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0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八十八卷目錄

 書法部總論三

  宋高宗翰墨志論書

  朱子大全集論書

  李之儀姑溪集論書

  陳思書苑菁華唐人論筆法 蔡希綜法書論

  元郝經陵川集論書

  趙孟頫蘭亭跋論書

  虞集道園學古錄論書

  盛熙明法書考論書

  蘇霖書法鉤元唐張懷瓘論執筆 唐釋栖亞論書 宋趙孟堅論書 翰林

  粹言

  陶宗儀書史會要漢蕭何論書勢 唐張敬元論書 元杜本論書

  明解縉春雨雜述學書法 草書評 評書

  方孝孺遜志齋集論書

  曾棨西墅集論學書

  岳正類博槁論書

  文徵明停雲館帖王賓敘字

  荊川稗編元劉因論書

  徐渭法書通釋張紳論書

  項穆書法雅言論書

  王氏法書苑唐韋榮宗論書 元劉有定論書

  弇州山人槁論書

  莫廷韓集論書

  周顯宗感寓錄論書

  董其昌容臺集論書

  李日華紫桃軒又綴論書

  趙宧光寒山帚談論書

字學典第八十八卷

書法部總論三

宋高宗翰墨志

《論書》

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或蕭散,或枯 瘦,或遒勁而不回,或秀異而特立,眾體備於筆下,意 簡猶存於取捨。至若《禊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 態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 法書中唐人硬黃自可喜,若其餘紙札俱不精,乃託 名取售。然右軍在時,已苦小兒輩亂真,況流傳歷代 之久,贗本雜出,固不一幅,鑒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 真益遠,惟識者久於其道,當能辯也。

余每得右軍,或數行,或數字,手之不置,初若食蔗,喉 閒少甘則已,末則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 忘於心手。頃自束髮,即喜攬筆作字,雖屢易典刑,而 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閒,非大利害相妨,未 始一日捨筆墨。故「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隨意所適,至 作尺餘大字,肆筆皆成,每不介意。至或膚腴瘦硬、山」 林丘壑之氣,則酒後頗有佳處,古人豈難到也? 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則 端嚴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劍,儼立廊廟;草則騰 蛟起鳳,振迅筆力,穎脫豪舉,終不失真。所以齊高帝 與王僧虔論書,謂我書何如卿?僧虔曰:「臣正書第一, 草書第三,陛下草書第二,而正書第三,是臣無第二, 陛下無第一。」帝大笑。故知學書者,必知正、草二體,不 當闕一。所以鍾、王輩皆以此榮名,不可不務也。 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往往篆、隸各成一家, 真、行、草自成一家者,以筆意本不同,每拘於點畫,無 放意自得之蹟,故別為戶牖。若通其變,則五者皆在 筆端,了無閡塞,惟在得其道而已。非風神穎悟,力學 不倦,至有筆塚研山者,似未易語此。

「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者,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至 側字亦可正讀,不渝本體,蓋隸之餘風。若楷法既到, 則肆筆行草閒自然,於二法臻極,煥手妙體,了無缺 軼。反是則流於塵俗,不入識者指目矣。」吾於《次敘》得 之,因筆其梗概。

草書之法,昔人用以趣急速而務簡易,刪難省煩,損 複為單,誠非蒼、史之蹟。但習書之餘,以精神之運,識 思超妙,使點畫不失真為尚。故梁武謂「赴急書不失 蒼公鳥跡之意」,顧豈皁吏所能為也?又其敘草大略, 雖趙壹非之,似未易重輕其體勢。兼昔人自製草書, 筆悉用長毫,以利縱捨之便,其為得法,必至於此。 書學之弊,無如本朝作字直記姓名耳。其點畫位置, 殆無一毫名世

先皇帝尤喜書,致立學養士,惟得《杜唐稽》一人,餘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