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6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六十六卷目錄

 律呂部總論一

  太公六韜五音

  漢賈誼新書六術

  後漢書禮儀志

  魏書樂志

  隋牛奇章集同律度量議 十六律論

  宋陳暘樂書論律呂圍徑 論律呂清濁 論三宮無商 論宮商角徵羽五聲

   辨四聲

  朱子大全集答蔡季通 答廖子晦 答張仁叔

  元熊氏經說律同合聲 律呂別名

  黃貞文尚書通考律呂

樂律典第六十六卷

律呂部總論一

太公六韜

《五音》

《武王問太公》曰:「律音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 之決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 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 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古者三皇之 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 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淨,無 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 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 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元武;商聲應管,當以 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 以青龍。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徵,成敗之機。」武王曰:「善 哉!」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武王曰:「何以知之?」太 公曰:「敵人驚動則聽之:聞枹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 者,徵也;聞金鐵戈矛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 羽也;寂寞無聞者,宮也。此五音者,聲色之符也。」

漢賈誼新書

《六術》

聲音之道,以六為首,以陰陽之節為度,是故一歲十 二月,分而為陰陽,各六月。是以聲音之器十二鐘鐘 當一月,其六鐘陰聲,六鐘陽聲,聲之術,律是而出,故 謂之「六律。」六律和五聲之調,以發陰陽天地人之清 聲,而內合六法之道。是故五聲,宮、商、角、徵、羽,唱和相 應而調和,調和而成理,謂之音。聲五也,必六而備,故 曰「聲與音六。」夫律之者,象測之也,所測者六,故曰《六 律》。

後漢書

《禮儀志》

冬至,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黃鐘之律,間竽,或撞黃 鐘之鐘,或擊黃鐘之磬,或鼓黃鐘之瑟,或擊黃鐘之 鼓,五音各三十為闋。《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並 作二十五闋,皆音以竽日夏至,禮亦如之。

《樂葉圖徵》曰:「夫聖人之作樂,不可以自娛也,所以觀得失之效者也。故聖人不取備於一人,必從八能之士。故撞鐘者當知鐘,擊鼓者當知鼓,吹管者當知管,吹竽者當知竽,擊磬者當知磬,鼓琴者當知琴。故八士曰:或調陰陽,或調律曆,或調五音。故撞鐘者以知法度,鼓琴者以知四海,擊磬者以知民事。鐘音調則」君道得,君道得則黃鐘、蕤賓之律應;君道不得則鐘音不調,鐘音不調則黃鐘、蕤賓之律不應。鼓音調則臣道得,臣道得則太簇之律應;管音調則律曆正,律曆正則夷則之律應;磬音調則民道得,民道得則林鐘之律應;竽音調則法度得,法度得則無射之律應;琴音調則「四海合歲氣,百川一合德」,鬼神之道行,祭祀之道得。如此則姑洗之律應,五樂皆得,則應鐘之律應。天地以和氣至則和氣應,和氣不至則天地和氣不應。鐘音調下,臣以法賀主,鼓音調主,以法賀臣,磬音調主以德施於百姓,琴音調主,以德及四海。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陰樂以成天文,作陽樂以成地理。

魏書

《樂志》

永平三年冬,劉芳請依京房立準以調八音。神龜二 年,有司問狀,陳仲儒言:「前被符問京房準定六十之 律,後雖有存,曉之者尟。至熹平末,張光等猶不能定 絃之急緩,聲之清濁。仲儒授自何師,出何典籍,而云 能曉?但仲儒在江左之日,頗授琴文,嘗覽司馬彪所 撰《續漢書》,見京房準術,成數昺然,而張光等不能定。」 仲儒不量庸昧,竊有意焉。遂竭愚思,鑽研甚久,雖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