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村先生文集/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南村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宋履锡
1921年
卷三

[编辑]

上大人辛亥[编辑]

鹤奴去后。无由更得家音。日夕泄菀。寝食不甘。伏未审迩来。堂上调候何如。侍中气体亦何如。近日稍温。节宣幸或得宜否。幷切伏慕之至。子连得无恙。十七日自此发向乌川。遇成查丈。因与偕往浮浦。自其处历登才,桃木,川前,东厓诸处。卄四日还泊苎村。盖欲待征汝。与之南归。脱其病焰也。征汝卄五日来到。当即同发。而近有思量一得之事。伏念哑轩先祖碣铭。既承葛庵文。乃以子孙私笔。列于其次。恐有歉于尊重之道。闻赵承旨斯文不但有文。其笔法胜似七滩学士。始出请写之意。姑留成兄于此处。再昨发马往桃木。议其取舍可否。则果言甚好。此等重事。非桃村无可议者。桃村亦于吾家事。无异自己。故遂决此事。擅便猝定。涉于轻遽。而至于所尊处。亦不为慎重之道。故先送成兄。禀达此事。未知如何。子则待回便。与道木三馀丈。同往春阳赵令溪亭。请碣书为计。其间往来。自费四五日。书亦难毕于一二日之内。复路之期。当在来旬后望前矣。春阳一路稍净。赵令溪亭距此不过八十里云矣。馀丈与赵令契知最甚。因此可得跋语。此亦幷送。以观其气色而为之。但念元序中没家学为一欠。此亦馀丈嘱之。则或得添入数语为无妨。然此则何可必也。裵令所撰文亦幷送。使见其稍详处亦如何。至于三坐碣文则既未得祖先生卒年月。事迹无凭。文与笔似难仰请。此则子归而书之似便矣。然幷送其所撰置文字。私与馀丈兄弟相议如何。盖赵令之志行文学。洛北之望。得此一字。可谓有光而无愧矣。其笔则子亦见之于东厓。其法参之王赵而精强优于七滩。且其笔年已七十四而精力不少衰。凡此诸般所举。皆与桃村相上下商确者耳。至于涂蜡传刊之法。闻之川前金丈。盖已手自经历而非难事云。其法就所书纸背涂淡糊。次涂蜡。就蜡上墨摹其字然后。以其纸贴于石面。以鏖火器按之。则其所摹墨字。辄移于石面。少无失真之患云矣。行次已于何日税官庄耶。石磨已毕否。因此刻役迟延可闷。且未知山下近处作何如。尤可郁虑。

上大人[编辑]

累月作游。再昨始返。则庭驾在役所。私心郁郁不自胜。伏未审行中气軆候如何。伏慕且虑。子去月十七日自桃村发春阳行。盖三馀丈有故。待而同行故也。十八日抵宿赵令江亭。翌朝始请文字。初不固辞。因宿一日。又翌朝制跋文。亲自书之。笔力犹不衰。因请书役则固辞。其言则以为虽是初见。两家之相知。自乌川已熟闻之。何敢歇视而然也。老矣末如之何云云。然所制跋文。苍然古雅。可谓无欠。江斋萧洒。依然地仙。名利宠辱。已定于胸中。可谓当时一人矣。

与李婿心如镜臣[编辑]

此因邻便。虽未得书。槩闻庐边消息。少慰阻恋之怀。第此岁序将暮。练祀隔月。想种种情事。去益难堪。此心悲念。何可已也。此间依过。然常对病喘之人。寝食不安。是亦命也奈何。一往之计。自秋经营者。至今迁就。何物魔儿。使我转身不得耶。不见栾棘之容。以至于今。其为怀想。岂与平时比也。

与卢婿周彦尚桢[编辑]

非舟川则不得消息。而舟川之往来。亦久断矣。此心纡郁。曷有已也。即此至寒。侍馀启处何似。此间自无善状。只块坐悄悄耳。冬来有所读否。馀力学文。不可已也。干蛊时心在干蛊。读书时心在读书。皆可为学。须勉焉。

答李婿国明东龟[编辑]

荏苒之顷。丧期已至。想惟孝思孺慕。益无所逮。李哀有所询问。而吾非知礼者。何以答之。旧见寒冈先生集。凡小祥后止哭者。朝夕哭也。至于上食哭则在孝子酌其情而为之云。则虽哭不害于礼也。心丧无禫则明在礼经。三年毕后。冠服从吉。则依愚伏言行之。似为依据也。

