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8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門內,常人所不能到,其外為文淵閣,則翰林諸公所 處也。」今內閣傍文淵,而不在東角門之內,諸學士所 處則在左順門之南廊,而旁為東閣云。

《識餘錄》:「成化年間,中書與閣下如同僚然。蓋一堂共 處,今之西房即文淵閣也。閣臣居中,中書居東西兩 房各辦其事。已撤內庫十間,以西五間居閣下,謂之 文淵閣。以東五間藏書籍,而東房中書亦遷居之。」故 今以閣下稱中堂,而東西非房矣,猶稱兩房者,沿舊 名爾。

《願豐堂漫書》:「周文襄公忱巡撫江南日,巨璫王振當 國,慮其異己也。時振新作居第,今之京衛武學是已。 公乃令人度其齋閣,使松江作剪絨毯遺之,覆地不 失尺寸。振極喜,以為有才。公在江南,凡上利便事,振 悉從中贊之。宋秦檜格天閣成,鄭仲為蜀宣撫,遺錦 地衣一鋪。檜命鋪閣上,廣袤無尺寸差。檜默然不樂」, 鄭竟得罪。二事極相類,一以見疑,一以見厚,豈心術 之微有不同耶?

《五雜俎》:內府祕閣所藏書甚寥寥,然宋人諸集,十九 皆宋板也。但文淵閣制既庳狹,而牖復暗黑,抽閱者 必秉炬以登。內閣老臣無暇留心及此,徒付筦鑰於 中翰涓人之手,漸以汨沒,良可嘆也。

《識餘纂》:人家居室,自門而庭,自庭而堂,自堂而室,基 址必取寬,體勢必取整,考工自有制度,大略如此。或 有宅中隙地,必為之藝花蒔竹,壘石疏沼。又於隙地 之據勝者,則構重閣以為賓朋遊息之所。樊川賦所 云「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者,此也。有角落之義,故名曰 閣。

又人家居止,門戶為出入往來之路,堂為賓客會集 之所,又有正室,有燕室,飲食作息於是乎在。其有服 物器皿,非日用所需,或重器奇玩,恐招慢藏誨盜之 譏,則必於曲房邃室中構小閣,架重屋以處之。或什 襲,或封緘,非時非地,不出示人,是閣又有庋置之義 也。至貧賤家與富貴家,事勢迥然不同,環堵一室,會 集於此,飲食於此,作息於此,然即醜妻蠢子,亦必有 破衲數事,擔之腳頭,未可卒歲。且必取椽數根,板數 片,繩縛釘鉸,使可庋置,舉敝籠負置於上。又力不能 為梯,或土磚數圾,稍藉足以為上下之具,亦強名之 曰「閣。」是貧賤家一家之產,盡一閣可舉置無餘矣。閣 之切於民用如此。

《理潯暇筆》:滕王閣自子安賦詩後,無人不知有滕王 閣者。予司李江州,往來會城,每至輒艤舟閣下,時同 一二賓幕登閣徙倚,相與綜是閣之興廢以記之。於 左閣自唐顯慶四年滕王元嬰建,至元和中太原王 仲舒任觀察,復加修葺,屬袁州刺史韓愈為記。記稱 「三王文辭」,蓋勃與仲舒併王緒俱作賦也。緒、仲舒文 俱不傳。大中間,閣燬,觀察使紇于眾重建,韋慤記。宋 大觀、元至元、元統間累修,前撰《記》者左丞范致虛、直 學士姚燧、學士虞集。明初,壬寅春正月,太祖至隆興, 開宴於滕王閣,命諸儒臣咸賦詩,縱觀燈火,水色山 光,懽遊連日夕。景泰三年,巡撫韓雍築而廣之,周砌 以石,建重屋,扁曰「江天第一樓。」廣信李奎、泰和蕭鎡、 吉水劉儼俱為記。萬曆二十七年,巡撫夏良心、巡按 方大美創新閣於其右而直西山,扁曰「高閣臨江。」近 年,巡撫解學龍拓其臨江者而新之,曰「環漪閣。」按:閣 自始建迄今不過千年,而滄桑已不知幾度矣。想滕 王創閣之始,不過選勝登高,假此以舒吟嘯,非有翬 飛鳥革,若今之高閣摩空也。豈非省會之區,舟車往 來,官司送迎,而西江又衣冠之藪,詩酒留連,晨夕無 間,胥以是閣為之所歟?且秋水長天,章江如帶,西山 爽氣,攝我襟袖,山川名勝,又足以留之歟?考《唐史滕 王本傳》,與江、蔣、虢三王俱以貪暴著稱,是滕王非有 德澤在人,若叔子征南之可以不朽者一閣乃為人 所係戀如此,豈非興廢亦有數存乎其間歟?

《陝西通志》:「邠州西二十里,石崖壁立百餘仞,無階可 陟,石佛嵌空而坐,其崇八丈,前起飛閣,止露一乳及 其半掌,閣底竅通,中有寒泉,冽徹肌骨,上鐫『貞觀二 年開鑿,其餘孔洞皆在閣東,板欄比比,笑語出於石 中,雞犬鳴於天半,居民汔繘,梯門而登,如捷猱之懸 度也』。」明范文光有題詠。

郿縣懷賢閣原名邸閣,在斜谷口。諸葛亮欲大舉伐 魏,用木牛流馬轉運谷中,故先治邸閣於此。後人因 倣遺蹟作閣,名曰「懷賢。」宋嘉祐七年,蘇子瞻宿此,《自 敘》云:「是日至下馬磧,憩於此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 直斜谷口,西臨五丈原。」正此。

略陽縣飛仙閣,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徐佐卿化鶴 跧泊之地。上有閣道百餘間,為入蜀路。杜甫過此,有 詩云:「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棧雲欄杆峻,梯石結 搆牢。」

《江南通志》:「江寧昇元閣,一名瓦棺閣,即瓦棺寺也。西 晉長興年,陸地生蓮,因掘得一瓦棺,開見一僧儼然, 蓮從舌根出,云此僧誦《法華經》萬部。歸寂。命以瓦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