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三舞進退,皆旅眾齊一」,鄭意直據三種之舞,「進退齊一」,不包上《經》琴瑟,與毛意異。朱注:《雅》,《二雅》也。《南》,二南也。《籥》,籥舞也。僭,亂也。言三者皆不僭也。

《商頌那》

庸鼓有斁,萬舞有奕。

朱注奕奕然有次序也。大全濮氏曰:「周人之樂,執籥秉翟者,文舞也;朱干玉戚」者,武舞也;《萬舞》,二舞之總也。故《邶風》有《公庭萬舞》,《魯頌》有《萬舞洋洋》,《春秋》楚子元有《振萬》,蓋時王樂也,諸侯、卿、大夫、士所得同用之,特自八以下,佾數有差等耳。今言「萬舞有奕」,正謂文、武迭用而有序,豈天下未為周而是舞之名已見於前代乎?

《禮記》

《月令》

「孟春之月。」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

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 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文王世子》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 於東序。

陳注學,教也。士即《王制》所謂司徒論俊選而升於學之士也。必時,四時各有所教也。干,盾也;戈,句孑戟也。羽,翟雉之羽也。籥,笛之屬也,四物皆舞者所執。干戈為武舞,故於陽氣發動之時教之,示有事也;羽籥為文舞,故於陰氣凝寂之時教之,示安靜也。東序,大學也。

《大學》「正學舞干戚。」

陳注戚,斧也。《大學》正教世子及士以舞干戚之容節。

不舞不授器。

陳注凡祭祀用樂,舞者則授舞者以所執之器,如干戚羽籥之類。今既不用舞,故不授舞器也。

《內則》

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

陳注朱子曰:「酌即《勺》也。《內則》十三舞《勺》,即以此詩為節而舞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勺》雖告武王之樂,然以勺其道而道成於文故也。《象》雖奏文王之樂,然以象其事而事成於武故也。必以告武王之樂為文者,以示文之道必有武為之備也;必以奏文王之樂為武者,以示武之事必以文為之經也。《勺》固成王之樂,以告成《大武》,故取義如此。」

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陳注《大夏》禹樂,樂之文武兼備者也

《明堂位》

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命魯公世世祀周公 以天子之禮樂,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 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

陳注「朱干,赤盾也。玉戚,玉飾斧柄也。著袞冕而執此干戚,以舞武王伐紂之樂,又服皮弁,見裼衣而舞《夏后氏》《大夏》之樂。五冕皆周制,故用以舞周樂。皮弁,三王之服,故用以舞夏樂也。」全馬氏曰:「周公之德,妙而不可知,所可知者,見於文德武功而已。文德成於制作之閒,武功存於征伐之際,故彰其武功則錫之以武樂;彰其文德,則錫之以夏樂。」蓋武之盛莫盛於《大武》,而文之盛,莫盛於《大夏》。冕者,文服也。服冕服而舞《大武》者,以文止武之意也。「皮弁素積」者,服之質也。舞《大夏》則服之,所以守其文也。裼者,服之見美也。皮弁素積,掩蔽其文而不顯,故裼衣所以顯之也。

《樂記》

樂者,心之勳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 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 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飾歸,奮疾而不拔。

陳注樂之將作,必先擊鼓以聳動眾聽,故曰「先鼓以警戒。」舞之將作,必先三舉足,以示其舞之方法,故曰「三步以見方。」「再始」,謂一節終而再作也。往,進也,亂,終也,歸舞畢而退就位也。「再始以著往」者,再擊鼓以明其進也。「復亂以飾歸」者,復擊鐃以謹其退也。拔,如拔來赴往之拔。言舞之容雖若奮迅疾速,而不過於疾也。

《祭統》

「君執干戚就舞位」,「君為東上,冕而總干。」

陳注《東上》,近主位也。以明祭時,天子、諸侯親在舞位。大全嚴陵方氏曰:「舞位則綴兆也。君於東上則以君為祭主故也。《干戚》,武舞所執也;《羽籥》,文舞所執也。上言執干戚而不言冕,下言《總干》而不言戚,互相備也。」

「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