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3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城垣西北一帶馬道。」十年,又修南門城樓一座。平 樂縣附郭。

恭城縣城池, 舊土城在鳳凰山下,明成化間,知府 楊冠改遷今治。正德十六年,兵備張祐建鼓樓於東 門上。萬曆十年,署縣通判宋應良見城址逼近黌宮, 移城開築。萬曆三十年,知縣陳朝策拓西城,闢西門, 上蓋串樓。未竟,知縣陳豸續完之。門三:南曰迎薰,東 曰朝陽,西曰「文昌。」

富川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都督韓觀 請設守禦千戶所,始築土城。周圍六百三十四丈,高 一丈八尺。為門四:東曰「向日」,南曰「迎薰」,西曰「昇平」,北 曰「泰定。」門各有樓。

荔浦縣城池 舊土城,明成化十四年,總督都御史 朱英命官督砌以石。

昭平縣城池, 「舊縣原在西岸,明成化間,總督朱英 所築。正德三年,副使鄭岳遷於東岸,置守備。萬曆四 年,復建於西岸下石上,磚高一丈七尺,廣輪二百四 十丈。為門」三,樓四,窩鋪八間。南臨府江,東、西、北皆山 石沙礫,無池。

賀縣城池, 舊為土城,高二丈,周七里。宋因舊址,以 磚增築三尺,為門三,為樓四。明洪武二十九年,設守 禦千戶所。千戶王奎用《形家》言,塞西門,今止存鎮遠、 寧遠、東南二門,壕深七尺,闊二丈五尺。角樓四,守城 窩鋪一十七間。

修仁縣城池 「土城,明成化十九年,總督朱英命官 督砌以石,築東、西、南門樓三座,周圍二百零九丈,高 一丈八尺,闊八尺。女牆二百七十五垛,窩鋪四間,無 壕。」

永安州城池, 始自成化十三年建築,周圍八百九 十步,高二丈。城樓、角樓各四座,四面無壕,惟橫一溝, 自東決西,各設柵引水由溝入城,名官河,復從西出 灌田。設門三:東曰宣化,西曰鎮遠,南曰「永定。」

梧州府

梧州府城池 舊城在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臨桂 水,南遶大江。宋開寶元年,重砌以磚,周三里二百三 十七丈,闢四門。明洪武十二年展築,周八百六十丈, 為門五,有樓:東曰正東,西曰西江,北曰大雲,南曰南 薰,西南曰「德政。」覆串樓一百九十六間,壕環城東、西、 南三面,北因山為險。正統十一年,知府朱忠置刻漏 於德政門上。成化二年,總督都御史韓雍「增高一丈, 造串樓五百六十九間,遍覆之。城下設窩鋪三十六 間,宿守夜軍士。壕深三丈,闊五尺,壕內外皆樹木柵, 長三千三百五十丈。」四年作東、南、北門甕城,重建五 門樓、鐘鼓樓,規制大備。萬曆四十六年,添設西門甕 城。天啟三年,知縣梁子璠改為陽城,設城上窩鋪八 間。蒼梧縣附郭。

滕縣城池 城在大江之南,繡江之東。元至順三年, 知州文魁「重砌,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明宣德 間,築土城,東北樹柵。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用磚包 砌,周三百六十丈,高二丈,闢四門,東通津,西永安,北 拱辰,南迎恩。門樓四座,敵樓十八間,串樓三百七十 五間。西南以民塘為壕,北以江為壕,環植木柵,重以 閘」門。

容縣城池 在繡江上。唐容管經略使韋丹所築。內 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明洪武 三年,容州同知王清因故址修築,闢三門,東曰「日新」, 西曰「永安」,南曰「繡水。」十年,改縣。二十二年,設守禦千 戶所於城西展築,周四里一十八步。改南門曰「鎮遠」, 北曰「拱辰」,西曰「寧遠。」永安門在城中,更為譙樓,造串 樓三百八十七間。成化四年,府同知毛贊請於都御 史韓雍,截去東南隅一角,周五百二十丈,高三丈,蓋 串樓一百三間。成化七年,又蓋串樓四百一十五間。 設東門曰「日新」,共為四門,池環於外。

岑溪縣城池 舊土城,明洪武三年,劉鎮修築。成化 十年,都御史韓雍砌為磚城。正德十五年,知縣石希 介築夾城。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曾莘「拓東、西、南三門, 外加甕門,設六敵臺,上俱有樓。城周三百六十丈,高 一丈八尺。」

懷集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三十年,設守禦千戶 所,乃築土城,高一丈二尺,闢四門:曰永安,曰臨江,曰 定懷,曰「保集。」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復砌以磚,高二 丈二尺,周三百三十九丈,蓋串樓三百二十間,壕深 三丈,闊稱之。七年,建四門譙樓。

鬱林州城池: 舊無城,宋至道二年,始築子城。淳熙 六年,郡守黃齡築外城。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蓋 串樓三百二十七間,敵樓四,譙樓一。又繕水城,增築 甕門。明洪武十九年,設守禦所。知州鄧文俊、千「戶費 忠創築新城,周圍四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蓋串樓 六百間,闢四門:曰近陽,曰西鎮,曰永寧,曰武安。」二十 九年,千戶姚壽浚壕。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重修築 攔馬牆,立瞭望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