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5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載群神之祀,各有底定,獨於四望未有名言,以四望為天神耶?《舜典》「望秩山川」 則為地,以四望為地示耶?此四望列於五帝則為天,故嘗謂望雖以名山大川為主,實兼上下之神。故《時邁》之詩言巡狩告祭柴望,且曰「懷柔百神」 ,「及河喬嶽。」 《周禮》於望皆言祀,不及祭。又《典瑞》:「四望與山川異玉。」 《大司樂》:「四望與山川異」 樂。《左氏》曰:「望,郊之細也。」 《公羊》曰:「方望之事,無所不通。」 則望兼上下之神,聖人望而祀之明矣。

王大封,則先告后土。

賈氏曰:「大封,若《典命》,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其出封皆加一等,是其大封之事。對封公卿大夫為采邑者為小封。封是土地之事,故先以禮告后土。」

乃頒祀于邦國、都家、鄉邑。

鄭康成曰:「頒謂班其所當祀及其禮 。」 陳及之曰:「鄭說是也。天子祭天地,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社稷,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若魯人祭泰山,晉人祭河,不特此也,凡其境內之山川悉祭之,若顓臾祀東蒙,須句祀有濟。其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亦祭之。先王之世,祀事悉舉,人鬼不相殽亂,蓋知其所憑依也。實沈」 、臺駘之祟,於晉相之奪衛享,是鬼神無所依也。其所不頒,則不得祭。春秋時,季氏祭泰山,楚人祀江、漢、雎、漳,晉人祀夏郊,則此禮不行久矣 。易氏曰:「都家即三等采地,亦有先君及社稷五祀之禮。鄉邑即六鄉、六遂,亦有祭社及祭禜、祭酺、索鬼神之禮。」 雖小大異等,必以王命而後舉,所以繼於頒祀邦國之後。

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兆五帝 于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 方。」

「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頒之于五官,使共奉之。

鄭康成曰:「毛,擇毛也。」

辨「《六齍》之名物與其用」,使六宮之人共奉之。

鄭康成曰:「齍讀為粢。六粢謂六穀、黍、稷、稻、粱、麥、菰。」

辨「六彝之名物,以待祼將。」

鄭康成曰:「六彝,雞彝、鳥彝、斝彝、黃彝、虎彝、蜼彝。」 項氏曰:「名六者之名物,所實之物。」

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

鄭司農曰:「六尊,犧尊、象尊、壺尊、著尊、大尊、山尊。」 鄭鍔曰:「《司尊彝》言朝獻饋獻用尊,則六尊之盛齊酒,蓋將以獻也。」

掌四時祭祀之序事與其禮。

鄭鍔曰:「四時各有祭祀,於祭祀之時又有先後所當行之事,如卜日而後齋戒、既祼而後出迎牲之類,皆事之序,於序事之中又莫不有禮 。」 鄭康成曰:「序事、卜日、省牲、視滌濯、饗爨之事,次序之時。」

大祭祀省牲、眡滌濯。

易氏曰:「省牲則預擇其純,眡滌濯則預致其潔。」 賈氏曰:「省牲,眡滌濯、省鑊,與《大宗伯》文同,謂佐大宗伯。」

祭之日,「逆《齍》省鑊。」

鄭鍔曰:「祭祀之齍盛,其始饎人炊之,舍人實之,及其祭,則小宗伯逆之於廟門之外,授大宗伯。大宗伯受內人,內人授王后。」

「告時於王」,「告備於王。」

鄭鍔曰:告王以行禮之時,行禮有早晚,時至則當行事,及行禮時畢,乃告王以行禮之備。禮以時為大,殷人祭其闇,周人祭其陽,季氏之逮闇而祭,則失禮矣。以《雞人》之呼旦觀之,則祭之時宜早,可不告王以其時乎?《樂師》告備,則告樂備為樂事之終,《肆師》告備,則告備為器陳之具,此言告備,當是告行禮之畢也 。《易氏》曰:「用玉與鬯,禮之大,惟大宗伯得涖其事。告時、告備,禮之煩,乃小宗伯之專職。」

凡祭祀、賓客,以時將瓚祼。

鄭康成曰:「將,送也,猶奉也,祭祀以時奉而授王,賓客以時奉而授宗伯,天子圭瓚,諸侯璋瓚。」

詔「相祭祀之小禮。」「凡大禮,佐大宗伯。」

鄭鍔曰:「祭祀有小大,於祭祀之中所行之禮又有小大。禮之小者,小宗伯詔相之;禮之大者,大宗伯專之,故特佐助焉。」 賈公彥以為:王有故,不親行事,使臣攝祭,則為小禮。余以為其說亦非。《經》言「詔相祭祀之小禮」 ,則非以群臣攝祭為小禮 。黃氏曰:「宗伯詔相大禮,如卜日、視滌濯、涖玉鬯、省牲鑊、奉玉齍、詔大號皆是。」 其他則小禮,如逆齍、省鑊、告時、告備之屬 。易氏曰:「『『大宗伯言詔相大禮』者,見於省牲鑊奉玉齍之後』。則此文亦當繼於告時、告備之下,以至下經言『小祭祀掌事,如大宗伯之禮,亦當繼於此文之下。如此方見禮官之次序』。」

「小祭祀掌事,如《大宗伯》」之禮。

王昭禹曰:「《大宗伯》祀大神,示帥執事而卜日,以至詔大號、小祭祀,小宗伯之所掌故,其事亦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