軍事接收方面,船艦、軍機、車輛、大砲等所有武器彈藥、糧秣軍用物資器材、基地設施,數量眾多。在行政與經濟方面的接收亦同步進行,國府統以「日產」或「敵產」名義予以接收,再以「國有」的名目,置於國民黨的支配之下。國民黨則以黨國一體的傳統,利用特權經營部份接收來的企業,構築了後來龐大的黨產。此外,國府接收官員利用權力侵吞公物、貪污公款的情形不少,「接收變劫收」,讓台灣人對「祖國」極為失望。

二二八事件[编辑]

陳儀治理台灣僅年餘,就爆發了「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當時會發生二二八事件的主要原因如下:

政治方面[编辑]

1、政治上遭受差別待遇

台灣省行政長官儼然是台灣的土皇帝,用人將台人排擠在外。以陳儀接收台灣3個月後的1946年1月時來看,長官公署一級單位正副首長18人當中,只有1位副處長是台人;17位縣市長中僅台北市長黃朝琴、新竹縣長劉啟光、高雄縣長謝東閔為台人,但這3人都是隨陳儀回台接收的「半山」。[2] 此外,政府、公司及工廠的高級主管,連最小的主管也輪不到台灣人。

民國35年(1946)4月15日,台灣省第1屆省參議員選舉,台南縣有481名侯選人,角逐4個席位,當選率僅0.83%,可見當時人民對政治之熱衷及參與之無門。

2、官風腐敗、官僚橫行

政府要職悉由外省人控制,他們引親帶戚,將台人排擠在外。更令人氣憤的是,他們用人浮濫、貪污無法、官僚欺人、遇事層層推諉、敷衍塞責,與日本時期官員敬業、行政有效率成為強烈的對比。

3、軍警擾民、社會動盪

中國來台公教軍警,時常流露出優越感,常以「勝利者」、「統治者」自居。軍隊紀律欠佳,士兵不守法、購物乘車不給錢、偷竊搶劫、姦污婦女,動輒開槍傷人,糾紛司空見慣,員警開槍肇事也時有所聞。

經濟方面[编辑]

1、加強統制經濟與民爭利

長官公署將台灣的大部份重要產業,都納入政府統制之下,又沿襲日本的專賣制度,搜刮民利,不遜日治。

2、通貨膨脹嚴重

台灣原以產米著稱於世,戰後米價卻一直飛漲,許多地方發生饑荒,失業者日多。由於國共內戰日熾,台灣的米、糖、煤、鹽多輸往中國,導致物質缺乏,因而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民眾生活叫苦連天,成為社會不安的主因。

社會動盪與文化隔閡[编辑]

日本戰敗後,大量的台籍軍人壯丁從海南島、南洋各地復員回來,政府卻任其流離失所,近30萬人失業,成為社會動盪的潛在因素。此外,中國來台者欠缺現代知識,生活習慣的差距,不同社會背景產生價值觀與道德觀的差異,加上語言溝通不良,均加深了省籍的鴻溝。

二二八事件中的南瀛[编辑]

二二八事件的爆發[编辑]

民國36年(1947)年2月27日晚,在台北市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附近,查緝私煙人員因以槍托敲打賣私煙的婦女林江邁,致林婦頭顱流血,引起圍觀民眾的不滿而欲痛毆查緝員。查緝員逃竄時,又開槍擊中一名市民,次日死亡。

緝煙血案發生的翌日,街上多處有演說者,激憤的譴責國民黨的暴政,民眾反應熱烈。到下午時,人潮湧到行政長官公署廣場,高呼口號,不料公署出動武裝部隊阻止群眾接近公署。但群眾仍冒險衝入警戒線,突然從公署樓上連續發出機關槍聲,群眾中數人斃命,數人負傷,隨即倉皇四散。

退散的市民更加激憤,到處聚集,譴責政府殺人,並佔領電台,廣播慘案經過。政府派出武裝軍警開槍驅散群眾,槍聲引來了怒恨、反抗。很快的,抗暴的情緒就蔓延全島。

南瀛地區事變時的狀況[编辑]

