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NLC892-GBZX0301013052-258941 [隆慶]雲南通志 十七卷 第7冊.pdf/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者,而兩先生百餘歲之後,又得魯溪修復其祠,增築其學舍,以終其敎,俾臨子弟藏脩于茲,游息于茲。入其門,仰當時始敎之在茲也,拜其祠,親炙其像,宛然如當時侍几席,若兩先生今日之在茲也。讀書臺下,晤咿琅琅,殆將由其道于勿替,極其功于悠久也。己主兩先生面,俎豆其間,異日誰歸哉?祠曰寄賢,仍舊名也。講堂曰聚奎,曰麗澤。門曰景賢。書院則余視學之忝,幸魯溪之籍扁而書之也。兩先生太原諱景常,字景彰,五雲諱宜可,字伯時,俱浙人。魯溪諱書,字天錫,崇陽人。辱余爲記,故以廁名其後爲榮焉。

社學。四所:一在東城外,一在大水塘,一在府治西,一在書院側。

石屛州儒學。在州治東。元至元間創,毁於兵燹。洪武二十二年復建。正統間,本府通判彭善道重脩。〔尙書周洪謨記畧〕:石屛州學創於至正問,元末頹廢。國朝洪武二十二年,始復建廟學,歲久滋敝。正統五年,監察御史王公驥時爲是州學正,捐俸率衆修大成殿及苶西廡。後四年,偕臨安府通判彭善道修明倫堂及居仁、由義二齋,偉然壯麗。適成,有甘露降堂前之叢竹間,浹旬方止,人以爲瑞應。明年,建文昌祠於學巽隅。又明年,偕知州顧震葺櫺星門,旣華而麗,雖內地郡縣所置,鮮與之比。又明年,偕知州李華重構儀門及廨舍,而公以秩滿去。辛未秋,知州任彬偕署學士王紹宗拓大成殿址,飭夫子像並塑四配十哲。後三年,公旣爲御史,奉勅往雲南淸刑。旣至是州,表其坊爲儒林坊,且陶甓以畢堂廡街路之未備者。旣而訓導黃思義歷序諸君子迭新廟學之績以遺余,求識之,庶後之官茲土者有所繼。

社學。二所,一在州治西,一在寶秀市。

阿迷州儒學。在州治東,洪武間建。正統十六年,知州徐文政、通判彭善道、知州張安相繼脩葺。嘉靖間,署州事同知鄺民望遷建於守備司左。〔郡人王廷表泮池記畧〕:郡學建於宣德丙午,歷歲旣多,今惟有殿廡門堂而己。登華與而坐鈴閣者夥矣,皆學之出也,莫不忘之。寥寥百餘年,有或个之置乎?嘉靖壬午,府推江候蒞郡視學,感焉,周覽詳詢,欲大繼脩,先易地鑿泮池,尋成詩表記。

射圃。在儒學左,萬歷元年知州羅星建。

社學。四所,俱在州之四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