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與邑,皆令築城。」

《孝惠本紀》:「元年春正月,城長安。三年春,發長安六百 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六月發 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五年春正月,復發 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 罷。九月長安城成,賜民爵,戶一級。」

《三輔黃圖》,「漢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長安宮城,自櫟 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宮也。初置長安城,本狹小,至惠 帝更築之。」按惠帝元年正月,初成長安城,三年春,發 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三十日罷。城高 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六月發徒隸二萬人常役。 至五年復發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乃罷。九月成。城 高三丈五尺,下闊一丈五尺,上闊九尺,雉高三坂,周 迴六十五里。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 漢京城為斗城是也。《漢舊儀》曰:「長安城中,經緯各長 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頃,八街九陌,三宮 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十六橋」,地皆黑壤,今赤如火, 堅如石。父老傳云:「盡鑿龍首山土為」城,水泉深二十 餘丈,樹宜槐與榆,松柏茂盛焉。城下有池,周繞廣三 丈,深二丈;石橋六丈,與街相直。

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曰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 曰青城門,或曰青門。門外舊出佳瓜,廣陵人邵平為 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青門外,瓜美,故時人謂 之「東陵瓜。」《廟記》曰:「霸城門亦曰青綺門。」《漢書》:王莽天 鳳三年,霸城門災。莽更霸城門曰仁壽門、無疆亭。 長安城東出第二門曰清明門,一曰籍田門,以門內 有籍田倉,一曰凱門。《漢書》平帝元始四年,東風吹屋 瓦且盡,即此門也。《漢宮殿疏》曰:「第二門名城東門」,莽 更名曰宣德門布恩亭。

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平門,民間所謂東都 門。《漢書》曰:「成帝建始元年,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 門至枳道。又疏廣,太傅受、少傅上疏乞骸骨歸,公卿 大夫為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即此門也。其郭門亦 曰東都,即逢萌掛冠處也。王莽更名春王門。正月,亭 東都門至外郭亭十三里。

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門,一號杜門。《廟記》 曰:「覆盎門與洛門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 魯班輸所造橋,工巧絕世。」長樂宮在城中,近東直杜 門,其南有下杜城。《漢書集註》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 故曰下門。」又曰:端門,北對長樂宮。《漢書》曰:「戾太子所 斫覆盎門出奔。」王莽更名曰永清門長茂亭。

長安城南出第二門曰「安門」,亦曰「鼎路門」,北對武庫, 王莽更名曰「光禮門」,顯樂亭。

長安城南出第三門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宮,一曰便 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武帝建元二年,初作 便門橋,跨度渭水上以趨陵,其道易直。《三輔決錄》曰: 「長安城西門曰便橋,橋北與門對,因號便橋。王莽更 名曰信平門誠正亭。」

長安城西出南頭第一門曰章城門。《漢宮殿疏》曰:「章 城門,漢城西面南頭第一門。」《三輔舊事》曰:「章門一曰 光華門,又曰便門。」《漢書》:「成帝元延元年,章城門牡自 亡,王莽改曰萬秋門億年亭。」

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漢宮殿疏》曰:「西出南 頭第二門也。亦曰故龍樓門,門上有銅龍,本名直門, 王莽更曰直道門端路亭。」

長安城西出北頭第一門曰雍門,本名西城門,王莽 改曰「章義門」、著義亭。其水北入有亟里,民呼曰「亟里 門。」

長安城北出東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高門。《漢宮 殿疏》曰:「高門,長安北門也。又名鸛雀臺,門外有漢武 承露盤在臺上。」

長安城北第二門曰「廚城門。」長安廚在門內,因為門 名。王莽更名「建子門。《廣世亭》。」

長安城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橫門。《漢書》「虒上小女陳 持弓走入光門」,即此門也。門外有橋,曰橫橋。

漢城門皆有候門,候主候時謹啟閉也。《三輔決錄》曰: 「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 衢路平正,可並列車軌。十二門三塗洞闢,隱以金椎, 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 之別。」班固《西都賦》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又張衡《西京賦》云:「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 方軌十二,街衢相經」是也。

《三秦記》:長安城中地皆黑壤,今城赤,何也?且堅如石 如金。父老相傳云,盡鑿龍首山中土以為城,及諸城 闕亦然。

梁山宮,在好畤城,皆文石,名「織錦城。」

《博物志》:「代城始築,立板榦,一旦亡西南四十五板,於 澤中自立,結草為外門,因就營築焉。故其城直周三 十七里,為九門,故城為東城。」

《三國志·魏書》曹公攻馬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 多沙,不可築城。婁子伯說公:「今天寒,可以沙為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