根據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的《二二八研究報告書》整理出的資料,當時台南縣各地區的狀況如下:

1、新營區

3月2日事件已蔓延至嘉義時,台南縣長袁國欽一再擔心新營的安全。3日,因風聞有民眾要攻打縣政府,經縣長召集科局長會議,決定由本省籍財政科長高錦德代行職務,縣長乃於上午10時帶外省籍官員走避吳鳳鄉(今阿里山鄉)。縣長一走,新營的秩序,由鎮長沈瓊南維持。他在該晚召集相關人士開會,決定維持治安、保護企業。

5日,外來的青年由李應彰率領到達新營,不僅到新營鎮(市)警察所收繳步槍37枝,且帶領新營青年挺身赴嘉義,助攻紅毛埤。另有,外來的青年要燒福州人店鋪,沈鎮長為了避免火災,並保護外省人,乃將外省人集中到市內前日本人的小學校,募款供應其飲食。

8日,縣民齊集縣議會召開會議,罷免袁國欽縣長,選出教育科長胡丙申等3人代理縣務,並提出政治改革方案40餘條。

9日,台南縣「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成立,隨後又成立「台南縣青年自治同盟」。

10日,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彭孟緝,派楊俊上校率兵兩營,孫子衡中校率砲艦向台南挺進。

13日,縣政府恢復辦公,是日中午又有激進分子50餘人攜重武器,乘兩輛卡車侵入新營,掠奪縣府及糖廠物品,歷經一小時而離去。

2、曾文區

當時區長丁名楠是陳儀的外甥,區署所在的麻豆青年與學生,在3月4日成立自衛隊,奪取警察槍枝,釋放被拘留的人犯。另有以原台灣籍日本兵為主力的自衛隊,再加上失業青年的組織,使麻豆情勢更為緊張。在局勢混亂之際,由呂登再、顏德國出面組織自衛隊,以維持秩序。自衛隊先將在總爺糖廠工作的外省人集中留置,加以保護。自衛隊日夜巡邏,12日才使地方平靜下來。

3、北門區

3月3日進入暴風圈,是日籌組「北門區時局對策臨時委員會」,4日再開對策擴大委員會,決定保衛鄉土,維持治安。

5日成立處理委員會,因治安日趨紊亂,乃向警局借得槍枝,組自衛隊來維持秩序。7日在佳里召開處理委員會時,有人發言攻擊自衛隊,吳新榮乃主張取消委員會,將武器交還警察所,但治安當局反對,乃勉強維持下去。

13日上午,忽有自稱台灣青年自治聯盟的4、50人,先切斷佳里鎮的電話線,破壞倉庫,取走槍枝23枝,並到蕭壠糖廠搶走9萬餘元現款。

4、新化區

3月4日,有台南市的武裝學生與人士突然進入,奪去新化區署警察所的槍枝10枝、子彈若干。同樣的情形也在該鎮合作社、農業倉庫、駐屯國軍處發生。

安定鄉在12日也發生警員被毆及搶槍枝之事。玉井糖廠警衛的槍,也遭搶奪,然以防守得宜,卒告無事。

5、新豐區

軍民沒有發生大衝突。

國府在南瀛的綏靖與清鄉[编辑]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儀表面上採取低姿態的開明作風,實際是虛與委蛇的緩兵計。他早已向當時的南京政府蔣介石請援,迨3月8日,21師登陸基隆碼頭,就由北向南,進行綏靖與清鄉,展開了殘酷的屠殺。3月11日,國府軍開進台南市,立即宣布戒嚴,逮捕人民,13日,湯德章被殺,所幸,台南縣境內,並沒有大規模的軍事鎮壓行動,才能使縣民的傷害減到較低。