答李婿孟蕴辉岳[编辑]

相望邈若千里。今承手字。如对面目。其慰可知也。三儿俱无恙。末儿能知祖家。以为往来。则知其无母可知也。岂不悲哉。然使渠知其今母为渠母。使其恩情相属可也。此间惟是目暗不能销日。无寐不能终夜。不如死之为便耳。聋隐集不得信便。尚未还送。今闻册主方病云。甚可瞿然。但此无文者不敢与作者之列。欲为之一言则佛头着粪。是可笑也。略付数字于书尾。使览者知吾叹赏之怀。传示其遗胤无妨耶。

与崔甥柱宽[编辑]

孙儿还。知襄事安过。继而有大殡终祥。岂人理所可堪也。妹氏咳嗽渐剧不能食。世有绝粒延生之方。可以支过耶。或幸而至于明春。则决意扶舁而出。得兄弟相面。虽明日死。可以瞑目矣。哀亦须抑哀强食。终养偏亲。为人子职可矣。六宜堂记。昨年盖已构置。今始奉呈。其间人事之至此者可悲矣。一览后。奉而展之筵前而退藏之如何。

寄濂儿己卯[编辑]

昨见书知安报。然千里行役。休而后易生病。须慎之。节寒温寝食可也。雨势至今日不止。待晴可以上城见主倅耶。自京来路。不见张正字耶。若未见则汝弟一人往请可矣。近地相知之人。独不可外之也。上枝到门。亦请之云矣。竗洞到门。似不与吾家相值。盖其处新恩之行。多有事于圻湖之间。其还必不能及四日矣。到门之期。犹隔四五日。相通于允执。与之游行公山。仍与同还于上枝到门好矣。李慈山之弟得虎榜。亦可快也。

寄海儿[编辑]

闻桧渊事至罔测。首任方引避云。想已知之矣。上林书来。吾乡方齐进。吾家子弟亦不可落后。急通汝处。明日早发。先入柳村。则可知吾乡行音矣。因往桧渊。与吾乡同去就为可。斯文事孰非关系者。而此院则与他院尤别。百年世守之地。断不可一朝去之。惟效死而勿去可也。其成败利钝。岂能逆睹。但观此事变。必至于营门呈书之举也。

寄海儿[编辑]

奴马回时见书已多日矣。未知眠食何似。进士再昨往山城。金进士方主胜览之役。姑未正写。故以单子付之。使幷载录矣。星州之不为收录。则主事者不得不任其责也。星之旧件。即其时丈老如裵令吕进士主其事。而于吾家亦颇详悉。至于移宅梅南事。亦曰从寒冈居泗水上。泗水之于梅南。密迩也云。且以军功录原从之勋及仁庙初赠职之事。昭然载录于旧件。则以今日监营所行节目言之。亦无辞可塞。而主事诸君不肯致意。只恨吾家不及往视其役也。于人何咎焉。

寄源儿[编辑]

奴来知安报。稍慰恋思。吾十九日欲作永川行耳。寓中无所事。惟日亲书册。为一件工夫可也。与村中少年日事征逐。看碁消日。是所谓燕朋也慎之。

答干孙[编辑]

路远便阻。泄菀不可言。见书喜可知也。仍悉客中眠食安稳甚幸。山斋读书。正好静专。所谓愈读愈疑。亦是好消息。过得此关。乃沛然矣。猛将鏖战。酷吏按法。可为读书法。汝素性欠刻励。须勉之。

答外孙李奎悳[编辑]

见汝书。知平报。且知汝文笔稍进于前可喜。汝虽钝根。然勉之则无不至。虽于笔札之间。一以诚信求之。则何患不及人也。

杂著[编辑]

格斋先生孙公㫌褒事。呈道伯文。[编辑]

