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諭燧,燧拜辭,謝曰:「昔臣先伯父樞嘗除是官,尚不敢 拜,臣何敢受。」明年,授榮祿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 誥,兼修國史。四年,得告南歸,中書以承旨召,明年復 召,燧以病,俱不赴,卒於家,年七十六,諡曰文。燧先在 蘇門山時,讀《通鑑綱目》,嘗病國統散於逐年,不能一 覽而得其離合之概。至告病江東,著《國統離合表》若 干卷,年經而國緯之。如《史記》諸表,將附朱熹凡例之 後,復取徽、建二本校讎,得三誤焉。序於表首,略曰:「其 一建安二十五年,徽本作『延康元年』。」凡例,中歲改元, 在興廢存亡之際,以前為正,當從建本。於「建安二十 五年」下注「改元延康。」其二,章武三年,徽本大書三年, 「後主禪建興元年」,建本無三年,則昭烈為無終。徽、建 皆曰後主,於君臣父子之教,所害甚大。是起十四卷, 盡十六卷,凡曰後主者,皆失於刊正也。當於「三年」下 注「帝禪建興元年」,明年大書「帝禪建興二年」,庶前後 無齟齬也。其三天寶十五載注肅宗皇帝至德元載, 明年惟曰「二載」為無始,當大書二載,上加肅宗皇帝 至德,使上同於開元。三者鈞失,而建安之取,至德之 去,統固在也。若章武之距建興纔三年耳,遽有帝父 主子之異,豈不於統大有關乎?詳見《序》篇。燧之學有 得於許衡,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為文閎 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 末弊習,為之一變。蓋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 之。或謂世無知燧者,曰:「豈惟知之,讀而能句句而得 其意者猶寡。」燧曰:「世固有厭空桑而思聞鼓缶者乎? 然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彼復有班孟堅者, 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歐陽子,則為去 聖賢也,有級而不遠。其文雖無謝尹之知,不害於行, 後豈有一言幾乎古,而不聞之將來乎?當時孝子順 孫,欲發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其不得者,每 為愧恥。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勳,顯行盛德,皆燧 所書。每來謁文,必其行業可嘉,然後許可,辭無溢美。 又稍廣置燕樂,燧則為之喜而援筆大書,否則弗易 得也。時高麗《瀋陽王》父子連姻帝室,傾貲結朝臣。一 日,欲求燧詩文,燧靳不與,至奉旨乃與之。王贈謝幣 帛金玉、名畫五十篚,盛陳致燧。燧即時分散諸屬官 及史胥侍從,止留金銀付翰林院為公用器皿,燧一 無所取。人問之,燧曰:「彼藩邦小國,唯以貨利為重,吾 能輕之,使知大朝不以是為意。」其器識豪邁過人類 如此。然頗恃才輕視趙孟頫、元明善輩,故君子以是 少之。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於世。子三,曰: 壎、圻城。

按《輟耕錄》:姚文公燧為翰林學士承旨日,玉堂設宴, 歌妓羅列。中有一人,秀麗閒雅,微操閩音。公使來前, 問其履歷,初不以實對。叩之再,泣而訴曰:「妾乃建寧 人氏,真西山之後也。父官朔方時,祿薄不足以給,侵 貸公帑無償,遂賣入娼家,流落至此。」公命之坐,仍遣 使詣丞相三寶奴,請為落籍。丞相素敬公,意公欲以 侍巾櫛,即令教坊檢籍除之。公得報,語一小史:後顯 官者曰:「我以此女為汝妻,女即以我為父也。」史忻然從 命。京師之人相傳以為盛事云。

閻復

按《元史》本傳:「復字子靖,其先平陽和州人。祖衍,仕金 歿王事。父忠避兵山東之高唐,遂家焉。復始生,有奇 光照室,性簡重,美丰儀。七歲讀書,穎悟絕人。弱冠入 東平學,師事名儒康曄。時嚴實領東平行臺,招諸生 肄進士業,迎元好問校試其文,預選者四人,復為首, 徐琰、李謙、孟祺次之。歲己未,始掌書記於行臺,擢御」 史掾。至元八年,用王磐薦,為翰林應奉,以才選充會 同館副使,兼接伴使。扈駕上京,賦應制詩二篇,寓規 諷意。世祖顧和禮霍孫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十二 年,陞翰林修撰。十四年,出僉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 司事,階奉訓大夫。十六年,入為翰林直學士,以州郡 校官多不職,建議定銓選之法。十九年陞侍講學士。 明年改集賢侍講學士,同領會同館事。二十三年陞 翰林學士。帝屢召至榻前,面諭詔旨,具草以進,帝稱 善。二十八年,尚書省罷,復立中書省。帝勵精圖治,急 於擇相。一日,召入便殿,諭之曰:「朕欲命卿執政,何如?」 復屢謝:「不足勝任。」帝謂侍臣曰:「書生識義理,存謙讓, 是也,勿強。」御史臺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首 命復為浙西道肅政廉訪使。先是,姦臣桑哥當國,嘗 有旨命翰林撰《桑哥輔政碑》。桑哥既敗,詔有司踣其 碑,復等亦坐是免官。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舊臣召 入朝,賜重錦、玉環、白金,除集賢學士,階正議大夫。元 貞元年,上疏言:「京師宜首建宣聖廟學,定用釋奠雅 樂。」從之。又言:「曲阜守塚戶,昨有司併入民籍,宜復之。」 其後詔賜孔林灑掃二十八戶,祀田五千畝,皆復之 請也。三年,因星變,上疏言:定律令,頒封贈,增俸祫,通 調內外官。且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以徵租受 杖,非所以厲廉隅。江南公田租重,宜減以貸貧民。」後 多采用。大德元年,仍遷翰林學士。二年,詔賜楮幣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