國軍之綏靖計劃,大致是先鎮之以兵威,繼則進行清鄉,肅清可疑份子,並辦理撫慰、自新的工作。

清鄉時的氣氛,是相當恐怖的,縣籍陳春木說:「彼時大家都很害怕,是因為他們都利用晚上抓人。那時家家戶戶都掛有戶口板子,顯示這間房子是誰的,大家嚇得把戶口板子和門牌號全卸下來。他們抓人時都是阿兵哥自己來,並未會同警察,所以,他們什麼時候要到什麼地方去,抓什麼人,都沒有人知道。事後,報紙才登出抓了某某人。那時候,好人、賢人都被抓去了,實在恐怖! 」[3]

台南縣的清鄉工作,自3月20日開始,4月10日結束。其間,清查了本縣事件之後成立的「非法組織」15個,逮捕了官方認為的「奸匪暴徒」122人,並通緝44人,另查獲武器、彈藥及刀等。台南縣的自新工作,自3月29日公布自新辦法後展開,到4月底止,台南縣市自新人口共有千餘人。[4]

南瀛地區受難的精英─湯德章[编辑]

湯德彰生於明治40年(1907),台南縣人。22歲時,通過日本普通文官考試,翌年,擔任台南市開山派出所次席巡查。兩年後,調任台南市警察巡查部長,27歲時任台南州警部補,次年又被派往廣東任警察顧問,後又返回原單位服務。當時,日本人認為台籍人士不宜派任主管職務,於是把他轉任為新豐郡保安衛生係,任內,決意赴日深造。在日期間,通過高等文官司法與行政考試後返台,向台灣總督府登錄為辯護士(即律師)。

戰後,湯氏被推任為台南市南區區長。民國35年(1946)台南流行霍亂,他要求衛生當局立刻施行消毒、隔離、注射預防針。但是,當時從大陸來台的長官,卻不為所動,他憤而辭去區長一職。

民國36年(1947)3月2日,值二二八事件時,他被選為「治安協助委員會」的治安組人員,戮力協助治安工作。3月5日,「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台南市分會」成立,湯氏正身染瘧疾躺在床上,卻仍被推為「治安組長」。由於他的努力,台南市的治安遂在騷亂中漸趨平靜。

3月9日,台南市各界誤信陳儀6日的廣播,以為縣市長不稱職者,將予免職,遂表決不信任現任市長,另行投票選舉市長候補人員,湯德章得票第3,有人認為這是他遭嫉惹禍的原因。

3月10日,陳儀宣布全台戒嚴,並勒令撤銷二二八處理委員會,11日台南市戒嚴。當天,湯德章被捕,並遭受酷刑凌辱。後來,當局認定他假台南市人民保障委員會的名義,號召暴徒危害民眾、組織非法集團、擾亂治安、搶劫軍用槍械、威脅恐嚇等罪狀,判處死刑,於13日上午在石象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執行槍決。

3月中,湯德章被高等法院審理宣判無罪,然而為時已晚。

白色恐怖與南瀛[编辑]

白色恐怖的背景[编辑]

經歷了二二八事件,台灣人驚魂未定,國府又發動了令人民膽戰心驚的白色恐怖,[5]欲掃除一般所說的左翼人士,實際卻波及了許多的無辜。當時的背景如下:

1、國共內戰的延伸

民國34年(1945),中共中央由延安指派舊台灣共產黨員蔡孝乾等數人返台,開展工作。蔡孝乾等人連絡過去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員並重新組織,於1946年7月,在台成立「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由蔡本人任書記,台南、高雄地區主要由李媽兜領導。依據官方說法,[6]此組識發展迅速,民國39年(1950)8月時,黨員已有900餘人。

同時,中國國共內戰迫使國民黨敗退台灣,蔣介石更擅行獨裁,整肅異己。蔣介石身兼國民黨總裁和中華民國總統,掌握黨政獨霸的權力。同時,蔣介石也派蔣經國主持整軍工作,出任總政治部主任,以「政工」來箝制軍隊,使軍隊忠心於蔣介石父子,形同蔣家的私兵。

