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8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開門,構數椽以通日色。及韓城賜死,說者謂破壞風 水。

閣部雜錄

《丹陽記》:「漢魏宮殿觀多以複道相通,故洛陽宮之閣 七百餘間。」

《水經注》:益昌有小劍城,去大劍城三十里,連山絕險, 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

《李白集》:「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如瓦官閣。」瓦官 寺古碑云:「昔有僧誦《法華經》,以瓦棺葬於此,棺上生 蓮花。」又云:「晉武時建以陶官地,故名瓦官,誤而為棺。」 寺有閣,高三十五丈。

《墨客揮犀》:「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之古侯伯亦有閣, 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

《夢溪筆談》:內諸司舍屋,惟祕閣最宏壯。閣下穹窿高 敞,相傳謂之「木天。」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閤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 舊傳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撤前 人行李而強據之者。

《唐故事》:中書省中植紫薇花,何異坊州貢杜?若然,歷 世循之,不以為非。至今舍人紫微閣前植紫薇花,用 唐故事也。

《青箱雜記》:臨潼縣華清宮朝元閣,題者亦多,惟陳文 惠公二韻尤為絕唱,曰:「朝元高閣迥,秋毫無隱情。浮 雲忽以蔽,不見漁陽城。」

《緗素雜記》:「天子曰黃闥,三公曰黃閣,給事舍人曰黃 扉,太守曰黃堂。」凡天子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 號曰黃門令。天子之與三公,禮秩相亞,故黃其閣以 示謙。

《漢舊儀》云:「丞相廳事門曰黃閣。」

又《王瑩傳》云:「既為公,須開黃閣。」張敬兒謂其妻嫂曰: 「我拜後府開黃閣」是也。黃門郎,給事於黃闥之內,入 侍禁中。唐郭承嘏為給事中,文宗謂宰臣曰:「承嘏久 在黃扉」是也。黃堂者,太守廳事之堂也,亦謂之雌堂。 漢杜詩為南陽太守,請郭丹為功曹,敕以丹事編署 黃堂為法是也。或以太拜為身到黃扉,余所未諭。杜 少陵《與嚴閣老》詩云:「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宋子 京《與王相公》云:「薰琴潤署,雌閣偃藩。」則三公為黃閣 明矣。

《石林燕語》:「梁遷都汴,正明中,始於右長慶門東北設 屋十餘間,謂之三館,蓋昭文、集賢史館也。初極卑隘, 端拱中,始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祕閣,命李至兼祕 書監,宋泌兼直閣,杜鎬兼校理,三館與祕閣始合為 一,故謂之館閣。」

太宗留意字書,淳化中,嘗出內府及士大夫家所藏 漢、晉以下古帖,集為十卷,刻石於祕閣,世傳為《閣帖》 是也。

祥符中,始建龍圖閣以藏太宗御集。天禧初,因建天 章、壽昌兩閣於後,而以「天章」藏《御集》,虛壽昌閣未用。 慶曆初,改「壽昌」為「寶文」,仁宗亦以藏御集。二閣皆二 帝時所自命也。神宗顯謨閣、哲宗徽猷閣,皆後追建 之,惟太祖、英宗無集,不為閣。

《能改齋漫錄》:唐太宗貞觀十七年,以功臣圖形凌煙 閣。閣名凌煙,世以始於太宗。然宋鮑照亦有《凌煙樓 銘》曰:「瞰江列楹,望景延除。積清風路,含綵煙塗。俯窺 淮海,仰眺荊吳。我王結駕,藻思神居。宜此萬春,修靈 所扶。」則凌煙之名,六朝已有矣。

《野客叢談》:三公黃閣,前史無其義,人往往不得其說。 案《禮記》:「士鞞與天子同,公侯大夫則異。」鄭元注:「士賤 與君同,不嫌也。朱門洞啟,當陽正色。」三公與天子,禮 秩相亞,故黃其閣以示謙。蓋是漢制張超與陳公牋: 「拜黃閣將有日」是也。此見沈約《宋志》。而衛宏《漢儀》亦 謂丞相廳事曰黃閣。或者不曉,謂三公近於君,故謂 黃閣。然名「黃閣」,初非用黃。又考《南史》,「何尚之與婢共 洗黃閣」,益信黃閣非虛名也。

《方輿紀勝》:「石欄橋在綿谷縣北一里,自城北至大安 軍界,營橋欄閣共一萬五千三百一十六間,其著名 者為石櫃閣、龍門閣。」

《震澤長語》:「文淵閣在奉文門東廡之東,文華殿之前, 前對皇城,深嚴禁密,百官莫敢望焉。吏人無敢至其 地。閣中趨侍使令,惟廚役耳,防漏泄也。」

《瑣綴錄》:「文淵閣本翰林內署,非衙門名。」故朝廷之宣 召諸事之文移,雖事關機務,亦止稱「翰林院」,或稱「會 同翰林堂上官,初不以內閣名。」

《玉堂漫筆》:王文端直題梁用之詩後,謂:「內閣在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