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締修東序,實允適時。便可式依舊章,廣延國冑,弘敷

景業,光被後昆』。」

永泰元年東昏侯即位詔廢學

按《南齊書東昏侯本紀》,不載。 按《禮志》,永泰元年,東 昏侯即位,尚書符依永明舊事,廢學。領國子助教。曹 思文上表曰:「古之建國君民者,必教學為先,將以節 其邪情而禁其流欲。故能化民裁俗,習與性成也。是 以忠孝篤焉,信義成焉,禮讓行焉。尊教宗學,其致一 也。是以成均煥於古典,虎門炳於前經。陛下體睿淳 神」,纘成鴻業。今制書既下,而廢學先聞,將恐觀國之 光者有以擬議也。若以國諱,故宜廢。昔漢成立學,爰 洎元始,百餘年中,未嘗暫廢其間有國諱也。且晉武 之崩,又其學猶存,斯皆先代不以國諱而廢學之明 艾也。永明以無太子故廢,斯非古典也。尋國之有學, 本以興化致治也,天子於以諮謀焉,於「以行禮焉。」《記》 云:「天子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執有罪反,釋奠於 學。」又云:「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爵而 酳,以教諸侯,悌也。」於斯學,是天子有國之基教也。或 以之所言,皆太學事也。今引太學,不非證也。據臣所 見,今之國學,即古之太學。晉初,太學生三千人,既多 猥雜,惠帝時欲辨其涇「渭,故元康三年,始立國子學, 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國學」,天子去太學,入國學,以行 禮也。太子去太學,入國學,以齒讓也。太學之與國學, 斯是晉世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然貴賤士庶,皆須 教成,故國學、太學兩存之也,非有太子故立也。然繫 廢興於太子者,此永明之鉅失也。漢崇儒雅,幾致刑 厝,而猶「道謝三五者,以其致教之術未篤也。古之教 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以諷誦相摩。今學 非唯不宜廢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規,使郡 縣有學,鄉閭立教,請付尚書及二學詳議。」有司奏從 之,學竟不立。

武帝天監四年置五經律學博士及胄子立州郡學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四年春正月置五經博士各一人 按儒林傳序高祖有天下詔求碩學治五禮

定六律,改斗歷,正權衡。天監四年,詔曰:「二漢登賢,莫 非經術,名立行成。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樹,抑 此之由。朕日昃罷朝,思聞俊異,收士得人,實惟醻獎。 可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內後進。」於是以 平原明山賓。南史有吳郡陸璉四字 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 稽賀瑒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其 射策通明者,即除為吏,十數月間,懷經負笈者,雲會 京師。又選遣學生如會稽雲門山,受業於廬江何引, 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 按《何引傳》,高祖踐祚, 敕引曰:「頃者學業淪廢,儒術將盡,閭閻搢紳,尟聞好 事。吾每思弘獎,其風未移,當扆興言為歎。本欲屈卿 暫出,開導後生,既屬廢業,此懷未遂,延佇之勞,載盈 夢想。理舟虛席,須俟來秋,所望惠然,申其宿抱耳。卿 門徒中,經明行修,厥數有幾,且欲瞻彼堂堂,寘此周 行,便可具以名聞,副其勞望。」又曰:「比歲學者,殊為寡 少,良由無復聚徒,故《明經》斯廢。每一念此,為之慨然。 卿居儒宗,加以德素,當敕後進,有意向者,就卿受業, 想深思誨誘,使斯文載興。」於是遣何子朗、孔壽等六 人於東山受學。

按《南史武帝本紀》,「天監四年二月,初置冑子律博士。」

按《嚴植之傳》:「天監四年,初置五經博士,各開館教。」

授以植之兼《五經》博士。植之館在潮溝,生徒常百數, 講說有區段次第,析理分明。每當登講,五館生畢至, 聽者千餘人。

天監五年,置「集雅館。」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南史武帝本紀》。「五年五 月置集雅館以招遠學。」

天監七年詔立學。

按《梁書武帝本紀》,七年春正月乙酉朔,詔曰:「建國君 民,立教為首。不學將落,嘉植靡由。朕肇基明命,光宅 區宇,雖耕耘雅業,傍闡藝文,而成器未廣,志本猶闕, 非所以鎔範貴遊,納諸軌度。思欲式敦讓齒,自家刑 國。今聲訓所漸,戎夏同風,宜大啟庠斆,博延冑子,務 彼十倫,弘此三德,俾陶鈞遠被,微言載表。」

天監九年,詔「皇太子王侯之子入學。」

按《梁書武帝本紀》:「九年三月乙未,詔曰:『王子從學,著 自《禮經》,貴游咸在,實惟前誥,所以式廣義方,克隆教 道。今成均大啟,元良齒讓,自斯以降,並宜肄業。皇太 子及王侯之子,年在從師者,可令入學』。」冬十二月癸 未,輿駕幸國子學,策試冑子,賜訓授之司各有差。

大同七年立士林館置正言博士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七年十二月丙辰,於宮城西 立士林館,延集學者。」

按:《隋書百官志》:「大同七年,國子祭酒到溉等又表立 正言博士一人,位視國子博士,置助教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