伏以乡者。道内儒生。以密阳故格斋先生孙公㫌褒事。累恳于营门者。已有年所。而营门辄以状闻軆重。待岁末修启之时为辞。因循至今。阙而未举。恭惟圣朝旌美之典。厥惟旧矣。今又伏闻我圣上更下纶綍。其有忠孝节义之炳炳。或遗于㫌褒者。自本道状闻。而又遇相公阁下按莅玆道。主张风教。则于是乎生等积年沉郁之事。今可以怏伸也。玆敢以前呈书意。更举大槩。聚首齐吁于棠阴之下。伏惟采纳焉。孙公讳肇瑞。格斋其号也。我世宗朝。与朴醉琴轩先生诸贤。补集贤殿学士。出为凤山郡事。及至丙子六月。则退处乡庐。谢遣生徒。终身不出门。光庙以户曹参议召而辞不起。遗命以凤山郡事书于墓碣。其文集四卷。散佚于龙蛇兵火。只存若干诗句及诸家所记。其小机诗曰赖尔甘眠倏交梦。周公与我佐孤君。觉来始觉非真事。壮气犹存彻五云。其杜宇诗曰杜宇亦如我。无端昼夜啼。飞禽还有翼。随意任东西。此二诗足见其志之所存也。占毕斋集中有敬呈孙凤山者。其诗曰年来袍笏已还君。高卧何曾梦五云。亦知自靖之志也。至学问文章。虽非后学之所可窥测。然占毕斋之雅深敬重。醉琴轩之唱酬讲论。成河两公之分好甚笃。寒蠧两先生之事以师礼者。皆出于诸家记述。迹其终始。盖与六臣者同矣。殷之三仁。有死生之殊。而吾夫子俱谓之仁。则其意可见也。我朝六臣。其为㫌褒之典备矣。其于生六臣者。亦有赠爵褒扬之恩。今于格斋之事。若得彻闻于朝廷。则其所崇奖褒扬者。夫岂有异同哉。只以遐方人士。迹远势阻。既不能排云叫阍。又无有立朝建明。以至于今泯泯也。今则圣上既下明旨。阁下又当旬宣。噫起百年沉没之迹。阐昭代风声之树者。其不在于今日乎。伏愿阁下虽在簿领倥偬中。取考前后文状。亟为之启闻。使忠孝节义之如彼卓卓者。得蒙赠爵旌褒之恩。无任激切祈恳之至。

县监宋,判官宋二公㫌褒事。呈道伯文。[编辑]

窃惟忠义之于人。本乎秉彜。故人有死于是者而不得与于㫌褒之典。则人心郁焉。道内㓒谷居故咸平县监宋涉及其弟训炼参军宋潝。当壬乱死于国事者也。参军以平壤判官。应募讨贼。以一剑突入贼阵。乱斫贼兵。一日之内。再入再斫。不幸马蹶。遂被杀害。县监则从统制使忠武公阵下。同事水战。主将素闻其名。深加倚重。多所筹议。县监亦以死自许。常为前行。露梁三千仇罗三战。为功居多。及至曳桥之战。奋臂先登。建旗斩将。贼势被靡。主将方坐舟上。军容益壮。胜负已决。而忽为贼丸所中。县监乃呑声不哭。麾旗鸣鼓。督战益急。终致大捷。奏凯方旋。而又为流丸所中。噫其不幸焉耳。盖二公虽以武艺拔迹。其居家行谊。超出等夷。事亲尽孝。为乡里所服者。以著于平日。则末梢所树立。乃其所移者尔。其忠义如彼其卓卓。其功绩如彼其炳炳。而乱后定功之时。斯二公者。不得蒙旌褒之恩。则盖有由焉。方是时也。主将已殒于绥下。都督拊心而大恸。军情沸腾。事机危迫。谁复以军中之忧。达之朝廷乎。粤在孝庙己丑。礼曹文移行会。忠臣节士未及㫌表者。使其邑指名以闻。于是本邑前别坐李道昌。率乡人六十。以二公事本末。书呈于营门。营门具启于朝廷。而事寝不行。以至于今泯泯也。盖以二公俱无后嗣。朝廷又未提记。寝远寝晦。一任其寂寥。使精忠壮烈。埋没于草莾中。与国殇无异焉。则人心之郁而未伸。固已久矣。噫时有屈伸。名有显晦。岁星三周。今适壬辰。言念当时。衋然如昨。而自上乃有壬辰功臣收录之命。则二臣忠义之彰。尽有待于今日矣乎。前者士林之呈状。其傍孙号吁于营门者。非止一再。而面许启达。还复因循者。又非有待于阁下者乎。伏惟阁下以王谢之名家。任郇召之重寄。一邦之风谣幽隐。固已入于谘诹之中而无遗漏焉。则况于忠义节行之阐发崇奖。以副圣上劝世导俗之意者。必其有特绝于人者也。伏愿阁下将此事实。启达于朝。使二公精忠义烈。得蒙旌褒之荣。则百世风声。其在斯欤。生等非为死者谀也。非为死者之子孙内交也。秉彜之天。愚智同得。舆口之诵。久而愈激。干黩至此。伏惟垂察焉。