特務系統也交由蔣經國負責。民國39年(1950)前後,蔣經國已能掌控特務組織,並透過該組織廣泛監視與管制每一個台灣人,形成所謂「每個人心中的小警總」的恐怖氣氛。

2、國際冷戰結構

二次大戰後,美國、蘇俄兩大強權,因意識形態和經濟衝突而互相對抗,形成兩大對抗的「冷戰」集團。所謂「冷戰」,是一種「和平不成,戰爭不像」的詭異狀態。台灣被納入美國集團一份子,美國為了圍堵蘇俄共產勢力,對於發生在台灣、韓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國以「反共」為名的恐怖殺戮,常採取支持的態度,這也使得國民黨政權得以放手遂行恐怖政治。

南瀛白色恐怖的受難狀況[编辑]

民國39年(1950)初,蔡孝乾被捕,李媽兜流亡。5月31日,「麻豆支部」被破,35人被捕,揭開了南瀛白色恐怖的序幕。6月25日韓戰爆發,有了美國撐腰,國民黨政府就更加肆無忌憚的逮捕人民,以達其恐怖統治的目的。台南縣內相繼發生了大內案、下營案、玉井案、關廟案等幾個大案,統計較知名的案件,縣籍受難人至少有243人以上,其中死刑人數在38人以上,被判無期徒刑者11人以上。[7]

台南縣的受難情形,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 台南縣的受難人中,案件發生在本地者,超過200人以上。這些人長期生於斯長於斯,以農民、工人佔大多數。他們的知識水準大多不高,對於國共內戰的情勢,並不熟悉,國府卻幾乎都以牽涉共產黨的名義處刑,足證國府當時「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漏掉一人」的恐怖策略。
  2. 台灣史上被官方囚禁最久的5位白色恐怖受難人,都是台南縣人。他們是:「麻豆案」的林書揚和李金木(刑期34年又7個月)、陳水泉和王金輝(刑期33年7個月)和「下營案」的洪水流(刑期33年6個月又2日)。這不僅是台灣史上少有的記錄,在世界歷史中,因為政治因素,被囚禁如此之長,都是少有的。由此,可見國府白色恐怖政策之殘酷。

個案概述[编辑]

1、許強:

許強生於大正2年(1913),台南縣佳里興人,出生農家。他從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後,仍然在醫學領域裡繼續鑽研,1946年9月,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當時,他的日籍教授澤田藤一便公開斷言道:「許強不但是台灣,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可能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人。」由此可見澤田教授對這位台灣學生是如何的推崇。

日本投降後,台灣回歸「祖國」,許強被選為接收委員之一,負責協助杜聰明接收台北帝大醫學部及附屬醫學專門部、台大附屬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及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及支部醫院。民國34年(1945)11月15日,接收工作完成,台北帝大改組為國立台灣大學。許強主持了台大醫院第3內科,也是一位學生心中的好教授。

二二八事件後,台灣人對國民黨政權失去信心,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目睹台灣精英被殺或失蹤,見識到國民黨政權的法西斯手段,心中的感觸特別深。此時,共產黨在中國高舉著「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旗幟,吸引知識份子的認同。據說,臺大醫院裡以第3科主任許強為主的部分醫生們,也秘密展開了學習左派理論的讀書活動。他也可能在這之前,就到上海,和當時中共地下黨的組織有了聯繫。

民國39年(1950)5月13日,許強在臺大醫院院長室被捕。同年9月7日,被軍事檢察官以「共同意圖破壞國體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判處死刑。

許強醫師在民國39年(1950)11月28日被槍決,同案槍決共14名。據云,這14人被槍決後,留在現場示眾,不准家屬收屍。第2天,因「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案」又槍決了11人。這兩天,在馬場町就犧牲了25名台灣的精英。[8]

2、洪水流

洪水流生於大正4年(1915),台南縣下營鄉人,出生農家,從小務農。他的父親洪伏,在日本時期曾參與下營農民組合,抗議新營糖廠剝削蔗農,而被日本人以妨害公務罪名關了一星期。

民國38年(1949)農曆8月,一位自稱是老王的陌生人,[9]到下營來發展共產組織。他原本相中洪伏,要他參加「三人小組」,但洪伏年邁,遂找其子洪水流。洪水流對所謂「三人小組」並不明瞭,且自己農事繁忙,便推辭了。想不到翌年(1950)7月18日夜,洪水流在田寮被捕,二弟因未帶身分證也被捕。

