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健斋先生文集/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健斋先生文集
卷三
作者:金千镒
1893年
卷四

[编辑]

上卢苏斋守慎乙丑[编辑]

夫人心道心说。万古立教之本。而为学之源也。文公继群圣之正统。而集群贤之大成也。于此。岂不精尽其妙。而揭万世无穷之训乎。伏读来教。云朱子因程子旧说。而偶未之及。不肖之惑滋甚。盖朱子既言人心兼善恶。则道心惟微之说。似有重复者。虽学者可见。而况文公乎。若知其然。而因循旧说。遂不改万古传道之说。则岂谓集群贤之大成乎。诚意章句。以其未尽。而尚于临终改定。况此为学源头大端处乎。夫道心非能出于人心之外。而人心却有僭窃张皇。易流于失正。不可不亟言性命源头发见之不停者。故文公因大舜之训。而人心道心。不得不分于几微发用之际矣。然人心道心。本非二用。人心不外于道心。而虽欲分之。亦不可得。故又有人心兼善恶之说。后之学者。既知其分。又知其合。分不归于破碎。合不至于混杂。则何忧乎为学之有弊乎。然则不肖之意以为不必更为异论。以致后学莫适之患。而遂轻贤师立言之旨也。一斋先生非整庵之论。实是美意。而先生以为不可。不胜疑惑。学识昏蒙。不得透见先生所言之旨。故未能破疑。如有人来可信。则人道心辨草。伏愿下送。使得质疑何如。若恐不喜议者之是非。而终不示于不肖辈。则亦非合当。伏惟下察。

上柳眉庵希春戊辰[编辑]

新年吉日。伏惟尊体百福。慕庸之至。无任下情。千镒识虑皆昧。故常失调摄一身之运气。而自去年秋。得疾沈绵。殆无安息之日。玆以既未出拜于南平。今又加得中寒之疾。遂成痼滞之证。深入温室。不能出外。而且未追谒于珍原。而未畅寻常慕庸之怀。未启平日愤悱之意。北向怅望。死有馀憾。就中诠闻邦伯承命以来求逸士。而先生有荐不肖之言云。惊咢惶悚。措躬无地。深恨先生不惜后生小子之至于此也。先生不为深察不肖之实而然也。故敢舒情素。千镒生孩翌日而母亡。七月而父逝。资养于外祖父母。而外祖怜恻孤苦。只望续命。更无训学之意。年近十五。不学千字。未分四方。愚痴无状。放浪无类。而既冠出游。侪辈皆挟册肄业。而身独蚩蚩。不能无愧耻之发。始有向学之意。年近十九。幸因胜友之导。往从一斋先生之门。始知有成人之业。而得入八岁之学。然居敬之工。常失于疾病之中。读书之业。常废于怠惰之习。或作或撤。学未达于四书。游游泛泛。年已过乎三十。如行千里之路。仅移一足之步。夙夜忧叹。常恐未就此志而毙也。则终之成就与否。未可知也。此志亦可惜也。若先生深察此意。则必有怜恻之情。而使之成人之美。何暇有不急之荐乎。今此之举。在己有未能信之叹。在人有贼夫人之讥。而皆失其当。两无所益。只增伤恨而已。伏愿垂仁下察。以施救止之力何如。此意伏惟下鉴。滞病残质。目眩手战。乱草不谨。措辞未悉。无任惶恐之至。

与成牛溪癸未[编辑]

冬深寒沍。伏惟体度顺序清福。区区瞻慕。无任下情。伏闻。明公承召入城。蒙恩加爵。是诚国家之福。士林之幸。不胜欣抃之至。朝著分朋病。是有识之士。皆化为偏私之人。酿成忌克危亡之祸。当此之时。为圣上所倚者。不可无扶颠之策。以副重望。必须推广大公之心。爱惜可用之才。随其器量。各充其职。遂使危险朋私之辈。知君子有大中至公之意。反见发愧浑化之效。则国家士民。受其赐矣。如生疏贱。不能无恳祷之至。虽无一日之侍。犹有平生之慕。情如亲炙之旧。反同骨肉之爱。敢陈愚说。伏乞姑舍退托之心。勉尽进退之职。幸甚幸甚。千镒病入沈痼。筋脉不达于四肢。消亡在于朝夕。行必赖杖。以处身之难。姑守职业。应亦不久将为废弃之人。此违趋拜之期。而未遂一识之愿。只谨瞻怅而已。伏惟鉴亮。馀祝为国自珍。不备谨状。

