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健齋先生文集/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健齋先生文集
卷二
作者:金千鎰
1893年
卷三

[编辑]

己丑再疏[编辑]

伏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此萬古昭揭之至訓。而邦家之治亂。又由於此本之固不固耳。臣近察逆賊之凶謀祕計。欲肆犯上之惡。先窺邦本之撓。而巧生陰謀。圖嫁民怨於殿下。無所不至者素矣。而廷臣莫之悟矣。殿下莫之知矣。蓋六七年間。自誇多識。欺罔搢紳。締結當路之輩。身雖在外。遙握朝權。凡朝家籌畫之事。無不參議。而憑其備邊之公論。欲濟喪邦之私臆。指嗾柄權之相。逐歲圖遣使命於西南。侵虐窮民。蕩覆財産。旣極流離困苦之冤。而西南之邦本。已大敗矣。加以假托實邊。一時倂刷徙民於六道。侵督百餘年。許接疑似之人。囚繫嚴刑。急於星火。而愚民目見慘酷之禍。連坐之及。爭相逃散。多至擧里之空虛者。其顚沛流離之際。怨詈君上之聲。徹於九天。而六道之邦本。又更斲喪矣。此莫非逆賊使上賈怨於生民之術有以售也。嗚呼痛哉。幸賴祖宗在天之靈。默佑於冥冥之中。而奸術敗露。已除元凶。繼誅妖僧。其他黨與。亦皆次次就戮。則哀彼失所之氓。雖或有陷誘者。惷惷之類。何足盡誅。亦當擴天地生物之心而恕之。取脅從罔治之義而赦之。以除危懼之意。以收離散之心者。乃是今日救急如焚之策也。臣在鄕之時。伏見饑荒之民。朝夕將散。而又有賊變。彌月騷動。捕賊護送之軍。餓仆號冤之聲。播於道路。耳不忍聞。故項已略達陳疏之中矣。厥後連聞南民之撓。更有甚於前日。而連坐囚人。盈溢於列邑之獄中。捕護軍卒。充滿遠近之路上。必有餓殍之顚連矣。邦本分崩之患。一至此極。逆賊禍國之計。猶行於已死之後。尤極寒心。寧不思所以急圖固本之治乎。又念朝野亂敗之害。有如病人輒服毒藥。痛注翻胃。不可不用和平之劑以安之也。彼其賊黨之招。延及於縉紳。恐有誣告之冤。不可不用至公至明之辨。以全至聖至仁之德也。此輩私蔽昏暗。而終墮其術。妄相推獎。至使逆賊。席勢張威。以煽叛逆之亂。則固不得辭其罪矣。至以同參逆謀。究罪而致之極典。則恐非原情之科也。況其中與汝立平生作讐。而國人所共知者或有之。則尤見誣招之驗矣。其他元非大端連坐。而因辭連詰問之輩。久滯牢獄者亦多。則不無凍死抱冤之恨於聖明之下。伏願聖慈垂仁細納焉。臣固知僭越妄言之罪。不勝愛君憂國之心。洞見邦本已衰於外。腹心將潰於內。而若無汲汲收拾鎭定之道。則治亂之機。立判於今日。而間不容髮。此臣之所以不敢含默者也。不勝感激兢惶戰慄之至。

壬辰疏[编辑]

伏以臣之入據孤島。非欲擁兵自衛也。初自南來。提鄕兵不滿半千。而列邑動輒矛盾。畿甸盡爲賊藪。惟江華一區。掖山海之險。控內外之衝。北通漢京。西接松都。古人所謂據賊上流。扼吭拊背者也。故依險負固。欲如諸葛之劍閣。給饋不絶。欲如蕭何之關中。嬰城伺釁。欲如田單之卽墨。扼江制敵。欲如乙支之薩水。四者之勢。共集於此。臣之留屯。固非淺淺計。而事與心違。大勳未集。臣之罪責。固不可逭。而至於控引兩湖。宣達兩西。使流逋四集。生靈安堵。國家之元氣。亦已壯矣。漢之趙充國。身履金城。然後圖上方略。唐之哥舒翰。迫於嚴命。撫膺出關。敗不旋踵。兵家之事。固難遙度。亦不可以遙制。在島諸陣。一朝撤出。則上流失險。其勢必散。人心向背。間不容髮。向日附賊之民。又安知不附賊如初哉。臣自承倡義號以來。恐付托不效。中夜思量。耿耿達曙。況痾轉輾。昕夕待盡。雖不能驅馳戎馬之間。而分兵捕賊。殆無虛日。臣豈敢偸安縮坐。恬然無所爲哉。若徑自撤出。而終至潰散。則海島孤魂。有不足恤。而負國之罪。目將不瞑。臨書涕泣。不知所云。臣不勝感激泣血祈懇之至。

癸巳疏[编辑]

臣伏以同心則大事可辦。異心則小事難濟。方今三道淪沒。萬姓魚肉。正君臣上下合力同心。嘗膽枕戈。上曰。何以討賊復讐。大夫曰。何以討賊復讐。士庶人曰。何以討賊復讐。凡諸食土茹毛。在我國地壤者。只以討賊復讐爲心。擧國之人。合爲一心。人之斬馘。若已有之。彼之謀畫。此亦由之。以此一心之人。擊彼遊魂之賊。則一勇先登。萬怯作氣。同心之利。夫豈少哉。今則不然。官軍之令。義兵不從。義兵之功。官軍不悅。此欲赴鬪。則甲者憚於繼援。彼欲興師。則乙者厭於合勢。人各有心。令出多門。列陣雖多。而尙稽全勝者此也。古人有言曰。同舟則胡越一心。此所謂同病相憐。不可相猜也。今時之危。甚於乘舟。而同國之人。豈云胡越哉。大槪我國風氣偸薄。人心不和。喜乖惡合。傾軋成風。因招土崩之患。竟輸漁人之手。腹心受病。則四肢之禍。延固其所也。朝著不靖。則羣情之睽乖。亦其勢也。百隸怠官。萬目側視。雖得將如頗,牧。致士如張,陳。聚甲如貔貅。以此携離之人。難犯方張之賊。況如今日之孤弱哉。平勃之誅諸呂。必曰將相調和。則士豫附。相如之解廉頗。亦曰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讐。諸葛亮之出師。亦曰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自古危亂之時。未有不和協而能濟功者也。亦未有挾私憾而不僨事者也。近日之弊。未可盡擧。撮其中大端三弊。則職任之數遞。獻馘之不褒。節制之多門也。從軍之兵小。而出令之官多。爭欲主盟。不肯相下。此出一令而彼搖之。彼出一令而此撓之。軍民眩然。莫適所從。比如一奴三主。十羊九牧。以此望其同心討賊。不亦左乎。伏願殿下廓包洪之德。收渙散之人。恒懷共天之羞。益堅臥薪之誓。勿以勢弱自沮。勿以苟安而退縮。念玆討賊。釋玆討賊。造次必於是。顚沛必於是。上意若此。則必有甚焉之羣下。典吏者無他意。而思盡其得人。典兵者無他意。而思盡其鍊卒。典穀者無他意。而思盡其調度。其餘大小百執事。莫不刻礪。思盡其見在之任。而無他意。誠心不弛。若張弓弦。而至於節制之官。惟擇一將。遠邇官軍。大小義兵。咸聽號令。彼此相應。首尾相援。則恢復之功。庶幾可望矣。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伏願殿下留神采納焉。臣不勝感憤泣血祈懇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