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嘉會》曰:「《銑》與鼓皆言閒脩,不言廣鉦,不言閒及廣脩,只曰以鉦長為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三分去一以為衡圍。先王不言分齊,蓋以在前者可以推類知也。」

「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興。《有說》。

易氏曰:「大鍾以鼓閒十分之一為厚,小鍾以鉦閒十分之一為厚,則為厚薄之中。」 今鳧氏言薄,厚未免乎震動,必有不得其中者 。趙氏曰:「厚薄者,謂鑄鍾失之厚薄不勻也。震動者,作而起發謂之動,動而遠聞謂之震,謂擊鍾而有聲 。」 毛氏曰:「說,意也。」 不直曰意而謂之說者,意或隱微,必待解說而後見。鍾形之不中,則有厚薄,鍾口之不正則有侈弇。厚之所震動則其聲石,薄之所震動則其聲播,欲知石播之病,則其說在於厚薄之閒而已。侈之所由興者,其聲為柞;弇之所由興者,其聲為鬱,欲知柞鬱之病,則其說在於侈弇之閒而已。厚薄侈弇言其形,清濁言其聲。鍾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此太清之所由出。「鍾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此太濁之所由出。或以形言,或以聲言。睹形可以知其聲,聞聲可以求其形,凡以相明也 。」 陳用之曰:「聲出於器,有說可推。下文所謂『已厚則石,至長甬則震』,乃其說也。得其說而以類推焉,然後能去病而得其所謂善者。」 《典同》以辨聲為職,其言不得不詳。鳧氏為《鍾記》,其為之之法足矣,不必悉舉也。

鍾已厚則石,已薄則播。

《鄭鍔》曰:「此所以說夫《震》動之由也。體失於太厚,則聲如石堅實而無聲也;體太薄則聲播布散而不聚也。」

侈則柞,弇則鬱。

毛氏曰:此說侈弇之所由興也 。鄭康成曰:「柞讀為『咋咋然之咋,聲大外也。鬱,聲不舒揚 』。」 鄭鍔曰:「口太侈則中央約,其聲迫柞則出去必疾,口太弇則中央寬,其聲鬱勃則收而不揚。此皆鍾之形不中乎度,其聲之病則然也。」 則清濁之所興,其本於此。

長甬則震,

鄭鍔曰:「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則鍾柄亦聲之所寓,不可失之太長,太長則聲必震,震,掉也,言其動搖不定也。王安石以為聲震而遠聞,失之。」

是故「大鍾十分其鼓閒,以其一為之厚;小鍾十分其 鉦閒,以其一為之厚。」

趙氏曰:「大鍾,即《禮書》所謂十二辰之鍾,《詩》《書》言『鏞』者是也;小鍾,即《經》所謂編鍾是也。《國語》曰:『細鈞有鍾無鎛,昭其大也;大鈞有鎛無鍾,昭其細也』。」 《左傳》「伶州鳩曰:『鍾音之器也。小者不窕,大者不摦,則和於物』。」 今鍾摦矣,鍾信乎所尚有小大,而制有長短也。據注云「鼓居銑十分之六,鉦居銑十分之八。」 然鼓在銑閒無帶,鉦卻有帶,除帶之數。鉦與鼓同居銑十分之六,上文所以言鉦閒鼓閒,至鉦只言鉦,不言閒者,蓋閒是帶閒故也。不言閒者,是并帶算也。夫鉦鼓既同數,今大鍾十分鼓閒,小鍾十分鉦閒,皆取一以為厚,無乃大鍾薄而小鍾厚乎?注云:「若言鼓外鉦外,則近之。」 蓋鼓外有銑閒及有二分闊,鉦外只有一「分闊。」 此言鼓閒鉦閒,謂鼓外鉦外也。《禮書》以注疏為誤,謂「鉦體居銑之六」 ,與鼓閒同。鉦閒又殺,與鼓閒異。蓋鉦閒雖六分,鉦閒卻無六分,鼓閒六分。然鼓閒皆謂之鼓,鼓閒則闊,況鍾上斂下侈,不應鉦鼓一般闊。兼之《經》只說閒,即不曾說外。若就閒內十分取一尚得,若就外十分取一,鼓鉦外共有三「分能幾闊,更就中十分取一鍾,無乃太薄。」 此說極好。

鍾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鍾小而長,則其聲舒而 遠聞。

鄭鍔曰:「鍾形大而短,短則淺而躁,故其聲疾疾,言出之速也;然形大短則其竭也必易,此所以短聞也。鍾形小而長,長則安而深,故其聲舒舒,言其鳴之遲也;然形大長則其息也亦難,此所以遠聞。非聞及遠也,謂聲之久而長遠也 。」 賈氏曰:「聲舒遠聞亦不可,是以《樂記》云『止如槁木,不欲遠聞之驗』。」

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

王昭禹曰:「遂則于上之攠謂之隧」 是也 。鄭康成曰:「厚鍾厚深,謂窐之也。其窐圜,取其厚之一分而為之深,則所擊之處當深六分之一而已。深而又圜之,所以受擊宜圜故也 。」 賈氏曰:「初鑄之時,即已深而圜以擬擊也 。」 王昭禹曰:「深取其厚之一,則不傷於鍾之體勢;取其圜而不方,則有運而行之意 。」 李嘉會曰:「遂者,發聲之所,今而圜之,則就圜中擊之,聲從中發,而內外相應矣 。」 鄭鍔曰:「《典同》所謂鍾之形聲者十有二,此惟言薄、厚、侈、弇四者,蓋為鍾之病,大概不出於是四者故也。」 景王將鑄無射,單穆公曰:「先王之制鍾也,大不出鈞,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