洪水流被捉到麻豆分局後,慘遭數次酷刑,他只好承認參加「三人小組」,二弟也遭嚴刑逼供,但死不承認,被刑至重傷。後來,二弟被以「知匪不報」判刑3年。

民國39年(1950)11月12日,洪水流被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處「無期徒刑」,「三人小組」另2人被判處死刑,12月底被槍斃。洪水流認為自己是因為繳納小組費用時堅持不參加,否則,應該也會被判死刑。

民國40年(1951)5月17日,洪水流被送往火燒島「新生訓導處」,過著如奴隸般的勞動生活,與官方強迫接受的思想洗腦課程。民國52年(1963)5月,被送往台東泰源監獄,終日幾乎都被囚在牢內。民國61年(1972)4月時,再被送回綠島國防監獄,於民國73年(1984)1月22日假釋出獄,總計被關了33年6個月又2日。

洪水流被捕時35歲,出獄時已近69歲,父歿,妻亦亡故。

南瀛地方自治的實施[编辑]

戰後台灣的地方自治選舉,長期為派系操控。台灣的派系政治,可說是國民黨接收台灣後的產物,主要是因國民黨接收台灣前,對台灣從未組織經營過,無草根基礎,於是利用幕下的台籍政客,來做為統治機關與台灣社會間的橋樑。這些「半山」,由於長期浸淫在國民黨的派系政治環境下,遂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派系,被稱為「半山派」,島內精英也起而對抗,凝聚出「臺中派」、「阿海派」與之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蔣介石撤退來台後,3派為首的派系領袖,都遭到削弱拔除的命運,但地方勢力仍然存在。由於國民黨外來政權的屬性,不能沒有本土勢力的支持,要辦理地方選舉,更需要地方派系代為動員選票。在這種現實政治的考慮下,只好暫時容許地方派系的存在,不過,卻先採局限化、平衡化、經濟籠絡等策略,限制並操控地方派系的發展,等到威權完全鞏固,再逐步加以替換。[10]

民國41年(1952)1月28日,台南縣舉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的第1屆縣議員選舉。接著縣市長選舉,也於同年4月15日投票。不過,南瀛初期地方自治的實施,派系操控力量較大。從民國40年(1951)的第1屆縣長選舉到民國80年(1991)初,約40餘年的時間,台南縣的縣長,都是由具有濃厚派系色彩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包辦。立委、省議員也多由3大派系推出的人選當選。台南縣的派系,早先大體上是基於地緣關係而結合,一般都將之歸為3大派系。[11]

海派[编辑]

「海派」就是「北門派」,主要是因這些政治領袖都出生於北門地區,位居沿海。北門區因受限地理環境,早期居民生活困苦,養成刻苦耐勞的個性。外出的北門區居民也較團結,多能互相照顧,凝聚力較強。

民國40年(1951)至46年(1957),北門地區出身的政治領袖分居要津。吳三連當選省參議員,後又出任台北市長,高文瑞當選第1、2屆縣長,陳華宗任議長,3人並稱為「北門派」3大領袖。其後,「海派」又支持出身教育系統的劉博文、李雅樵,先後當選第5、6屆及第10、11屆縣長。

山派[编辑]

「山派」始祖是胡龍寶,因此又稱為「胡派」。「山派」是胡龍寶擔任國民黨部主委期間部署的輔選組織。民國46年(1957),胡龍寶當選第3屆縣長,並連任第4屆縣長。在縣長任內,他運用政治資源,廣結人才,匯聚成「山派」,其女婿張文獻曾任監察委員。後來,「山派」的楊寶發亦當選第8、9屆縣長。

高派[编辑]

「高派」的龍頭是高育仁,「高派」的崛起與山派有些淵源。高育仁於民國62年(1973)任第7屆縣長後,廣植人脈,匯成「高派」。高育仁卸任後轉任內政部常務次長,先後當選省議長、立法委員。

