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6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陳祥道曰:「古之教者,觀性以知心,因心以救失,多者約之以禮,寡者博之以文,易者抑之以自反,止者勉之以自強,此長善救失之道也。」

臣按:「人之生也性無不善,故人皆有是善,然氣稟所拘、物欲所蔽,不能無失也,故教者必因其本無而今有者拯救補塞之」 ,如是,則師之教道立而天下無不成之才矣。

《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 年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二十入大學,見大 節焉,踐大義焉。故入小學知父子之道,長幼之節,入 大學知君臣之義,上下之位。故為君則君,為臣則臣, 為父則父,為子則子。」

臣按:《白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 ,此云「十有三年始入小學,二十入大學」 ,說者謂八歲、十五歲天子世子之禮,十三、二十乃公卿大夫、元士適子入學之期,臣竊以為八歲至十三皆可以入小學,十五至二十皆可以入大學,大約言之耳,非截然立此以為期限也。

《孟子》曰:「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 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朱熹曰:「庠以養老為義,校以教民為義,序以習射為義,皆鄉學也,學、國學也,共之無異名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

臣按:三代學校之制,其鄉學之名雖有不同,而國學之名則無或異,然其所以教之者無間小大,壹是皆以「明倫」 為本焉。所謂「養老、教民、習射,其義雖殊而同歸於闡明倫理以為教本、養育人才以為治具」 而已。蓋今日教之於學校,俾其講明義理,異日則將用之於政治,使其推平日學校之所講明者,以施政行教「而輔君善俗焉。」

漢武帝初,董仲舒《對策》曰:「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 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 又曰:「養士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 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 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 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臣按:漢興,高祖未遑庠序之事,至武帝始立學校之官,皆自仲舒發之。

元朔元年,公孫弘為學官,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 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故詳 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里 之化,以廣賢才。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三代之 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 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 京師始,由內以及外。今陛下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 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 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 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臣按:前此博士雖各以經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至是武帝因公孫弘請為博士官置弟子,史言武帝所謂興太學者,此也,漢以後有太學始此,而史不明書其事,說者謂武帝未嘗築宮以居之,然考《三輔黃圖》,太學在長安西北七里,則太學實建於此。

《班固》曰:「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 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 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 國學於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 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

臣按:今世由郡縣學生歲貢而進學於大學,三代以前則已有此制也。

唐太宗增創學舍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亦增 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凡三百六十員。其屯營飛騎, 各給博士,授以經業。高麗、百濟、高昌、吐蕃諸國酋長, 亦遣子弟請入國學。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臣按:立學建師非但以教誨生徒,亦以一道德也。周人備四代之學,後世既有太學、國子監而又有四門學,似不為過,而又置書算等博士。書算乃六藝之一,成周敘之于六德六行之後,德行本也,文藝末也,本末不備何以為學,豈可顓顓設官而教以藝哉?若夫屯營之士、蕃夷之子弟,其來入學者亦當雜之於多士之中,從師講解,使之薰陶漸染,相觀而善,不必各給以《博士》也。

唐制,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 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縣 五十人,上縣四十人,中縣、中下縣各三十五人,下縣 二十人。州縣學生,州縣長官補長史主焉。每歲仲冬, 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

臣按:郡縣有學始北魏獻文時,而其生徒有數,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