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力故高,往往有掾史筆,則希哲亦可謂克光外祖,「冰 清玉潤,集書家之大成乎。」

《眉公筆記》:李獻吉云:「道理一橫一直爾」,十字是也。數 盡十理亦盡之矣。王字真草篆隸不變,挺三才而獨 立也,變之非王也。

《猗覺寮雜記》:「李廷尉之改變籀文,蔡中郎之雜用分 篆,王右軍之損益鍾張,蓋愈妙而愈失真也。」

「巖棲幽事翰林。九生法:一生筆;純毫為心,軟而復健; 二生紙;新出篋笥,潤滑易書,即受其墨,若久露風日, 枯燥難用;三生研;用則貯水,畢則乾之,不可浸潤;四 生水;義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隨要隨 研,多則泥鈍;六生手;攜執勞,腕則無准;七生神;凝神 靜思,不可煩躁;八生目;寐息適寤分明;九生景;天氣」 清朗,人心舒悅,乃可言書。

李北海書,當時便多法之。北海笑云:「學我者拙,似我 者死。」

磨墨如病夫,把筆如壯夫。

《妮古錄》:王右軍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簡文云:「假令寡 人耽之若此,何必獨減右軍。」予謂政復耽處讓古人 耳。

古人論書,有「雙鉤」「懸腕」等語,李後主又有「撥鐙筆法。」 凡論此,知必不能書,政所謂死語不須參也。要訣在 提得筆起,於轉處著力。

六一居士極好書,然書不能工,大都書有不可學處。 亦猶畫家氣韻必在生知,禪家所謂無師智不可強 也。

文太史云:「家君能三尖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為 也。」

山谷云:「來樊道舟中觀長年盪槳,群丁撥棹,乃覺少 進,意之所到,輒能用筆。」

又云:「下筆痛快沈著,乃古人妙處。」

乙未三月十一日,得《法書通釋》《翰林要訣》抄本於武 塘市肆。因念梅道人戢身撮土,市腥相匝,反不若此 書襲余芸蕙中為洗塵,以慶其遭。


顏魯公書法,「有舅商仲容授之。」

趙和興。寫《龍門三自省偈》。自謂無慮數十百本。曰:「願 一切見聞悉皆成佛。」

臨池學書王右軍澄懷觀道宗少文:「王侯筆力能扛 鼎,五百年中無此君。」倪瓚《題王叔明巖居高士圖》, 《黃山谷集》二十八、二十九卷皆評書法。

東坡《海棠》詩,山谷書之,倣長沙縱筆,特為奇逸可喜。 董元宰至黃州,過定慧院,海棠圃猶存故址,三年前 亦尚開。

王晉卿駙馬不獨妙擅山水,其作樂府長短句及碑 版書極佳,山谷稱其如「蕃錦。」

衡山少從吳文定公游,遂學蘇書。李范庵見之曰:「何 至隨人步趨?」因變本色。余見《臨洋州園》詩,極似端明 也。

歐公嘗云:「學書勿浪書,事有可記者,他日便為故事。」 且謂「古之人皆能書,惟其人之賢者傳。」使顏公書不 佳,見之者必寶也。

黃太史有言:「士大夫下筆,使有數萬卷書氣象,便無 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

虞集常自稱曰:「執筆惟憑於手熟,為文每事於口占, 臨帖切忌緊逼,相逼而視吾身方在甕中,安能運甕?」 此亦旁觀棋枰,小變法耳。

東坡草書《醉翁亭記》,學懷素,舊有石搨,余始疑其偽。 後見《濯纓亭筆記》,言「紹興方氏藏此真跡,為士人白 麟摹寫,贗本甚眾,往往得厚值。」

元章有尺牘云:「見楊大年《千文》,愛其傾側之勢,出右 軍外。」今楊文公書,世不見石刻,則元章書學,政不當 從古帖求之。

董元宰云:「余性好書,而懶矜莊,鮮寫至成篇者,雖無 日不執筆,皆縱橫斷續,無倫次語耳。偶以冊置案頭, 遂時為作各體,且多錄古人雅致語,覺向來肆意塗 抹,殊非程氏所謂用敬之道也。」然予不好書名,故書 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書不苟且,亦不 免為名使耳。

東坡作書,於卷後餘數尺,曰:「以待五百年後人作跋。」 其高自標許如此。

《太平清話》:虞集云:「子昂出,學書者始知以晉名書。然 吾父執姚先生嘗曰:『此吳興也,而謂之晉,可乎』? 學書僅摹石刻,而不多見真跡,便是虯髯,未見唐太 宗也。」

古人寫字,用筆必有味,用墨必有流珠處。

《崑山志》:「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 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 書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