從第1屆至第11屆的台南縣長,一直是國民黨包辦,不過,第12屆縣長的選舉,民進黨的陳唐山當選,國民黨才首次淪為在野黨。

南瀛民主政治的發展[编辑]

經歷了二二八事件,接著又籠罩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中,處處都有情治人員監控的威權體制下,南瀛縣民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怯於批評時政,少有人敢公開對執政者發表異議。即使外在的環境是如此惡劣,但還是有一群勇於開創格局的縣民,帶頭走出一條路來,讓台南縣民在台灣的民主運動史上沒有缺席。

南瀛民主政治的發展,大概可以粗分為民主萌芽期、發展期及政黨競爭期等3階段。

民主萌芽期[编辑]

戰後初期,出生於學甲鎮頭港里貧窮農家的吳三連,首先活躍於政壇。民國43年(1954),吳三連由台北市長轉任省議員,民國46年(1957)連任。他與郭國基、李源棧、郭雨新、李萬居、許世賢等人,都因勇於為省民盡言責,被稱為「五虎一鳳」。而他們的選舉活動,充分發揮了民主政治教育的功能,提昇了社會大眾的政治意識,吳三連也積極參與在野勢力的結合。民國49年(1960)省議員選後,他與在野勢力「自由中國」的雷震,召開選舉檢討會議,強烈批評國民黨選舉舞弊。不過,這時南瀛在地的民主運動,還是一片沉寂。

發展期[编辑]

民國60年(1971)之後,國民黨政權的外交屢屢受挫,減弱了國民黨統治權威的正當性。同時,工業化後的經濟發展,中產階級興起,新進的精英知識份子和政治人物要求改革,形成民主化的力量。其中,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黃信介、康寧祥等),和以「大學雜誌」為中心的知識份子結合,透過多次的選舉,這些政治異議份子,便結合成了一股「黨外」的勢力。

受到大環境的鼓舞,學甲鎮謝三升於民國66年(1977)首次參選省議員時,在潘輝全、林文定等人助選之下,喊出「三斤稻米換無一包煙」,開始為台灣農村的破敗提出抗議,對執政黨提出批判。最後他雖然落選,但是,選舉成為散播民主意識的重要媒介,他的訴求獲得廣大縣民的迴響。3年後,他選立委,又喊出「反攻無望論」、「番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的口號,一時風起雲湧,縣民的民主意識受到啟迪。到了民國70年(1981),謝三升終能高票當選省議員。在省議會期間,他與游錫堃、蘇貞昌合稱「省議會三劍客」,他們曾為了抗議省府超額預算,違反憲法,而堅決辭職。

民國74年(1985),台南縣縣長選舉,「黨外」候選人陳水扁強力挑戰國民黨,競選期間,陳水扁聲勢驚人。最後,國民黨祭出「山海夾殺」的策略,全力動員山海兩派派系來「夾殺」陳水扁,才使陳水扁敗下陣來。

政黨競爭期[编辑]

民國75年(1986)9月28日,黨外人士正式成立「民主進步黨」,打破了戒嚴令下的黨禁,與國民黨形成兩大黨的局面,開啟了台灣有史以來的政黨政治。

民國76年(1987)5月,一些縣民參與了台北「五一九行動」,要求政府解嚴。他們的訴求終於在同年7月15日達成。這一天,政府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並廢止或修正與戒嚴有關的法令。

翌年(1988),由農民主導的「五二○事件」,台南縣民大規模的參與,幾乎每一個鄉鎮市都有人參加,尤其是後壁、官田、楠西、南關線的鄉鎮市最為積極,共約有近3000人參與。這次的活動,無形中讓台南縣的農民意識、民主意識更加成熟。

民國78年(1989)台南縣長選舉,民進黨的候選人李宗藩,竟然以回鄉參選僅100餘天的時間,和當時佔有現任執政與組織優勢的候選人楊寶發,幾乎打成平手。一般咸認,除了候選人的形象,以及選舉策略運用成功等因素外,縣民民主意識的提昇,是極重要的因素。

