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讓,未遑禮教也。及至孝景,不任儒者,故諸博士具官 待問,未有進者。及武帝即位,博士董仲舒對策曰:「養 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 之原本也。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於 是始興太學,立學較之官。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 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向風矣。前此 博士雖各以經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至是始為 置弟子員。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與太常臧 博士平等議曰:「三代之道,鄉里有教。今陛下勸學修 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此四方太平之原也,請因舊 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 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 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 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 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 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 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才及不 能通一藝,輒罷之。制曰「可。」自此公卿大夫士彬彬多 文學之士矣。昭帝時,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時 增倍之。元帝好儒,詔郡國弟子能通一經者皆復。數 年,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 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餘,復如故。時犍為 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劉向因說上宜興辟雍,設 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遜之容,以風化天下。 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 辟雍,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平帝即位, 王莽秉政,欲延譽於天下,因奏增元士之子,得受業 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太常弟子甲科四十人為郎 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 故。又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焉。東漢 光武先訪儒雅,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於是立《五經》博 士,太常差次總領焉。建武五年,營起太學。車駕幸太 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十九年,車駕幸太學,會諸博 士論難於前。桓榮被服儒衣,溫恭有醞藉,辨明經義, 每以禮遜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及,特加賞賜。 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中元元年,初營明堂 辟雍靈臺。明帝永平二年,臨辟雍,初行大射禮,天子 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后,登靈臺 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禮三老五更。饗射禮畢, 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 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功臣子孫四姓 末屬別立較舍,搜選高能,以授其業。自期門羽林之 士,悉令通《孝經》章句,異國亦遣子入學。濟濟洋洋,盛 於永平矣。至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較,置《五經》師。 順帝初,將作大匠翟輔言:「明帝時,辟雍始成,欲毀太 學。」太尉趙憙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傳至今, 而頃者頹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誘進後 學。」帝從之,詔繕太學,更開拓房舍焉。陽嘉元年,太學 新成,詔試明經者補弟子。左雄又奏徵海內名儒為 博士,於是負書來學,雲集京師。質帝本初元年,梁太 后詔令大將軍以下悉遣子入學,每歲輒於鄉射月 一饗會之,以此為常。自是游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 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益衰矣。桓帝 延熹五年,太學西門自壞,襄、楷上疏曰:「太學,天子教 化之宮。其門無」故自壞者,言文德將喪,教化廢矣。時 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 之謠,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 偉節為之冠,並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並危言 深論,不隱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 門。牢修乃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 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謗朝廷,疑亂風俗。天子震 怒,下郡國捕黨人,收執膺等,辭所連及陳實之徒二 百餘人,書名三府,禁錮終身。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 結,海內希風之徒,遂共相標榜,曰「三君」,曰「八俊」,曰「八 顧」,曰「八及」,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靈帝熹平五 年,黨人既誅,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廢,「而楷言果驗矣。」 時帝頗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 賦者,本以經術相招,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 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無行 趨勢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喜陳方俗閭里小事,帝 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 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郎,乃有封侯賜 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

《魏晉六朝學較》

魏文帝黃初元年之後,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 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五年,立太學, 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時慕學者始詣 太學為門人,滿二歲試,通一經者稱弟子,不通一經 者罷遣。明帝即位,高柔上疏曰:「今博士皆經明行修, 一國清選,而遷除限不過長吏,懼非所以崇顯儒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