绵种新方[编辑]

绵花种取一掬许。炒黄作末。好浊酒和水淡之为一椀。猛沸无酒气。然后以其末调之。乘热痛飮。无论时气轮感劳热伤寒。服即大汗。仍进粥飮。使无虚损。必于三日内服之。疾即瘳如失去。又于痘疾初痛时服之。发瘢解表云。己丑闻河上西厓旧宅失火。祠宇得救而免。而文籍多见灰烬。其故纸烂断中。偶得西厓手笔谩记者。乃书录此方也。是年疫疠大行。河上人先试此方则果有验。自是花山人传相试之。遍及近境。无不赖焉。仁人之言。其利之博。至后世而不泯。此虽小道而犹然。况其嘉猷至论。有足以庇于世者乎。

龙城外孙乳母[编辑]

龙城女息。产后未一望而死。儿既失乳。无以为育。其族亲家有使唤婢子并时生子者。初则往来乳之。一日复请出育于渠家而不忍离之。盖婢则诹日而来请也。屡请而后许之。婢遂抱出而去。儿父随而见之。则房内易以新莞。窗户糊以新纸。庭阶洒扫无尘。其言曰两班家贵儿。出育于贱家。敢不谨乎。婢儿则咽以米汁。专意此儿乳之。婢本至贫。或以斗粟赒之则固辞不受曰。岂为以乳觅价也。为娘阿氏之仁也。终不受。乃命之曰非为是也。尔家至贫。尔有老母且饥。资尔一时之养。岂以是为报尔者乎。屡谕之然后乃受。于是其母为儿澣濯粪除。忘其劳不少怠。其夫则勤其薪樵。使房突无寒。又禁村人之相往来者。不使入于儿房。欲有语者则出扉外见之。李婿见余道此事如是。闾巷匹夫妇。乃有此本心之德。是知性无贤愚无古今也。儿之得此母。殆亦天假之腹也。婢号允丹。与其母又皆忠于主家云。

[编辑]

松阴卢公遗集序己亥[编辑]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履锡于松阴处士公。既铭其墓。又观其遗集一册。其掇拾于火馀者。盖不满百篇。然夫岂多乎哉。虽不多而可以想见其为人矣。公之为德。惟孝为之本。故其为言也。皆出于性情之纯。而不为文人华藻刻镂语。夫文人之言。不浮华放浪则必险固僻涩。不悲愁郁湮则必激发㤪怼。唐宋以下诸作者。多不免焉。今公之诗若文。不见其有是。平澹纯粹。不䂓䂓于格律声韵之间。而萧然有山泽之气。呜乎。是岂无所本而然哉。其足迹不出于松阴小屋之里。其于世间荣利。一切断置。惟尽吾百行之源。览斯集者求诸此则可以知其言矣。

叔父重牢宴寿序壬午[编辑]

