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四卷目錄

 禮樂總部藝文

  禮樂志序          漢書

  禮樂志序          唐書

  議禮樂          白居易

  議沿革禮樂         前人

  禮樂論         宋王安石

  聖人並用三代禮樂賦     田錫

  禮樂志序          元史

  成王賜伯禽天子禮樂辨  明王世貞

 禮樂總部選句

 禮樂總部紀事

 禮樂總部雜錄

 禮樂總部外編

禮儀典第四卷

禮樂總部藝文

《禮樂志序》
漢·書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 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 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 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 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人性 有男女之情,妬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 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 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踊之節, 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鄉飲 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喪祭之禮廢, 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朝」聘之禮廢,則君 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 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 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 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 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 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 詩歌詠言鐘石管弦,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 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故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 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此禮樂之本也。故曰:知 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 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禮樂志序》
唐·書

「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 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 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 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歲時聚會 以為朝覲、聘問,歡欣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眾興事 以為師田學校,下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 莫不一出於禮,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 義者,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蓋其朝夕 從事者無非乎此也。此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天 下,使天下安習而行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 也。及三代已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 官名號位序,國家制度,宮車服器一切用秦。其間雖 有欲治之君,思所改作,不能超然遠復三代之上,而 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於苟簡而已。其朝夕 從事,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此為政也,所以治 民。」至於三代,禮樂,具其名物而藏於有司,出而用之 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以教民。」此所謂治出於二, 而禮樂為虛名。故自漢以來,史官所記事物名數,降 登、揖讓、拜俛、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 節也。然用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 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老死,未嘗見也。況欲識 禮樂之盛,曉然諭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嗚呼! 習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所謂朝、覲、聘、 問、射、「鄉、食、饗、師、田、學、校、冠、婚、喪、葬之禮,存者幾何?」

《議禮樂》
白居易

問:「禮樂並用,其義安在?禮樂共理,其效何徵?禮之崩 也,何方以救之乎?樂之壞也,何術以濟之乎?」

臣聞序人倫,安家國,莫先於禮;和人神,移風俗,莫上 於樂。二者所以並天地,參陰陽,廢一不可也。何則?禮 者,納人於別而不能和也;樂者,致人於和而不能別 也。必待禮以濟樂,樂以濟禮,然後和而無怨,別而不 爭,是以先王並建而用之,故理天下如指諸掌耳。《志》 曰:「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故前代有亂亡 者,由不能知之也;有知而危敗者,由不能行之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