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 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 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 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 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 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 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 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 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 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 之所能及也。

臣按:自古論小學、大學之教未有詳明如此者,由是觀之,可見學校之教根於天命之性。率性之道自三皇五帝以來已有之,不過因民生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修之以為教,非本無是理而強以之而率民也。後世不知教事之為重,而往往從事于政治刑法之間,間有為之者,亦是慕其名而無其實,立「人以為師,徒充其位;聚人以為徒,徒冒其名。」 治道所以不古若者,其病根實在於是。「有志於三代之隆者,必自立教始;欲立教者,必自學校始。」 伏惟聖神留意。

呂祖謙曰:「學校之設,非為士之貧而養之也,又非欲 群其類而習為文辭也,不農不商若何而可以為士? 非老非釋若何而可以為儒?事親從兄當以何者為 法?希聖慕賢當自何門而入?道德性命之理當如何 而明?治亂興衰之故當何由而達?考之古以為得失 之鑒,驗之今以為因革之宜,此士之所當用心者也。」 自孔門高弟,猶勤勤於問仁、問孝、問智、問政,所以為 士,請之于師,辨之於友,後世之士不逮遠矣。儻離群 索居而蔽其所習,則固陋乖僻,無自進于道,聖人憂 之,著為成書,以詔萬世,教養漸摩,以俾之講習,立師 儒之官以董正之,此開設學校之本意也。

臣按:先王開設學校之本意,呂氏言之盡矣。教者必知此然後知所以立教,學者必知此然後知所以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