诗三百篇。关雎之音。洋洋乎盈耳。其言文王太姒之德尚矣。然文王之寿。史言九十七岁。而太姒不言。若太姒之寿如文王。则诗人歌颂之美。又进乎关雎矣。至于闾巷贤夫妇。有相静好有相燕尔。然而曰与子偕老者。盖愿其偕也。老莱子七十斑衣。以奉二亲。则是其二亲。必已偕老。亦必过其重婚之日。而书史亦不言其重婚之礼之有举。盖自古偕老固难。而偕而遇重婚。绝无而仅有之。故幸而有者。未必举其礼。以此观之。重婚之礼。我东人之礼也。然东人之有此者。亦岂多得乎哉。今我叔父年八十岁。叔母八十二岁。而今年壬午。乃回婚之年也。新婚之期。实在四月。而以今年之日支未谷也。故更进之。差以三月二十四日举其礼。其礼也二亲东西相向坐。中安一牢。约省拜揖之节。酌醴以相侑。礼讫复南向坐。子孙亲属以次献寿觞。众宾会者咸曰盛矣哉。人世之绝无者也。于是小子独有谂焉。祖考府君以美质令德。有远大之期而不克有年。年二十八而终。天实未定也。以理考之。宜有定之时矣。则叔父之享有八耋。得复睹是日者。宜有以取必于天。而谓之不难亦可也。且瞷我叔父精神筋力。犹未耄昏。犹念书作文如平日不少倦。日用应接人。不少错迷。而叔母亦神安气专。能看细字。贯针丝亲缝衣裳。顾今八十岁。犹人之中身也。又岂可以重婚为足耶。以此安享百年。至于无疆然后。以当其寿而始谓定之定矣。小子不肖不能终养。先妣得年仅五十二。先考下世则不及于八十犹四岁耳。不肖终天怀痛。以吾先考妣之未得定于天者。为叔父叔母祈其又定焉。

[编辑]

孝子嘉靖揔制朴公㫌闾碑阁记[编辑]

有古碑在星州治东吾道旨里南川边。题曰孝子嘉靖揔制朴矩之闾。碑之立。在嘉靖十四年而无阴记可读。胜览与京山志。只载其庐墓㫌阁。而不复致详。至近世有冥庵李公柱大氏所为行录者。多至累千馀言。亦徘徊郑重。不敢臆以质其辞。盖事在故远。野史亦零略如是。惟我明宗大王致祭公墓之文。有曰闻尔亲殁。尽其子道。奠礼朝夕。六载哀号。谁无父母。尔有诚孝。感发宁已。中心是劳。玆遣礼官。往奠宿草。此四十字宸章。尊而信也。夫岂曰惇史而已乎。故李公亦取此以为征。公官至礼曹右参议。谱牒所录也。论其世。在皇明肃皇帝嘉靖以前。则碑之嘉靖。即其阶衔也。揔制其末职也。公既位跻卿月。与其兄工曹参议䂓。翺翔显班。则其言议猷为。风流文彩。必有著于朝绅之间者。故身后之名。有以彻于宸听。而哀荣之备。至如是也。朝家既㫌表其里。岁春秋给祭物以享之。今废而不举者已久。碑亦漫没愈泐。盖公子孙皆散在他地。故公之践历官教及其文籍可传者。皆散亡遗佚。独幸其支派之在仁同者。能守其旧业。保有此四十字。袭之巾笥。今其后孙名圣楫。即其十一世也。以碑在水湾。或被浸啮。故移而寘诸旧闾之东。又以碑无餙且短缺。故易以新石。其高可仰也。又以碑为风雨所淋。覆以瓦阁。于是岿然有乌头双阙之貌焉。石既具。圣楫之族弟圣中及其子守庆来。请余记其事于碑后。余固非有言者。何敢当斯役。顾以忝属外裔。不敢终辞。则迺以赐祭文为正。使书之。其官爵姓讳。一依旧碑不敢改。公之葬在吾道旨大谷火景山某向之原。世传公有母夫人疾。冬月思江鱼。鱼忽跃出于鸺渊。思生桃。桃亦颗于家之后园。孟笋王鲤。古亦有是理也。呜乎。本既立矣。何道不生。匪忠无孝。匪孝无忠。百世之下。过此而式焉者。不信余言而信王言。其庶几乎。

德厚堂记乙未[编辑]

