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築土城。十八年,知縣羅俊、弘治十六年,知縣黃嵩,相 繼修砌。

平江縣城池, 舊名「羅漢。」高定楚之六年,城羅縣。今 舊縣鄉猶有土城遺址,徙今治,無城,即唐元和時所 遷地名也。明弘治八年,知縣劉廷重創東西南北四 衢:曰康阜,曰時和,曰迎恩,曰惠濟。門各有樓。正德七 年更築。隆慶元年,知縣夏子諒輸貲修築,周一千三 百一十五丈,高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仍舊。四門各 有樓,水門六。

華容縣城池: 「舊土城周七百餘丈,宋至和所築。明 成化十三年,知府戴璿、知縣鮑德修土城,高一丈五 尺,厚倍之。二十年,知縣梁澤砌以甎,改安南門。」沿江 面南,闢西門。嘉靖三十六年,知縣毛銳塞西門,闢新 南門。四十三年,知縣葉景芳復塞之。今惟四門:東曰 「平江,南曰沿江」,西曰西門,北曰「石首。」

澧州城池 城自隋改為松縣,築松縣城。唐、宋遷徙 無常。明洪武初,復遷於此,總督蕭傑壘土為之。永樂 二年,甃以甎,高一丈五尺,上加女牆,周千丈,外有壕。 成化中,指揮柴啟更築城址。嘉靖中,參政劉廷誥更 名東門曰澧陽,南曰蘭江,西曰石慈,北曰松滋、金川。 順治六年,守道王燧、知縣湯調鼎修砌。八年,建月城 三,敵臺六座。

慈利縣城池: 舊無城。正德中,知縣劉最于東、西衢 口壘土為城。嘉靖中,知縣劉長春重修,創北門樓。隆 慶四年,知縣梁可大遷縣治於官塔塘,築土垣二百 丈,為門四。

永定衛城池, 明洪武二年,以永順宣慰司羊峰地, 創羊山衛。後以羊峰險阻,遷今地,改名「大庸衛。」建文 元年,指揮黃裳甃以磚,周「二千一十丈有奇,廣九里 一百二十武,高二丈四尺。雉堞一千六百五十垛,高 四尺,門五,各以『方』」名。

九谿衛城池, 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呂成、韓忠築, 高一丈八尺,周一千丈,廣九里。西南壕塹四百八十 丈,東隅大河,為壕五百二十丈,雉堞九千三十五,串 樓九百一十八間,門四,各有樓。東曰「朝天」,南曰「迎薰」, 西曰「定邊」,北曰「拱極。」

大庸守禦所城池, 明洪武末移今永定舊地。千戶 武才築,周五百丈,廣二里二百八十武,高一丈,雉堞 九百二十四,門四,各以方名。

安福守禦所城池, 洪武二十五年,千戶李樵築,高 一丈七尺,周五百五十三丈,廣二丈五尺,東西門各 一,南阻山,無門。

添平守禦所城池 土城,周三百八十丈,高六尺。 麻寮守禦所城池 土城,周四百一十五丈,高六尺。

常德府

常德府城池 城自周赧王三十七年楚人張若築。 後唐副將沈如常,上下砌二石櫃,以殺水勢。元延祐 六年,常德路郡監哈「於府學前砌石櫃一座。」明洪 武甲辰,總制胡汝即舊城修之。六年,常德衛指揮孫 德壘以甎石,覆以串樓,作六門,浚深池。城高二丈五 尺,周圍一千七百三十三丈,計九里十三步。六門:東 曰永安,上南曰神鼎,下南曰臨沅,西北曰常武,正西 曰清平,北曰拱辰,南臨大江,東、西、北壕池環之。崇禎 十年,楊嗣昌疏築新城,高二丈。武陵縣附郭。

桃源縣城池, 「『明成化十六年通判張瑛始築土城, 低窪處立排柵。弘治十年知縣李文顯補築,建四門: 東曰迎恩,東南曰迎薰,南曰通道,北曰通郭』。崇禎十 三年楊嗣昌題建甎城,工未竟。」 龍陽縣城池, 「元至正間始築土城。明成化十一年 知縣周泰即舊城甃以甎,設六門,高一丈二尺,周圍 八百八十七丈。崇禎十一」年,邑紳史贊舜、袁鯨各捐 金助修,增高五尺。

沅江縣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知縣范玨築土城,高 六尺,周圍計五里,東西南北四門。未浚池,蓋猶屬草 創云。

辰州府

辰州府城池, 開自漢初。明洪武參軍詹中採石甃 之。弘治初,知府汪正更建城門串樓,東曰「朝陽」,上南 曰「環碧」,中南曰「水星」,下南曰「沐波」,西曰「通河」,北曰「拱 辰。」康熙二十年,知府劉應中增修。城高一丈九尺,周 圍計九百六十六丈,又於東西展三百四十七丈,壕 深一丈,闊五尺。沅陵縣附郭。

瀘溪縣城池 治舊在洗溪,宋改徙瀘江口。明萬曆 初,知縣王京又改移邑市中。衢城未築。

辰谿縣城池, 明正統中建城。萬曆三十八年,邑令 曹行建,尤天德易石。

漵浦縣城池, 邑舊無城,元至正中,邑人築。明萬曆 壬申,邑令王京重修。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阜城」,南曰 「迎薰」,北曰「星拱。」

沅州城池, 明洪武癸丑,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周二 里餘,開設四門:東曰「澄睿」,西曰「籌邊」,東曰「秀水」,西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