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王堯封遷築城北之原,以舊城北牆為南面,甃以甎, 周五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四門曰「東作阜財」、 「西成朝京。」池深一丈,闊四丈二尺。

城武縣城池 土城,元泰定三年築,周圍三里餘,高 二丈八尺,闊一丈四尺。門四,曰「孝烈」、「和陽」、《忠義》、「拱極。」 池深一丈六尺,闊一丈。又城外有護堤,延袤十五里, 以防河患。

曹州城池 明正統十一年,置州乘氏地。知州范希 文創設城池,高二丈有奇,廣四百一十丈,袤四百三 十丈,池深一丈有奇。成化二年,知州伍禮修築,建四 門,曰「宜春、迎薰、豐樂、朝天。」嘉靖中,知州王重繼、王傳 增建堞樓。

曹縣城池: 明洪武二年,徙曹州於此。四年改縣。正 統間,知縣陳常始築城。周圍九里有奇,高二丈二尺, 闊二丈。門四:東曰「望嶽」,南曰「阜民」,西曰「鎮川」,北曰「迎 恩。」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正德六年,黃河浸漫,有議 遷城者,知縣易謨築堤禦之。九年,知縣趙景鑾改濬 舊濠,外增護城堤,而遷城之議寢。崇禎十二年後,始 以甎易土。 定陶縣城池: 「土城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三丈有奇, 闊三丈,門四,池深二丈,闊四丈;外堤高一丈八尺,闊 三丈。明成化元年,知縣陳紹祖築。」

濟寧州城池: 「舊土城,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四 尺,闊二丈。門四:東曰賓陽,南曰會通,西曰近洽,北曰 拱辰。城樓十,鋪六十四。池深一丈五尺,闊九步。明洪 武四年,甃以甎石。」 嘉祥縣城池, 「舊土城,金大定十五年創,周圍四里 餘,高一丈五尺,闊七尺。東、西二門,弘治七年,知縣程 文建,南、北二門。正德八年,知縣管聲建」池,自城南轉 曲而西,僅一里許,東北跨山無隍。崇禎間,東兗兵憲 陸夢龍倡修以石。知縣李昌年、江文淳相繼修築,高 二仞餘,廣半之。

鉅野縣城池 土城,周圍九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 六尺。明成化四年,知縣劉林築。

鄆城縣城池 「土城,周圍六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 闊八尺,門四,池深一丈,闊七尺,外護以堤。」

東平州城池 「土城周圍二十四里,高二丈,南北各 一門,東西各二門,西之南門今閉。池闊六丈餘,深八 丈。」

汶上縣城池: 土城周圍十二里餘,池深五尺,闊一 丈二尺。明成化間,知縣王徵築。嘉靖、隆慶間,始漸甃 以甎。門四:東曰醉白,西曰懷冉,南曰觀河,北曰「拱極。」 東阿縣城池: 土城周圍四里一百三十步有奇,高 一丈八尺。縣城舊在今治之北八里新橋鎮,明洪武 八年,知縣朱真避河患,始築於此。門四:東曰洪範,西 曰安平,南曰「拱華」,北曰「朝海。」狼溪貫流其中。

平陰縣城池 土城,元至元十三年建,周圍四里,高 一丈八尺,闊一丈。門四:東曰會仙,南曰錦川,西曰澄 源,北曰拱極。池深一丈,闊二丈。

陽穀縣城池 土城,周圍九里,高五丈,闊三丈,池深 闊二丈,四門:東曰「迎恩」,西曰「柔遠」,南曰「會盟」,北曰「拱 極。」正德六年,知縣盧鑑復築外垣。

壽張縣城池 土城,周圍五里許,高二丈六尺,池深 一丈五尺,闊三丈。明成化三年,知縣魏崇築門四:東 曰「迎恩」,西曰「來賓」,南曰「永寧」,北曰「安賢。」

張秋鎮城池, 明萬曆二年築。

沂州城池 甎城周圍九里,高二丈五尺,闊一丈。門 四,東曰「鎮海」,南曰「望淮」,西曰「瞻蒙」,北曰「宗岱。」池深一 丈,闊一丈六尺。

郯城縣城池 「舊土城在古郯城之南,明洪武初,始 徙於此。高四丈二尺,闊八尺,周圍五里。元沂州守禦 王信築門三:南曰通淮,西曰望嶧,北曰臨沂。」萬曆二 十三年,知縣文廣始用甎砌 費縣城池, 「舊土城八里,明初,截其北偏為城,周四 里。成化五年,知縣殷禮改砌以石,高一丈八尺,闊一 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門四:東」曰「望海」,南曰「達淮」,西曰 「仰聖」,北曰「瞻蒙。」

東昌府

東昌府城池 枕漕河西岸。宋淳化三年,自博州遷 此,舊築以土。明洪武五年,守禦指揮陳鏞、陶甓甃焉。 周七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基厚二丈,門四:東曰「寅賓」, 南曰「南薰」,西曰「納日」,北曰鎖鑰,樓櫓二十有五,環城 更廬四十有七。附城為郭,郭外各為水門弔橋,池深 二丈,闊三倍。護城堤延亙二十里。聊城縣附郭: 堂邑縣城池 土城,周圍六里有奇。明初,知縣陳孟 龍築。成化戊子,知縣馬忠增置樓櫓,為門四:東曰「迓 翠」,南曰「接楚」,西曰「通秦」,北曰「拱極」,建水門二。嘉靖丁 酉,知縣張壽又建甕城門二,北曰「會歸」,東曰「帶海。」 博平縣城池 土城周圍四里餘,高二丈五尺,闊二 丈,池深一丈,闊倍之。築自宋景祐中。明萬曆六年,知 縣鄭材撤土堞易甎,建四門樓:東曰「旭陽」,南曰「對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