民國82年(1993),代表民進黨的陳唐山當選縣長,台南縣首次由在野黨執政。陳唐山得以入主,有人認為是因他個人條件佳,有人分析是國民黨派系倒戈,更有人認為是時機成熟,民心思變,是台南縣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南瀛重要政治人物概述[编辑]

戰後迄今,對台灣政治有所貢獻的南瀛政治人物非常多,除了許多長期深耕地方,為民服務的地方公職人員與民代外,亦有不少在台灣政壇舉足輕重、影響大局的全國性政治人物,以下僅簡要的介紹兩位較重要的政治人物。

黃朝琴[编辑]

黃朝琴生於1897年,台南縣鹽水鎮人。1923年自早稻田大學畢業,1925年加入國民黨,1926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政治碩士。1927年由美國返抵上海,隔年入外交部僑務局任指導科科員,隨後歷任特派員、代理科長、秘書、科長、駐舊金山總領事、駐仰光、加爾各答總領事,外交部情報司幫辦、駐甘肅特派員等職。1944年4月入中央訓練團高級班受訓,草擬「台灣收復後之工作設計」受重視,因此戰後隨即返台,1945年12月出任台北市長,1946年當選參議會議員,並榮膺議長要職。嗣後,蟬連參議會、臨時省議會、省議會議長達17年之久,他在議長任內,作風穩健,甚得人和,為台灣地方自治奠定良好基礎。

他對國計民生及經濟建設,極為重視。自1947年起20多年間,任第一銀行董事長暨台灣銀行常務董事等職,對台灣金融經濟貢獻良多。他對文教事業尤其關心,慨捐1000萬元,設立黃朝琴獎學金,獎掖眾多台南縣籍清寒學生。

黃朝琴於1972年病逝,葬於台南縣「孝思園」。

陳水扁[编辑]

陳水扁出生於台南縣官田鄉西庄。父親是佃農,童年家貧,讀國小時,每一天都打赤腳走上6、7公里遠,但他勤奮向學,初中、高中均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在台灣大學讀書期間,就通過律師高考。大學畢業後,任職律師,原本多辦海事、商務類的案子,美麗島事件後,受邀擔任黃信介的辯護律師,才開始接觸到政治案件。當時擔任黃信介的辯護律師,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他的朋友、同學、同業大多反對,但是,妻子吳淑珍毅然鼓勵他接這個案子。

民國70年(1981),陳水扁被「黨外」推薦參選,當選台北市市議員,從此開始了政治生涯。民國74年(1985),因「蓬萊島」案,被判刑1年。年底,參選台南縣縣長,落選,妻子吳淑珍車禍,下半身從此癱瘓。

民國75年(1986),陳水扁入獄,服刑半年後出獄。出獄後,歷任立委、台北市長。

民國89年(2000)3月總統大選,陳水扁代表民進黨參選,當選總統,成為台灣史上在野黨第1次完成政黨輪替的總統,不論是對台灣或是南瀛的民主政治史來說,這都是頗富意義的一頁。

註釋[编辑]

  1. 此時台南縣轄有新豐、新化、曾文、新營、北門、東石、嘉義、北港、斗六和虎尾等10區,縣治設於新營。
  2. 「半山」意指曾在大陸參加或協助國民黨,戰後回到台灣參與政治的人,因為台灣話稱中國大陸為「唐山」,這些人就如同半個大陸人,所以稱「半山」。
  3. 涂叔君,《南瀛二二八誌》,新營: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頁261。
  4.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頁229。
  5. 戴國煇將白色恐怖定義為:「由反革命派所行使的恐怖行為」。見戴國煇與葉芸芸合著,《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頁299。
  6. 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上冊,頁18。
  7. 姜天陸,《南瀛白色恐怖誌》,新營:台南縣文化局,2002年,頁343。
  8. 以上資料參閱藍博洲著《許強醫師紀念專輯》,台南:許強醫師基金會出版。
  9. 林樹林認為即李媽兜所屬的楊德全。參閱《出土政治冤案》第2集,頁80。
  10.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頁150。
  11. 同註10,頁288。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