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9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明州,婺州。次

明州鄞縣生榆莢村,婺州東陽縣東目山,與荊州同。

台州。下。

台州曹縣生赤城者,與歙州同。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 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福州生閩《方山》《山陰縣》也。

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 得之,其味極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 蒸乃舂,乃復以火乾之,則又棨、樸、焙、貫棚、穿育等七 事皆廢。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 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檛、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 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味而 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喦,引緪入洞,於山口炙而末 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盌、筴札、熟盂、醝 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藍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 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 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 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張又新煎茶水記》

故刑部侍郎劉公,諱伯芻,《於又新》丈人行也。為學精博,頗有風鑒,稱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

《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

《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

揚州《大明寺水》第五;

《吳淞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斯七水,余嘗俱瓶於舟中,親挹而比之,誠如其說也。」 客有熟於兩浙者,言搜訪未盡,余嘗志之。及剌永嘉,過桐廬江,至嚴子瀨,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皆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於楊子南零殊遠。及至永嘉,取仙巖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說信矣。夫顯理鑒物,今之人信不迨於古人,蓋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元和九年春,子初成名,與同年生期於薦福寺。余與李德垂先至,憩西廂元鑒室。會適有楚僧至,置囊有數編書,余偶抽一通覽焉,文細密皆雜記。卷末又一題云《煮茶記》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泊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 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 使曰:「某櫂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 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 使蹶然大駭,伏罪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至,懼其勘,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焉?」 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李因問陸:既如是,所歷經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陸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 李因命筆口授而次第之。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

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峽州扇子山下有石𥥛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 云「蝦蟆口,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

《揚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泉」第八;

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

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

《吳淞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柳州圓泉水》第十八;

《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此二十水,余嘗試之,非繫茶之精麤,過此不之知也。夫茶烹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