莒城之西坎谷之山。有宋氏五世之藏焉。其南有赋棣洞者。亦宋氏旧居。而洞上面阳之坡。有别庙。是处士公亲尽而祧于庙者。即我外祖生员公之外祖考也。公之皇考处士公有学行。业未究早卒。墓亦在坎谷。有裵藤庵所为碣文。公三岁而孤。受业于藤庵。既而为大夫人养。舍所学专意稼穑。岁旱公之田苗独不槁。至今指其田以为孝感也。家遂饶温。子孙蕃衍。今已五六世。而能守其旧业。保其闾井。而敦睦之风。最著于乡。是皆公之遗泽也。子孙之亲未尽者尚多。而以所居之各有区也。于是为别庙以奉祧主。近世之有别庙者。虽无于礼者。而亦为礼焉。夫既有庙则宜有子孙会斋之所。堂之所以作也。于是宋氏之诸子孙。既诣坎谷之墓。时节灌扫。又诣别庙以行祀事。岁甲午春。余随诸宗人。祗谒于庙。退而登乎斯堂之上。堂成在辛卯五月。凡三架重梁。左右夹有寝。可以容诸子孙之会斋。有赡田可以供粢盛牲酒之具。有典仆可以执扫洒奉护之役。宗人之以私力致隆者如是。足见孝思之不匮也。佥曰是不可以无名。请余名而记其事。以图永久。以余为庙之外孙也。不敢辞。则迺以曾子之言慎终追远者。请名之曰德厚堂。复演其义为之说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之。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者。民之德也。是德也民生之本厚者。而物为之迁。故有时而薄焉。孝子之嗣世奉先也。远而能追之。祭而能尽其诚者。不过复其生之厚而已。其祭也僾然必有见乎其位。肃然必有闻乎容声。爱而至于存悫而至于著者。厚之至也。推以至于民德之归于厚者。亦不过因其生而厚之耳。其为德。不其大矣乎。仍又思念宋氏之与吾冶炉同贯。厥緖遥遥。虽未辨昭穆。然其为谏议大夫之后者。载之谱牒。则是固一源而分者也。其于报本追远之道。相与勉焉。以堂之二字。为两家传付之物。无不可也。于是乎书。

梅南还宅记辛丑[编辑]

宅之易主。已垂十年。而久于汶朱。非我志也。将卜筑于泗水之滨。为终老计也。庚子冬。吕生毕其父丧。归于水南故土。欲斥卖梅南所置田宅。于是吾欲还买旧宅以居。顾力不能也。诸宗人乃言曰我宗旧宅。岂容他人有也。出财以图之。然吾族皆贫。七百缗价。其何以办得乎。再从弟履钻曰虽然尽心图之。于是或称贷于人。或卖其田土。准七百以成券。吕生以腊月撤归。然后吾自汶阳。以今年正月朔朝。就庙告由。奉神主还于梅南。顾眄堂奥。怆然兴慕。屋宇二十馀间。吾先人之所居。庙宇三架。吾先祖神位之所安也。更为之修治故庙。先奉不迁祖考妣东向之位。次奉高祖以下四位以安之。祭礼参用时祭之仪。既彻。退而与诸宗人内外子孙。燕飮以乐之。盖是举也。非惟我诸宗人之效力。亦惟我祖德先灵。荫庥我子孙。有以默诱于冥冥之中也。飮罢降于堂下。谂于诸宗人曰。自此益敦六行。相与勉之无怠。遂相揖而罢。

[编辑]

书遁峰遗卷后[编辑]

遁峰金先生出处之正忠孝之节。盖有师承。而惟庚戌二䟽。为师门卞诬者。照人耳目。家诵而人说。至其所著诗文亦多。而为回禄所灾。荡然无有存者。其五代孙镕。搜族人家箧笥。及旁求其契家。得诗四十馀首杂文十馀首。盖亦毫芒于泰山耳。然诵其诗读其书知其人。又必多乎哉。先生少从寒冈旅轩之门。知为学之本。又与赵黔涧,金东篱,卢敬庵,崔讱斋,柳修岩诸贤为道义契。盖其有所立于中者。故其诗文皆雅正淳粹。殆乎华实兼之矣。后孙右宣父子以其逸稿一卷及其先君所修家状来。索余一言。则非浅陋耄昏者之役。而第惟我哑轩先祖。实同䟽事。其科第又相先后。而其出处略同。故乃以其所感于心者。书之卷末。以寓两家契谊之旧云。

书旸溪郑公遗集后庚子[编辑]

旸溪郑公。五六岁已解文字。九岁就孙慕堂学。当时学者莫之或先焉。早中科第。其文辞已有声。若使盛之玉堂金闺中。展布其蕴蓄。则可以贲餙文明之治。而位不称德。栖迟于郞署州县之间。则不可徒归之于时也。盖公之于文辞富矣。今其掇拾于灰烬之馀者。不足以窥公之全。然一脔之味。亦足以知大胾。盖其为诗。雅正纯粹。无词人华藻放浪之意。文亦纡馀条畅。无僻固狭陋之习。盖其学力胜而道气深。得于师门渊源者。为其根本田地也。公配享于慕堂青湖之祠。余于青湖奉安文字。猥相其役。今其后人。又征余一言。迺不敢辞。谨以所窥其一二者。书其后以归之。

