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此生理流通貫徹,故血肉之軀皆活物也。孔子曰:「仁 者人也。」孟子曰:「仁人心也。」與生俱生,與形俱形,非仁 而何?惟以仁存其心焉,則視聽言動協其則,喜怒哀 樂中其節,作止語默合其宜,脈絡貫通,形神俱融,而 太和之氣充滿於一身矣。無體之禮,無聲之樂,惟仁 人為能實有諸己,所以不待三千、三百為之等殺,而 身即為度也;不待六律、六呂為之節奏,而聲即為律 也。仁豈離於須臾之頃邪?斯人離也,不獨一身為然, 凡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莫非仁道之浹洽 也。故此身之所應接,其分秩然,其情藹然,亦孰非禮 樂以為之節宣乎哉?然論禮樂者,莫不曰:「天高地下, 萬物」散殊而禮制興焉,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行 焉。盈天地間莫非禮樂,人雖滿腔皆惻隱之心焉,其 如天地之禮樂何?是又不識仁即天地生物之心,物 各得其理而和即天地之禮樂也。況仁者,天地萬物 為一體,一物失序即非禮也,一物違和即非樂也,此 心其能忍乎哉?充此不忍之心,必欲理萬「物之宜,必 欲通天下之志,而大禮與天地同節,大樂與天地同 和」,非仁人其孰能之?然亦非仁之外別有所謂禮與 樂也。禮即仁之條理,樂即仁之和樂是也,求仁者抑 豈能斯須舍禮樂哉?斯須不莊、不敬、不和、不樂,即非 仁也。故禮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敢以為升 降、上下、周旋、裼襲,皆禮之文也,不盡心於禮乎?歌詠 可以養其性情,舞蹈可以養其血脈也,敢以為「屈伸 俯仰,綴兆疾徐」,皆《樂》之文也,不盡心於樂乎?本之以 仁而文之以禮,樂則執持堅定,蕩滌消融,此即其熟 仁之道矣。苟遺其本而專事於文,則不可。

《禮樂合一總論》

《周禮》,大宗伯掌五禮,大司樂掌六樂。小宗伯而下,如 司命、司服等十九官,皆禮官之聯。樂師而下如大師、 大胥等十九官,皆樂官之聯。則是禮樂之職分矣。然 禮樂未嘗分也,盍求之古人制禮作樂之本乎?大司 徒曰:「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 之情而教之和。」大宗伯曰:「以天產作陰德,以中禮防 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夫禮樂固所以防民 者也,而司徒宗伯之所掌,皆同謂之「中和」,何耶?蓋嘗 觀子思子之言中和矣。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性 之正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情之正也。中者天下之 大本,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和者天下之達 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致其中之至者則 體立,致其和之至者則用行,而天地位,萬物育矣。此 子思子之言中和也。然而喜怒哀樂不能不發,發而 不能皆中節,是以不能無望於隄防之功。是故《大宗 伯》以民物得於天之所產者,本屬陽,以其沖漠無朕, 陰之靜也,故其德為陰。此乃未發之時,寂然不動者 也,故以中禮防之。民物得於地之所產者,本屬陰,以 其呈露畢見,陽之動也,故其德為陽。此乃既發之時, 感而遂通者也,故以和樂防之。此二者,因其自然之 中和而隄防之,使不流於情偽,是《宗伯》有以導之於 內,而制之於外也。《大司徒》以民之易離其中而流於 偽,則失其性之正,故教以五禮而防其偽,以存養其 未發之中。以民之易乖其和而流於情,則失其情之 正,故教以六樂而防其情,以省察其既發之和。此二 者,遏其未流之情偽而隄防之,使不失其中和,是司 徒有以制之於外而養之於內也。蓋人生而靜,天之 性也;感於物而動,情之欲也。如欲內外交制,隄防而 教導之,舍禮樂何以哉?中和者,禮樂之本也;「五禮六 樂」者,禮樂之文也。舍中和之本無以為禮樂;舍禮樂 之文無以導中和。故曰:「禮以導中,樂以導和。」司徒以 之而防民,則大本立,達道行;宗伯以之而合天地之 化,萬物之產,則天地位,萬物育。豈特事鬼神,諧萬民、 致百物而已哉!觀《周官》之禮樂,不知有中和之本,而 徒求詳於玉帛鐘鼓之文,「未足與言禮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