与成牛溪书己丑[编辑]

即今伏未审调度。无任瞻恋之至。非不欲逐日趋问求益。而调病之事。鄙多经伤虎之验矣。惟恐有妨于外人之出入。以败收精养和之功。姑未之果。只俟差健平迪之期。此亦爱惜道体。犹虑或伤之意也。如曰气平可接。则当拟源源进拜。以副夙昔慕庸愿见之意伏计。窃念。令公受国厚恩。曾已委质。其于急难。恐不可傍观玩视。以避救焚之事也。盖已入一室之中。窄狭更无避火之地。而烟焰已及于屋上。灭火之利不利。姑未可论。尘烟之污不污。又未及计。而急赴欲灭。人情之自不得容已者也。今日之势如此。而令公之身当此也。吾侪咸仰之望。只在令公勿避担当。至祷至祷。纸短不备。

与成牛溪书[编辑]

岁尽漠北。伏惟令体顺序珍重。无任瞻慕之至。朝辞之日。因其忙迫。未得更拜。越江行迈。回首黯然。不平之怀。迄今未释。日增蕴结。忡怅奈何。千镒到官翌日。忽闻有恩孽舅之讣。更添悲哀。无以为情。疾痛又发。恐未保全于此。闷极闷极。惟愿令公母忘鄙人前达之意。绝勿以时世难治。或发于言语之间。而虽或病难出仕。姑留都下。以劝志士之扶持危邦。且嘱松江。使之勿以古人知义决退之义为执。而姑置身于卑下三四等之地。凝然不动。务镇依赖赞国者之众心。以为协力扶颠之丕计。则虽未见挽回治平之盛事。亦可或救衰时之危急。至于一身之死生。济世之利钝。有命焉。吾末如之何矣。非不知进礼退义之道。而如松江已入死国之位。退无更归之地。非如我辈行止裕如之比。今虽决退。更无超身逃死之所矣。愚所以切望如愚镇定。而勿使窥伺之辈。贼其廉退之心。做出不靖之议。以挑摇动之意者也。为国扶颠之义极重。故为友私爱之情反轻。而鄙人有望于松江者。与令公前日云云之说有异。未知令公之意以为如何。伏愿鉴亮教示。以解迷惑。馀祝过岁百福。不备。

与成牛溪书壬辰[编辑]

悲愤度日之中。续承令翰。感慰之至。有如更生之幸。千鉴数月千般之谋。不在皮肤之贼。而欲去骨髓之害。几至成事。惟恐泄机。不能以书相通矣。如有举事之期。则当以可信之人。送于营下。密约为之伏计。近来诸将。不以谋计。成其万全之功。每每轻率。交锋致败。此鄙人之所以慎战者也。而顷因诸将之劝。乍试接战于金浦之贼。虽或多致射杀。未得全胜陷阵。反见丧师之患。而亡失壮士几过五十。伤痛罔涯。此后之期。难以预定。观势更通伏计。此中闷迫之情及秘密之意。不可以笔舌为达。姑未一一。伏惟鉴察。以烛未达之馀蕴。至祷至祷。注草未悉。

与成牛溪书[编辑]

