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曰「望津」,北曰「瞻闕。」

茌平縣城池 土城,周圍三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廣 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廣倍之。門樓四:東曰「近聖」, 南曰「通會」,西曰「首化」,北曰「拱極。」明萬曆十年,知縣王 國弼濬南北城壕,為橋各一。

清平縣城池: 土城周圍六里,創自宋宣和間。高三 丈二尺,廣一丈六尺,池深二丈,廣如之。門四:東曰「迎 旭」,南曰「望魯」,西曰「鎮遠」,北曰「拱辰。」

莘縣城池, 創始莫詳。明成化十九年,知縣賈克中 重築,增南北門。十三年,知府李舉拓之。周圍一千六 百三十三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門四:東曰「永清」,南 曰「阜民」,西曰「大有」,北曰「伊田。」正德七年,知縣王琛建 外城四門,各搆門樓三楹。

冠縣城池: 舊土城周圍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五 尺,廣三丈。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姚本築護城隄,延亙 十里,門四:東曰崇明,南曰純化,西曰阜成,北曰「永安。」 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劉莊等砌以甎,改題門名。 「臨清州城池, 始在衛河西。宋建炎間,移曹仁鎮。明 洪武初,徙置汶、衛之間。正統間,平江侯陳豫築城,周 圍九里有」奇,甃以甎石,高四尋,基廣三尋。外鑿隍,深 廣皆九尺。門四:東曰威武,西曰廣積,南曰永清,北曰 鎮定。弘治乙卯,兵備副使陳璧增置女牆,築月城,疊 石為橋者四。正德辛未,副使趙繼爵築羅城。嘉靖壬 寅,巡撫曾銑、副使王揚拓而廣之,名「新城。」延袤二十 里,跨汶、衛二水,為門六:東曰賓暘,曰景岱,南曰「欽明」, 西曰靖,西曰「綏遠」,北曰「懷朔。」又為水門三,各為戍樓 對峙。其上為月城四,為更廬三十有二。嘉靖辛亥,巡 撫王忬、副使李憲卿為敵臺三十有二。己未,副使張 鑑修戰艦,增樓櫓,水門各築翼樓。

丘縣城池 土城,「元至元二十七年,縣尹劉英築,周 圍八里,高一丈六尺,闊八尺,池深八尺,闊一丈。」嘉靖 二十一年,知縣于周臣作南門。二十二年,知縣許紳 築《護城隄》,城益完固。順治七年,知縣李應軫重建門 樓。

館陶縣城池 「土城,明成化丁亥,知縣唐禎築,周圍 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闊如之。」

高唐州城池: 「土城,周圍九里。明正德辛未,知州張 紘增築。高二丈,闊一丈,池深三丈,闊一丈五尺。嘉靖 壬子,以城中水瀦於北門,塞之。」今門三。

恩縣城池 土城,明洪武七年,始遷邑於此。成化三 年,巡撫原傑檄縣丞高安築。周圍五里餘,高三尋有 奇,闊半之,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門樓五:東曰「東作」, 西曰「西成」,南曰「迎薰」,北曰「拱辰」,又北之西曰「廣順。」崇 禎四年,知縣劉含輝增修門樓、敵臺。

夏津縣城池 「土城,周圍六里餘。天順間,知縣薛正 築,高二丈八尺,闊一丈,池深一丈五尺,闊十二步。嘉 靖丁酉,知縣易時中新四門橋。」

武城縣城池 「土城,宋大觀中築,周圍四里許,高二 丈二尺,闊一丈九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順治六 年,知縣房萬達又加濬築,增置敵樓。」

濮州城池 土城,「明景泰三年,知州毛晟築,周圍七 里,高二丈四尺,池深一丈五尺,闊四丈。正德六年,知 州王棟創建弩臺、敵樓,李炯以甎易土堞。 范縣城池 土城,明洪武庚申,知縣張允築,周圍七 里餘,高一丈六尺,廣七尺,池深八尺,闊一丈二尺。 觀城縣城池 土城,周圍九里有奇,高二丈八尺,闊 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如之,門三:東曰承德,西曰肅 政,南曰「麗正。」

朝城縣城池 舊城在張韓店。明洪武間,知縣郭黼 徙築於此。周圍五里有奇,高二丈七尺,厚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闊二丈。正德辛未,知縣蔡童飭堞浚塹,又 依城建墩舍,列卒守之。

青州府

青州府城池 甎城。自廣固、東陽廢後,北齊始築今 城,舊皆覆土。明洪武三年,都指揮葉大旺增修樓堞, 砌以甎石。周圍二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壕闊如 之,深一丈五尺。四門:東曰「海岱」,南曰「雲山」,西曰「泰山」, 北曰「凌霜。」東、南、北三門皆有月城重關。十一年,都指 揮丁德修東陽廢城,與今城相合,門皆甎甃。天順元 年,都指揮高源、知府徐郁、趙偉,建北門敵樓三座,重 修東門、南門敵樓四座,角樓四座,窩鋪二十六所。十 三年,僉事康天爵增築西門月城。益都縣附郭 「顏神鎮城池, 在府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嘉靖三十 六年建,周五百丈,為門四,內外俱甃以石。」

臨淄縣城池 在古齊城之西南。元末達魯花赤李 仲名改築。周圍四里,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通晝,南曰 迎恩,北曰望京。」明正德十年,知縣馬暹築月城,護以 崇隄。崇禎十六年,知縣鄒逢吉築空心敵臺十座。 博興縣城池 土城,元末築,周圍三里,高二丈。明正 德五年,知縣「王光建墩臺二十處。門四:東曰朝宗,西 曰通齊」,南曰「來薰」,北曰「瞻辰」,復引小清河水注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