今是堂纪事后识[编辑]

今是堂者。故左副承旨骊州李公退休之别墅也。堂墟壬辰兵燹。后百有馀年。处士柏谷翁就旧址重建。于是今是堂复岿然矣。古今称名园胜庄。莫如平泉绿野。然不一再传而为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至如李渤之白鹿洞。刘西涧父子之是是堂者。赖有朱先生表章之。然后其人与地始著。未闻有李刘子孙思其祖业。为之肯构。是皆富贵去则气势销歇。风流远而遂至沉灭。翁今是堂之五世孙也。百年之间。籍其名氏。保守其基业。使其先人之庐。复起于其址。徘徊墙宇。僾然如见角巾隐几以燕息于其中。则继述之道。孰加焉。余于翁家。忝有葭莩之谊。故得翁之行为详。翁早孤劬学。无坠先烈。试取翁所为掇感录者而读之。自甫冠已有志于敷求先稿。自骑牛先生以下。至承旨公诗若文。旁搜编得。以寓其感。是皆查矿中零金耳。何足以见其文献之大全乎。虽然风霜兵火之馀。得此遗唾馀咳者。盖亦难矣。而犹且不已。迺有斯堂之作。非笃于孝者。能之乎。其江山之美。林壑之幽。皆昔日之胜也。登斯堂者。凭小槛而远眺望。俯清流而濯襟抱。其必意趣韵兴。与古人无以异也。盖公之释褐。在明庙丙午。早登馆阁。历践华显。而非其所乐也。及其名位渐高。则决然归去。以渊明之今是终焉。虽所处之时有不同。其是则一而已。其高风馀韵。可以起百世之懦。而使士君子有所矜式。知古名贤哲进退之正名节之完者。此翁之志。而欲以诏夫后人者也。其西北有月渊台者。隔水以近。亦今是公叔父内翰公退归之所也。讽诵遗风。邈然有旷世之感。恨余不及翁时。获瞻名祖家典型。随杖屦逍遥于堂之上也。翁讳之运字休仲。柏谷其号也。堂成在甲子。翁记其事颠末以揭于壁。

书嘉义金公遗事后丁丑[编辑]

昔我高王父为晩年栖隐之计。治田器入寓花山之春阳。以嘉义金公为之主。未数岁。我祖捐寓馆。去家三百馀里。嘉义公出所藏美木。为之棺敛以归之。是壬子十二月也。吾家至今诵此事未敢忘。丁丑十二月。余始入花山。访春阳之乐天堂。堂即嘉义公宅也。其玄孙德炼云伯甫守之。遂与云伯诸兄弟。接新晤话故事。相与感想不已。既又索于其家。得嘉义公遗事。其胤公所记者。而亦记吾祖事一二。与吾家所诵者。大略同焉。读之愀然兴慕如昨日事。于是又得嘉义公德义之详焉。盖公之伟材异能。有陶猗氏之资。而冲襟旷韵。有葛怀氏之风。洛中流寓士夫。赖公以为家者已多。而至辛亥大饥。捐囷以济活不止千人。家遂窘空。至卖田业。自食奴家。则是无于范忠宣家者也。此一事可以槩公行矣。寿至八耋而日逍遥觞咏于台岩水石之间。视世之劳碌荣名者。超然若地仙。于是可观吾祖所主之有以也。因窃想忆二祖苍颜白发。联襟并几。偃仰笑语乎斯堂之上者。其亦乐而无射。而不幸吾祖中途弃世。及至丙寅。又不幸而有吾曾王父王父之丧。遂不复来此。以就遗志。公之堂北有寒冈先生祠。在壬午揭虔时。吾先人来与俎豆之事。时公之孙曾诸公犹在也。宜与之相周旋于其间。则距壬子已三十一年。及余之今来则又已五十六年。凡八十六年之间。得至公家。与公子孙觏者。廑一再焉。自后又复几年而复与之相觏也。然公积仁树德。深且厚如此。则金氏其未艾也。其所为遗事者。为公家百世旧毡。无有失坠。则两家子孙借此而述其先故者。亦有时矣。谨书所感者。附于后以俟之。

书聋隐李公文集后丙申[编辑]