即者寒沍。伏惟令体起居何如。无任瞻溯之至。千镒入城之后。即欲趋拜。以输故旧之情。兼叙积郁之怀。而不久忝受外任。尚未署经。势难出入朱门。投刺请谒。迄莫之果。徒切怅望。只待署经之毕。昨闻令公受任铨衡。更有出入门下之嫌。应失愿拜之计。恨叹恨叹。欲达之意。终不忍含默。以废故人相爱之款。玆以联陈鄙控矣。令公如或已察鄙人前春所呈之状。则可恕浅见之所在矣。今者。国家坏乱。危亡之势。有如救焚拯溺之急。如令公受国厚恩者之所当急急收合。以为扶颠之策。恐不可一日或缓也。似闻湖南儒生轻薄之辈。未知令公素心公正之所存。或诋于陈疏之中云。骇咢莫甚。岂料俗儒之偸习。至于此极乎。伤痛奈何。伏乞令公大河海之量。而去较计之小虑。忧国家之大忧。勿生自沮之意。谋镇静之策。担当持危。终使偸薄妄料之辈。还有降服山仰之望。则国家幸甚。士民幸甚。又况令公方典文衡之任。或执士习转移之机。不可见疑于浮议。以致更长士习喜乱之风也。今此之士。自无为己之学。渐多论人之习。绝无孝悌之顺德。咸有骄慢之悖礼。而士者他日国家之用。而至于如此。此诚识者之所忧也。愚虽不肖。常有此忧者久矣。妄料朝廷不和。国家受病之源。恐在于此。而昔于甲申陈疏之中。尝论此习。以达冕旒矣。其疏大槪誊书以呈。伏愿令公垂鉴此疏之意。而洞察士习不正之弊。勿以儒生浮薄之言为介。只以圣上委寄之重为任。其与诸大臣。同寅协恭。扶颠持危。以措国家于盘石之安。则如鄙人者。亦在浑化乐生之中矣。其幸为如何哉。昔举廉,蔺先国后私之意。达于令前者。岂偶然哉。愿与松江讲讨此义。而合用两故旧协恭之力。以尽两忠清同寅之心。不顾嫌疑。爱材收用。为官择人。久任责成。则至于为国乎何有。至祷至祷。尝针松江之病。而能容故人之规。大变素性之狭。以开宽大之量。深以为幸。窃见国家之危。而或缓救焚之汲汲。则惟恐未及收拾而镇静。故敢此冒渎。伏惟鉴亮。

与成牛溪书[编辑]

冬寒。伏惟令体顺序百福。无任瞻恋之至。生平生钦仰德仪。而未尝一就亲近。北向怅望久矣。沈痼馀生。发愤逆贼之变。未暇顾念微躬。跋涉千里。今入都城。庶有往拜之路。以副欲识荆州之愿。是则久在此世之幸也。但客病重发。惫卧酸痛。或恐未遂此愿。而馀命自尽也。此中伏见圣主孤立。时事极危。凡在臣子之列者。宁无忧国罔极之怀乎。其于忧劣之见。以为受国厚恩者。皆当各致救焚拯溺之心。而期尽同寅协恭之力也。今我圣上思欲转移。特以令公。为授铨衡之职。安危之机。在乎令公之行止。若于此时。不仗直截之大义。而顾瞻迟回。以为一身利害之计。则是起私反惑之因也。恐无吾侪山仰之望也。松江既小包容之量。又欠处事之详。而特受政柄。如无令公之辅导规戒。则难见济乱致安之效。故深望令公之舆疾就朝矣。或以病患为辞。则抑有说焉。志一则动气。曾有先训。而尝于鄙人验之矣。病滞深室。不能开户出外。而自闻逆贼之变。忽激愤发之怀。而只有卫国效死之心。便无负君保生之计。奋勇登途。千里驰来。尚免病仆自灭之患。得至洛下。是非志有以制气者乎。吾等既受圣朝之恩。义当死国。而平生所学。只在讲此义而修此义而已。故敢以此义相勉焉。伏愿令公亟来谢恩。以副侧席之望。至祷至祷。壬辰十一月十八日。千鉴注草。

与成牛溪书[编辑]

中指挥于千里之外。以宁边方。以安社稷。至祷至祷。且此边将处置之失策。亦非大忧。而近年以来。朝家失和。渐有忌克之证。多著携贰之象。不惜人才之可用。各信相毁之说。轻弃器局之艺。如或不医此病。必至于朝无供职之人。国有危亡之祸。而无救急之人。坐致命脉之败。又见丧亡之至矣。此诚识者之所当痛哭流涕者也。欲膺扶颠之策者。处此偏小之邦。当此艰危之日。不爱一才一艺之可取。必较或浅或短之可论而拒之。则谁与为国乎。况无同寅协恭之风。而不速国家之危亡者。未之有也。廉颇相如。战国功名之贱丈夫。而或无学力之可称者也。尚知先国家之义。而痛去私雠之念。以遂卫国之计。则后世读书志学之士。曾二子之不如乎。愚尝深服二子之志。而每因故旧之见。辄称之。犹无信好倾采之友。奈何奈何。欲针松江之病于十年之前。而竟不得焉。常怀慨惜久矣。伏愿令公更勿以狭量之松江为望。特出方物之谋。善怀不平之证。遂作寅恭之盟主。以成转安之大业。是乃千里故人之望也。乙酉年上书欲陈之者。亦此意也。伏惟鉴亮区区卑诚之勤恳。而容恕喋喋僭越之狂言。幸甚幸甚。衰病眩重。画未成字。写未成行。荒草略陈。未悉万万。

