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9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高株,瀘川之納溪梅嶺,夷陵之壓磚,臨邛之火井,不 得已而去於三則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甌,瀹魚眼之 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氣,莫甚於茶。或濟之鹽,勾 賊破家,滑竅走水,又況雞蘇之與胡麻。」涪翁於是酌 歧雷之醪醴,參伊聖之湯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 仙之堊。去藙而用鹽,去橘而用薑。不奪茗味,而佐以 草石之良,所以固太倉而堅作彊。於是有胡桃松實, 菴摩鴨腳,㪍賀靡蕪水蘇,甘菊既加臭味亦厚。賓客 前四後四,各用其一。少則美,多則惡,發揮其精神,又 益於咀嚼。蓋大匠無可棄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 初貪味雋永,速化湯餅,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溫 齊,殊可屢歃。如以《六經》濟三尺法,雖有除治,與人安 樂。賓至則煎,去則就榻,不游軒后之華胥,則化莊周 之胡蝶。

《茶經序》
陳師道

陸羽《茶經家傳》一卷,畢氏、王氏書三卷,張氏書四卷, 內外書十有一卷,其文繁簡不同。王、畢氏書繁雜,意 其舊文;張氏書簡明,與家書合,而多脫誤。家書近古, 可考正月七之事,其下亡,乃合三書以成之,錄為二 篇,藏於家。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 羽誠有功於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夷戎 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 又有功於人者也,可謂智矣。《經》曰:「茶之否」存之口 訣,則書之所載,猶其麤也。夫茶之為蓺下矣。至其精 微,書有不盡,況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紙墨之 間,其有得乎?昔者先王因人而教,同欲而治,凡有益 於人者,皆不廢也。世人之說曰:「先王《詩》《書》道德而已。」 此乃世外執方之論,枯槁自守之行,不可群天下而 居也。史稱羽持具飲李季卿,季卿不為賓主,又著《論》 以毀之:「夫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後及,所以同於民 也。不務本而趨末,故業成而下也。學者謹之!」

《鬥茶記》
唐·庚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 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某, 閩人,其所齎宜尢高,而又次之,然大較皆精絕。蓋嘗 以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 貴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貧賤窮厄流離遷徙 之中,或偶然獲焉。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良不虛 也。唐相李衛公好飲惠山泉,置驛傳送,不遠數千里。 而近世歐陽少師作《龍茶錄序》,稱「嘉祐七年親享明 堂,致齋之夕,始以小團分賜二府,人給一餅,不敢碾 試,至今藏之。」時熙寧元年也。吾聞茶不問團銙,要之 貴新;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千里致水,真偽固不可 知,就令識真,已非活水。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寧元 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閱三朝,而賜茶猶在,此豈復有 茶也哉?」今吾提瓶支龍塘無數十步,此水宜茶,昔人 以為不減清遠峽,而海道趨建安,不數日可至,故每 歲新茶不過三日至矣。罪戾之餘,上寬不誅,得與諸 公從容談笑於此,汲泉煮茗,取一時之適,雖在田野, 孰與「烹數千里之泉」,澆七年之賜,茗也哉!此非吾君 之力歟?夫耕鑿食息,終日蒙福,而不知為之者,直愚 民耳!豈我輩謂耶?是宜有所紀述,以無忘在上者之 澤云。

《謝傅尚書惠茶啟》
楊萬里

遠餉新茗,當自攜大瓢,走汲溪泉,束澗底之散薪,燃 折腳之石鼎,烹玉塵,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媿 無胸中之書傳,但一味攪破菜園耳。

《煮茶夢記》
元·楊維楨

鐵龍道人臥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紙帳,梅影亦及 半窗,鶴孤立不鳴,命小芸童汲白蓮泉,燃槁湘竹,授 以凌霄芽為飲供。道人乃遊心太虛,雍雍涼涼,若鴻 濛,若皇芒,會天地之未生,適陰陽之若亡,恍兮不知 入夢,遂坐清真銀暉之堂,堂上香雲簾拂地,中著紫 桂榻,綠璚几,看《太初易》一集。集內悉星斗文,煥煜爚 熠,金流玉錯,莫別爻畫,若煙雲日月交麗乎中天。欻 玉露涼,月冷如冰,入齒者易刻。因作《太虛吟》,吟曰:「道 無形兮兆無聲,妙無心兮一以貞,百象斯融兮太虛 以清。」歌已,光飆起林末,激華氛,郁郁霏霏,絢爛淫艷。 乃有扈綠衣若仙子者,從容來謁,云名淡香,小字綠 花。乃捧太元盃,酌太清神明之醴以壽予,侑以詞曰: 「心不行,神不行,無而為,萬化清。」壽畢紓。徐而退,復令 小玉環侍筆牘,遂書歌遺之曰:「道可受兮不可傳,天 無形兮四時以言。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復 何仙移間,白雲微消,綠衣化煙月反明。」予內間予亦 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隱隱於梅花間。小芸呼曰: 「凌霄芽熟矣。」

《茶法》
明·楊士奇

「應天府批驗茶引所、直隸常州府宜興縣張渚批驗 茶引所、浙江杭州府批驗茶引所,節次關去茶引,退 引累催不繳。其故蓋因批驗所不置簿籍,附寫茶商 姓名貫址,或不照茶商路引,聽其冒名開報,或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