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6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乎簡冊之間已矣。故馬遷知「律生聲,鐘生律」,而《律經 聲緯》之遞變,「體十用九」之明示,則未之及焉。班固知 九分之圍,八百一十分之積,而旋宮環、轉乘除、規圓 之圖則未之及焉。蔡元定知六十律八十四聲,而正 變、全半、子、倍之交用調均,首末、長短之互見,則未之 及焉。隋氏之樂,獨奏黃鐘;王朴之樂,不考金石。以至 荀勗與阮咸,互相詆也,何妥與鄭譯,交相詘也,范鎮 與劉几,迭相誹也。即溫公之於蜀公,考亭之於蔡氏, 亦未能相一也。甚者,李照定景祐之樂,歌工病其太 濁,私減銅劑,聲乃稍清,而照弗之知。楊傑定元豐之 樂,欲毀舊鐘而不得,乃陳其已敝者為樂工,一夕易 之,而傑勿之知。魏漢津定崇寧之樂,制器不成,劑量 工人皆隨律調之,大率非其本說,而漢津亦弗之知。 又惡用是呶呶者為也?遂使近世輕於變古。若莆田 李文利氏獨有黃鐘三寸九分之說,以太極、陰陽、五 行從一生二,從少及多,故言黃鐘數少為極清,以辨 宮聲極濁之誤。其所著《律呂元聲》二篇,雖一時有驚 為天授者,要本之《呂氏春秋》,而長孫無忌、劉恕亦嘗 主之。然黃鐘沖氣,無所不在,而十二律之損益,皆從 出其中,如君之無不統,如天之無不覆也。儻執含少 以為清管,此律一差,大呂以下十一律皆無由取正 矣。是故君子重變古也。自李氏刱異同之議,又有作 《樂律管見》者,金谿黃積慶氏也;有作《律呂正聲》者,即 墨王邦直氏也。大抵皆彷彿李氏,而小有參差。若吳 中黃省曾則直著辨排之,其言本之《漢書》,較有明據。 而楚中瞿九思測律創圖,以為「質諸理而理合,乃質 《河圖》,質《洛書》,質《大衍》,質於《易》,質於疇,質諸曆,質」諸數, 莫不脗合。質諸造化,而造化合猶未敢自信,復多創 為千百其法,以求至當。若大呂而下,自三寸以上至 於八寸七分,毫釐纖忽,如珠連櫛比,無不巧為輳泊 以求合。合而為宮、商、角、徵、羽一百二十調,而經緯錯 綜,縱橫反覆,無不合於圖書造化。如必欲多為聲調, 即剖而為京房之六十,析而為「歐陽秀之百四十有 四釐而為錢,樂之之三百有六十,此亦無難也,天下 理而已矣。倘稟諸《河圖》《洛書》,參諸《周易》,質諸造化而 後論樂,即不中,宜不遠。」今不必窮理,而使區區或求 之於古律,或求之於古尺,或求之於古斛龠,或求之 於古泉布,而大要多稟承於河東之黑黍。輕於千二 百則易以大,多「於千二百則易以小。此以黍為《方分》, 彼以黍為《圓徑》,此以為《律生尺》,彼以為尺生律。一圭 一撮之間,一芒一釐之際,至聚訟於累歲窮年,而獄 猶不解」,是何其放飯流歠而虛為此紛紛也?余持論 一歸本於理,即以之而試於絲,試於竹而絲竹或不 葉,恐亦當移絲竹以就理,慎不當舍理而姑為遷就 「以徇絲竹。況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寧有執理持論,冥 合造化,而不可奏之於郊廟邦國者哉?」此亦超解創 見矣。獨其盡疑古法,謂七音、二變、四清聲之皆不足 信,欲捐去三分損益、隔八相生之說,以為《淮南》之誤 用《管子》,而漢史之誤用《淮南》,則毋亦好為持異,厭粱 肉而耽珍錯之故與?究而論之,聖人「因聲氣以制樂, 故天無所不通於人,而占天者以氣;人無所不通於 天,而格天者以聲。」聲「氣」之為同,《易知》也。「叫嘯啼呻」,偕 聞於天,而為「八音六律」之制以寫之;「氤氳噏欱」,均觸 乎物,而為「密室緹縠」之法以候之;「絲竹灰琯」之為同, 《易知》也。古之聖人,後天以徵聲而得其感,先天以候 氣而得其應。感若呼,應若響,用其顯,以明天下。而不 知者因以謂樂之用神,而聲氣為微妙。噫!亦謬矣。《語》 曰:「東風至而酒湛溢,蠶咡絲而商絃絕,冬至而麋角 解,月虛而魚腦減。」故草知歲,蓂紀日,燕識社,此以物 候者也。度景而占豐凶,登高而察氛祲,此以象候者 也。人之於氣,喻若魚水,春女思,秋士悲,神以序易,意 以時變,奚非候哉?葭琯之制,取徵於顯,託驗於祕,非 有他謬巧也。然琯承於氣,自長自短;聲出於琯,自清 自濁。陽萌於復,故子月為天統;音尚其中,故黃鐘為 君。聲因天,因地,能鬼能人。道生數,數生律,自然為綱, 故足貴。已而鄙生小拘,務新臆見,傅會義理。自司馬 遷以來,去古甚近,皆云黃鐘八寸七分,或「云九寸,要 不甚遠。」而李氏信《呂覽》「浮浪」之說,執以為三寸九分。 夫歷世以降,諳解非乏,沿襲未舛,猶可無論。至於子 月符候,正由九寸之琯,應時飛動,未聞其乖,因氣辨 聲,可為左驗。至於「次第益之,則高亢而不倫;次第損 之,則纖伏而無聲。」季通之辨,斯為確矣。大抵聲之應 律,如氣應琯空,穴竅水風,觸為聲,中於宮商,莫知其 然,又況於八音之為器哉!凡謂古樂未亡者,非求盡 合而不能不合也。但歌之而無淫哇,奏之而無繁亂, 於以宣八風而平六氣不難矣。論樂者,幸無神說而 深言之。

春明夢餘錄

《樂旨》

宋建陽蔡元定著《律呂新書》二卷,其上卷以《漢志》斛 銘文,定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為「黃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