与郑松江[编辑]

岁换新正。伏惟台候顺序万重。无任瞻贺之至。千镒持此残病。到邑点瘼。则积弊仍循。而年荒民饿。计拙难赈。忧病两极。恐未卒保。伏闷伏闷。贱生之忧。自不足恤。而更虑台位狼狈之闷。无日不驰向往之念。只愿勿以古人知几决退之义固执。而愿其与国同休戚之任。深察逃身无所归之地。姑自置身于卑下三四等之人。凝然不动。如愚周旋。务镇依赖赞国者之众心。以为协力扶颠之丕计。则虽未见挽回治平之盛事。亦可或救衰时之危急矣。至于一身之死生。济时之利钝。则有命焉。吾末如之何也耳。不宜露其耿介之态。示以轻动之象。有如昔年堕于汝立等之术。而使窥伺之辈。贼其廉退之心。做出不靖之议以摇之也。卑贱之故人。为国扶颠之义极重。故为台私爱之情反轻。敢冀自处以卑。周旋以救尔。今日任职之时。则不可或露明日义退之计。而有若久居者然。至当至当。玆以切望。速定夫人上来之期。使人皆知不欲退避之意。如何如何。且曾为阁下欲呈十规。而顾其狼狈之势。趦趄未果。今乃书送于牛溪。使之点批。或无不可则转达于台右矣。亦望推见。以恕故人珍重之情。亦如何。

与郑松江书[编辑]

恋慕方苦。伏承台辱答。仍审台候粗安。无任感慰之至。千镒苟存病息。方在江上。迟延日月。恢复无期。只自痛泣而已。天将沈游击。今八日。率舟师。直向龙山。与贼酋下陆相语。因入贼阵。经夜不出。而痛禁我国人使不得近。天将之意。虽未径测。见其牌文。则似有讲和之实。若然则我东千里。终为左衽。而无复有望。吾辈之死。不知其所。不胜痛哭。伏未知朝廷处置。今亦何如。伏愿台监。血诚周旋。终始力争。期回天将之意。俾无后日无穷之悔。幸甚幸甚。伏惟台鉴。不备谨状。

与权巡察[编辑]

迩日。不审理兵体中何如。无任瞻恋之至。千镒迄未讨贼。欲死不得。眩痛度日。他无足道。昔呈密迩之状。殆无黑白。或恐中路被害虑仰。况其前已送问候之人。连续非再三。而亦不来报。又恐皆有其故。而还疑厌苦谋避。托病迟留也。常念令军结阵高岭。必多中寒而不能养勇也。曾使数三游击将。领归若干精兵。与其近处义旅。共剿梗化之贼。使尊令公之兵。而昨见其报。既为火攻于十五日之晓。焚逐而斩贼于北走之际。而直驱于杨花渡。终致贼船之没。遂振我军之威。亦可因占长驱入京之势。稍慰愤怀。但鄙军非特老疲。且乏兵粮。殊无贾勇击贼之气。闷泣罔极。金浦阳川,广州之贼。既已遁去。则在近之患。只在华藏,交河,白川,江阴之Ê。方今密图剿灭。专力于此等四屯之寇耳。城中之贼阵。内则大小并二十阵。外则五阵。而其于内应之辈。密议分受附近之阵。使主外兵之引入。则灭贼果不难。而只以外兵声援之不多为闷耳。欲知此后令公发谋济事之意。敢修此状耳。此意伏惟鉴亮。病草不具。

欠考[编辑]

窃见朝家乱败。人心危疑。镇静之难。如捍冲流。如有长远之虑。所当保命镇静。以俟气息之稍安。然后以施治证之药也。恐不可论事太急。更激人心危疑之扰也。窃瞯前人之事。不正不中。多偏多倚。凡论劾人物之际。穷寻踪迹。并其大小之官。分其轻重之职。而汰去之。不遗馀力。至使市井之人。皆睹其用私。岂能服人心而裨国事乎。深冀痛戒前人之辙。虽或有不得已之驳。务得其中。必择挟党之甚者。不过数人而止。不宜烦论小小枝附之辈。而当尽大中至正不偏不倚之理。以为扶颠持危之术。惜材协力之计。此实相知朋友之有望于左右也。伏见急急之忧。敢渎喋喋之说。其以镇静之意。既上短疏于晃旒。又陈浅见于松江及诸相识之间。兼望左右。愿以此相勉于同事之员耳。

