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5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存心錄》,

按《明會典》,凡應祀神祇,洪武元年令郡縣訪求應祀 神祇,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 及惠愛在民者,具實以聞,著於祀典,有司歲時致祭 按《大政紀》,洪武元年二月壬寅,中書省臣具圜丘、方 丘、宗廟、社稷沿革以進。時李善長、傅瓛、陶安等引古 酌今,擬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太 「歲,從夏至祀方丘,以五岳、五鎮、四海、四瀆從四代各 一廟,廟皆南向,以四時孟月祭,及歲除則合祭於高 廟、社稷,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上皆從之。三月己亥, 命禮官及諸儒臣編《存心錄》。上以祭祀為國家大事, 念慮之間,儆戒或怠,則無以交神明。乃命禮官及諸 儒臣編集郊祀宗廟山川等儀,及歷「代帝王祭祀感 應祥異可為鑒戒者,為書以進。」十一月己亥,定天子 親祀圜丘、方丘、宗廟、社稷。若京師三皇、孔子、風雲雷 雨、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先賢等祀,則遣官祭祀。郡縣 立社稷,有司春秋致祭。庶人祭里社土穀之神,及祖 父母并父母并得祀。灶,載諸祀典。餘不當祀禁止。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元年二月,敕禮官、太常曰:「昔聖 帝明王嚴於祭祀,內致誠敬,外致儀文。朕膺天命,首 崇祀事。顧草創之初,典禮未備,何以交神明、致靈貺? 其博考郊禮以聞。」丞相李善長、學士陶安、太常卿胡 惟庸等奏:「國有大祀,曰圜丘,曰方澤,曰宗廟,曰社稷。 若他諸中祀、小祀,各具沿革以進。」於是祀天、圜丘,以 大明、夜「明、星辰、太歲諸神從饗;祭地方丘,以嶽鎮海 瀆諸神從饗。而前代太一、感生五帝諸不經之祀俱 罷。」撰《二丘樂》。章安等又言:「古者天子五冕,祭天地、宗 廟、社稷諸神,各有所用。上以五冕禮太繁,惟天地、宗 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餘不用。」 洪武二年,令:凡有功德于民者,毋毀祠宇。又命議太 歲諸神壇壝祭禮,製牌書祭祀月日,以備觀覽。 按《明會典》,「洪武二年,令有司時祀祀典神祇。其不在 祀典而嘗有功德於民,事蹟昭著者,雖不祭,其祠宇 禁人毀撤。」

按《大政紀》:「洪武二年正月戊申,命中書省議太歲風 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諸神壇壝祭禮。二月甲 子,合祀太歲四季月將、風雲雷雨、岳鎮、海瀆、山川、城 隍、旗纛諸神。上以各壇專祀時日與品物各不同,遂 合祀。凡設壇十有九:太歲、四季月將第一,次風雲雷 雨,次五岳,次五鎮,次四海,次四瀆,次京都鍾山。」其各 省及左江、右江、安南、占城、高麗諸國山川并京都城 隍、旗纛、諸神,各以次列。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二年,有旨教胡太常做箇牌子, 漆的如法,將圜丘、方澤、社稷、宗廟、先農、風雨、雷師、馬 祖,凡一應祭祀時月日期,明白開寫於牌上,挂在這 東耳房前。我時常看,都要知道。」

洪武三年,定致齋牲犢神幣之制,又詔禁淫祠。 按《明會典》,凡致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降香,一日傳 制遣官,前一日沐浴更衣,處於齋宮,次日還宮。洪武 三年定大祀,百官先沐浴更衣,本衙門宿歇,次日聽 誓戒畢,致齋三日。宗廟社稷亦致齋三日,惟不誓戒。 令禮部鑄銅人,高一尺五寸,手執牙簡,如大祀則書, 「致齋三日」,中祀則書「致齋二日」于簡上,太常寺進置 于齋所。凡牲四等:曰犢,曰牛,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騂 或黝。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洪武初,定 神牲所設官二人,牧養神牲。前三月付廩犧令滌治 如法。三年,改立犧牲所,設武職并軍人專管牧養。其 牲房中三間以養郊祀牲。左三間養宗廟「牲,右三間 養社稷牲,餘屋養山川百神之牲。」

按《大政紀》,「洪武三年五月甲寅,定神幣各色。禮部奏, 古者禮神,每神幣一,故今郊祀天地及岳鎮等神皆 如其數,如五岳則用幣五是也。至於太廟每室奉安 帝后二神主,止用幣一,恐於節文未稱,各室宜增幣 一,庶為得宜。且天地山川等神幣帛既依古制,天用 蒼,地用黃,日用赤,月用白,皆用本體之色,而五岳五 鎮、四海,亦各隨其方色,其四瀆及天下諸水,宜用黑 色。」從之。六月,禁淫祠。中書省奏:「凡民庶祭先祖,歲除 祀竈,鄉村春秋祈土穀之神。凡有災患,禱於祖先里 社。若鄉厲、邑厲之祭,則郡縣自舉之。其僧道建齋設 醮,不許奉章上表,投拜青詞,亦不許塑畫天地神祇 及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巫覡扶鸞禱聖,書符咒水 諸術,並加禁止。庶幾左道不興,民無惑志。」詔從之。 洪武四年正月詔定祭服。七月,《存心錄》成。九月更定 齋戒之制。

按《大政紀》:洪武四年正月戊子,詔定親祀圓丘、方丘、 宗廟及朝日夕月服袞冕,祭星辰、社稷、太歲、風雲雷 雨、岳鎮海瀆山川、先農皆用皮弁服,陪祭官各服本 品梁冠祭服。七月辛亥,《存心錄》成,上覽之,謂諸儒臣 曰:「朕聞歷代賢君事神之道,罔不祗肅,故百靈效祉, 休徵類應。及乎衰世之君,罔知攸敬,違天慢神,非惟 感召災譴,而國之禍亂,亦由是而致。朕為是懼。每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