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9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二百八十九卷目錄

 茶部彙考六

  宋蔡襄茶錄茶論 器論

  子安試茶錄序 總敘焙名 北苑 壑源 佛嶺 沙溪 茶名 採茶 茶

  病

  徽宗大觀茶論序 地產 天時 采擇 蒸壓 製造 鑒辨 白茶 羅

  碾 盞 筅 缾 杓 水 點 味 香 色 藏焙 品名 外焙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序 茶品名

  黃儒品茶要錄序 一采造過時 二白合盜葉 三入雜 四蒸不熟 五

  過熟 六焦釜 七壓黃 八漬膏 九傷焙 十辨壑源沙溪 後論

食貨典第二百八十九卷

茶部彙考六

《宋蔡襄茶錄》

《茶論》

《色》

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去聲其面故有青黃紫 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視人氣色也。隱然察 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為上,既已末之黃白者受水昏 重,青白者受水詳明。故建安人鬥試,以青白勝黃白。

《香》

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 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 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

《味》

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 佳。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製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 又有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前世之論水品者以此。

《藏茶》

茶宜蒻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濕冷,故收藏之家, 以蒻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 溫則禦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經年,則香、色、味皆陳於淨器中,以沸湯漬之,刮 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以鈐箝之,微火炙乾,然後碎碾。」 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

《碾茶》

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搥碎,然後熟碾。其大要旋碾則 色白,或經宿則色已昏矣。

《羅茶》

「羅細」則茶浮,麤則沫浮。

《候湯》

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沈。前世謂之蟹眼 者,故熟湯也。沈瓶中煮之不可辯,故曰「候湯最難。」

《熁盞》

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點茶》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 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迴擊拂 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 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 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器論》

《茶焙》

茶焙:「編竹為之,裹以蒻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 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 色香味也。」

《茶籠》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 氣。

《砧椎》

砧椎:蓋以砧、茶砧,以木為之,椎或金、或鐵,取於便用。

《茶鈐》

《茶鈐》:屈金鐵為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䃋石皆能生針。 音星不入用。

《茶羅》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 投湯中,揉洗以羃之。

《茶盞》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柸微 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 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自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