上宰相十条出金时稷闻见录[编辑]

一。有旨杀一倭者及第云云。为司命者。不问僧俗良贱。得杀一倭者。便以出身待之。以鼓动三军。何如。

一。战亡军卒。其所食官租。一切不征。许多徭役。一不及焉。保其父母。存其妻子。其壮士之死者。则褒奖其忠。示民可效。又录子孙。将有荐达。何如。

一。枪射元军内。赴战者独受其苦。逃散者苟保妻子。名同一籍。劳逸霄壤。伏望阁下急急下令曰。逃散而终不赴战者。斩其人。孥其妻子。又收其田舍。赏给战士。又将捕得逃散者。赏同捕倭者云云。何如。

右三件。实为一事。虽非休民足食之急务。使吾民乐于战斗。不乐于逃散之一大助也。故以此先之。

一。自此输运他道。军粮未满百石。民费千有馀石。军未一饱。而民已竭尽。愚意以为公州等官。以其千石运于水原。砺山等官。以其数充于公州。罗州等官。充于砺山。海南等官。充于罗州。何如。

一。淳昌进上豹皮一部。米七十五石。列邑如此者。不知其几何。如鹿皮鹑雁吹炼等不紧者。其价可积百万。伏望阁下急急上启。曲推其馀。每三分除二。或作军需。或给输运粮价。以缓民力。何如。或曰。君父所捧。臣子何敢除之。况有旨蠲减。止于数件而已者乎。是大不然。彼豹一皮米七十馀石。鹿一皮木绵四十馀匹。雁一首十馀匹。石榴一介细木一匹。生姜数角白米十斗等。朝廷何以知之。况比之一家。贼环墙外。奴饿墙内。父入房中。为其子者。百珍具馔。以饱其父可乎。抑亦分其馔。以救其奴。以防其贼可乎。况贼破篱垣。蹂躏堂室。而父出于闾外一隅者耶。

一。各官官廨所纳。不独守令自奉。亦所以待王人者也。然此时王人飮食。比于平时。当十去七八。使不至饥饿废事而已也。如全州清蜜。一年所俸全七十石。罗州清蜜全四十石。真油石数并同。清蜜。今年蜜贵。每一升白米三斗。道内清蜜。不知其几百石也。其价不知其几万石也。如清蜜者。亦不知其几何。伏望阁下急急下令。曲推其馀。每十分减八。或作军需。或给粮价。以绥民力。何如。

一。兴德贡物一同。此其定数。而不知何年又加一九。春秋两征。永为恒式耶。作俑之罪。今不可追。姑止一九。以绥民力。何如。

一。各军器宙昃二字铳筒及木翎皮翎铁翎等箭。今皆不用。最急者胜字铳筒。铁丸长片箭而已。此时寸铁如金。民力尤困。彼不用铳筒。换作胜字。数箭之镞。改铸铁丸。何如。

一。加耕田土。随起随税。此其定规。而今年则元田未能耘耔。加耕何可易耨。书员只以去年加耕置簿。因以抄录。以此征税。极为未安。道内加耕。一切减除。以解民怨。何如。

一。谨简清俭仁明勤厚正直。忧国如家。爱民如子者二人。号称察弊官。巡于列邑。无有间断。或公行或暗行。以察民瘼。何如。

右陈数件事。皆切于民归食足之根本。而得人察瘼。又其根本之根本也。故以人终之。

此其十件。皆弊之梗槪。若阁下下探蒭荛。举而施之。则弊之尤大于此者。及细琐万万。又当一一陈达。若急于杀贼。不暇休民。而徒务足食。则是不胜饥饿。割肉充肠。肉尽身毙。竟何益哉。伏望阁下留思焉。嗟呼。江淮冻饿。即墨兵残。复我旧物。谁与为之。川原风雪。道路险阂。千里一隅。上体若何。邬呼何言。恸哭恸哭。无任闷郁之至。谨昧死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