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6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無射長四寸四分八釐九毫 二分九釐九毫 二 分一釐一毫。

應鐘,長四寸二分三釐七毫 二分九釐一毫 二 分○五毫。

《半律黃鐘》,長四寸 二分八釐二毫 二分。

大呂,長三寸七分七釐五毫 二分七釐四毫 一 分九釐四毫。

太蔟長三寸五分六釐三毫 二分六釐六毫 一 分八釐八毫。

夾鐘長三寸三分六釐三毫 二分五釐九毫 一 分八釐三毫。

正律黃鐘,長一尺二寸五分;用周尺造依新法筭 六分二釐 五毫, 四分四釐一毫。

大呂,長一尺一寸七分九釐八毫 六分○七毫 四分二釐九毫。

太蔟,長一尺一寸一分三釐六毫 五分八釐九毫;

四分一釐七毫

夾鐘長一尺○五分一釐一毫 五分七釐三毫 四分○五毫;

姑洗長九寸九分二釐一毫 五分五釐六毫 三 分九釐三毫。

仲呂長九寸三分六釐四毫 五分四釐○ 三分 八釐二毫。

《蕤賓》長八寸八分三釐八毫 五分二釐五毫 三 分七釐一毫。

《林鐘》長八寸三分四釐二毫 五分一釐○ 三分 六釐一毫;

《夷則》長七寸八分七釐四毫 四分九釐六毫 三 分五釐○。

南呂長七寸四分三釐二毫 四分八釐一毫 三 分四釐○。

無射長七寸○一釐五毫 四分六釐八毫 三分 三釐一毫。

應鐘長六寸六分二釐一毫 四分五釐四毫 三 分二釐一毫。

《半律》黃鐘,長六寸二分五釐 四分四釐一毫 三 分一釐二毫。

大呂,長五寸八分九釐九毫 四分二釐九毫 三 分○三毫。

太蔟長五寸五分六釐八毫 四分一釐七毫 二 分九釐四毫;

夾鐘長五寸二分五釐五毫 四分○五毫 二分 八釐六毫。

黃鐘長九寸,或依後漢志京房所筭每寸皆十分此係舊法三分損益 林鐘,長六寸。舊法每管內徑三分或徑三分四釐六毫係胡瑗法 「太蔟」長八寸,

南呂長五寸三分,小分三強。小分三者謂三釐也下文倣此 姑洗長七寸一分小分一微強。

應鐘長四寸七分小分,四微強。

《蕤賓》長六寸三分小分二微強。

大呂,長八寸四分,小分三弱。

《夷則》長五寸六分,小分二弱。

《夾鐘》長七寸四分小分,九微強。

無射,長四寸九分,小分九強。

仲呂長六寸六分,小分六弱。已上見後漢志即京氏所筭也 黃鐘長九寸,或依性理蔡元定所筭每寸皆九分此係「舊法,九分為寸, 林鐘長六寸。」舊法每管內外周徑與黃鐘同

「太蔟」長八寸,

南呂長五寸三分。

姑洗長《七寸一分》。

應鐘長四寸六分六釐。

《蕤賓》長六寸二分八釐;

大呂,長八寸三分七釐六毫。

《夷則》長五寸五分五釐一毫,

夾鐘長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

無射,長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

仲呂長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六忽。

每律上端,各有豁口,長廣一分七釐六毫。倍律、正律、 半律皆同。勿令過與不及,不及則濁,過則清矣。通長 正數連豁口筭者是也。除豁口不筭,非也。倍律、正律、 半律但係律名,同者新律皆相協,舊律則不協。如是 試驗,真偽可辯矣。吹時不可性急,急乃焦聲,非自然 聲也。古云:「細若氣,微若聲」,吹之可養性,有益於人也。

謹按程頤嘗曰:「黃鐘之聲,亦不難定,世自有知音者。」 張載嘗曰:「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樂為不可知。」 此語誠然也。蓋知音者隨處有之,點笙之人,其非知音而何?彼但不知律之名耳。宜選精於點笙之人,先擇聲與黃鐘相似之「簧,令彼增減其蠟,務與黃鐘律聲全協;復擇聲與林鐘相似之簧,亦令增減其蠟,務與林鐘律聲全協,然後兩簧一口噙而吹之」 ,則知黃鐘與「林鐘全協」 者為是,不協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