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6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矣。鼓之形如我之精,鼓之聲如我之神,其餘聲者,猶

之魂魄,知夫倏往倏來,則五行之氣,我何有哉?」 六七篇:「鐘鼓無我,能見大音,故我一身,雖有音,未嘗 有我。」

無能子《聖過》篇:「夫自鳥獸迨乎蠢蠕者,號鳴啅噪皆 有其音,安知其族類之中非語言耶?人以不喻其音 而謂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鳥獸不喻人言,亦謂人不 能語言耶?則其號鳴啅噪之音,必語言爾,又何可謂 之不能語言耶?」

《列子天瑞篇》:「有聲者有聲。聲者,聲之所聲者聞矣,而 聲聲者未嘗發。」

《韓子喻老》篇:「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汲冢周書》:「以其前觀其後,以其隱觀其顯,以其小占 其大。」此之謂「視聲。」

《呂氏春秋適音》篇:「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 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 矣。故有道之世,觀其音,知其俗矣;觀其政,知其主矣。 故先王必託於音樂,以論其教。清廟之瑟,朱絃而疏 越,一唱而三嘆,有進乎音者矣。」

《音初篇》:夏后氏孔甲田於東陽萯山,天大風晦盲,孔 甲迷惑,入於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來見良日也,之 子是必大吉。」或曰:「不勝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 子以歸,曰:「以為余子,誰敢殃之?」子長成,人幕動,折橑 斧,斫斬其足,遂為守門者。孔甲曰:「嗚呼,有疾,命矣夫!」 乃作為《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禹行功,見塗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 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弓猗》,實始作為南 音。周公、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周昭王親將征 荊。辛餘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涉漢。梁敗王及蔡 公抎於漢中。辛餘靡振王北濟,又反振蔡公。周公乃 侯之於西翟,實為長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 實始作為《西音》。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秦繆公取風 焉,實始作為《秦音》。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 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諡隘。二女愛而爭 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不反。 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凡音者, 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 內。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 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樂,不可隱 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土弊則草木不長,水煩則 魚鱉不大,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鄭衛之聲,桑間之音, 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流辟誂越,慆濫之音出 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感則「百姦眾辟」從此產 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樂 和而民鄉方矣。」

《新語術士》篇:「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

《鹽鐵論散不足》篇:「季夏之螇,音聲入耳。秋風至而聲 無者,生無易由言,不顧其患,患至而後默,晚矣。」 《淮南子原道訓》:「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 大宗也。」

《俶真訓》:「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玉 石之聲,目不見太山之高。何則?小有所志,而大有所 忘也。」

《覽冥訓》:「今夫調絃者,叩宮宮應,彈角角動,此同聲相 和者也。夫有改調一絃,其於五音無所比,鼓之二十 五絃皆應,此未始異於聲,而音之君已形也。」

《主術訓》「樂生於音,音生於律,律生於風,此聲之宗也。」 繆稱訓「有聲之聲,不過百里,無聲之聲,施於四海。」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三曰視中」,以其聲處其氣初,氣 主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咸 發於聲也。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 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嘶醜;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 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聽其聲,處 其氣,此之謂「視中」也。

揚子《解難》「大味必淡,大音必希。」

問道,或問「大聲。」曰:「非雷非霆,隱隱耾耾,久而愈盈,尸 諸聖。」

劉子《新論辨樂》:「風俗凌遲,雅樂殘廢,而溺音競興。故 夏甲作《破斧》之歌,始為東音;殷辛作靡靡之樂,始為 北聲。」

《知人眉》,之微而形於色,音聲之妙而動於心。 心隱雷霆之聲可以鐘鼓傳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 和也。故有聲可聞,不能藏其響,有色可察,不能減其 情。

殊好「《陽春白雪》,噭楚採菱,眾耳之所樂也。而漢順聽 山鳥之音,云勝絲竹之響;魏文侯好鎚鑿之聲,不貴 金石之和。若斯人者,皆性有所偏也。」

《申鑒雜言》:「宮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謂之和聲。」 《論衡感虛篇》:「世稱申喜夜聞其母歌,心動開關,問歌 者為誰,果其母蓋聞母聲,聲音相感,心悲意動,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