诗人少达而多竆。欧阳子以为非诗之能竆人。殆竆者而后工也。今读聋隐诗集。楚楚有郊寒岛瘦之意。是殆竆者也。然其为诗也。清踈澹泊。有出尘之想。或出入释老而卒不畔于吾道。至其人情物态山水之胜。虫鱼草木鸟兽之状类。曲尽工妙。如有声之画。是得于竆以工者也。然亦无激发㤪怼之气。能安分任命。不欲眩鬻于世。可贵也。其遗胤斤斤裒录如此。其终委之尘箱蠧帙之间而为竆者之诗则可惜也。幸有杰然钜人为之一言以重之。以寿其传。其不泯没矣。而余顾力不能者。复何为哉。

书醉墨堂郑公遗简后戊子[编辑]

噫此绝笔也。盖自丁酉以后四年之间。与吾先人书者凡五十八幅。与不佞书四十幅。信使联翩。殆无虗月。只字片辞。无不警勉者。无异父兄之诏子弟。每恨公享年不永。亲炙未久。未卒其钳锤熏沐之惠。然以书中所眷眷者。体而行之。亦可以为终身受用而有馀师矣。乌敢曰乌头力去也。顾今年纪迟暮。卤莾依旧。无以副平日教诲之至意。公之每谓知己云者。果安在乎。三复遗墨。愧负无竆。既又不忍使蠧坏于箱箧间。谨就大小札中。寻常道寒暄报信音者。不能尽录。自丁酉冬疾剧及戊戌遭艰时书䟽。辞意凄苦。读之增怆。不欲幷录。而其说尽悃愊。曲折反复。无一语错漏者。有以见精神气魄之非常人所及。而亦庶几得公言行之一二。故俱为录入。凡五十四幅。附于遗文之末。归于遗胤使藏之。念公虽床笫沈淹中。未尝去书几笔硏。则其诗文可传者。宜不止此。遗孤时皆稚弱。散佚不能检。存者如是。是则不佞又有愧于昌黎之李汉矣。

书武屹书阁抄录后丁酉[编辑]

武屹。是我寒冈先生甲辰以后入山时山泉庵也。是时先生谢遣宾客。而以书籍自娱。架插数千轴。多先生手自点窜。先生易箦之后。为置书阁。以僧徒笼藏守护者。已百馀年。顾余不以少壮时一至阁中。奉玩遗迹。阅览书册。今则死且朝暮耳。复何为哉。然志犹未已。迺与同志诸君作此行。发自四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到武屹。于是使年少聪明者。寘之书史之大渊薮。则虽吾未得。则诸君有得焉。但恨留不多日。匆匆阅过。诸君所录。不能一二于千百矣。今且合以为一通。而以其本卷类编之。则便于考阅。故聊以是奉告诸君子。既又记行中所经过者为日录。而昏不能尽省。必有阙漏或倒错者。则当更问之同行诸君也。

敬书百岁夫人寿席诗后庚寅[编辑]

右寿席诗。寿百岁淑夫人宋氏也。诗凡三十八篇。皆一时钜人名胜所歌咏赞叹。系之紫诰恩牒之后。尽所谓善颂善祷也。今距乙丑。已八十六年。华笺淋漓。墨迹宛然。皆可把玩。就其中裵令公所为诗若序。其颂夫人之德最信而有验。其言以善之征。为寿之应。而又以积之豊则飨之厚者。为夫人寿之验。盖夫人资禀卓异。自幼少时。涉书史通义理。有女君子之行。于时承旨公已有名当世。吾先祖哑轩公择对媲德以为婿。夫人既归。得舅姑心。委以家政。闺门之内。井井如也。平居常有济人利物之心。故凡三百年之中。善之积者已厚。此为夫人大寿之验也。夫如是故馀庆之及于子孙者。远而弥长。哑轩公之四婿。独吕氏为盛。吕氏诸宗。惟夫人之后为尤盛。其福泽之厚飨。不止于一时而已。今其六代孙宜元。以其诗轴而妆之。为传家之宝。来示余。命余识之。顾余以父家后生。惯诵寿席时事。虽百载之远。其欣慕颂祷之意。宜有加于当时诸君子。故迺不辞而为之言。系于卷尾。且使读是诗者。知为善者之有报。而有劝于后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