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寫。書寫特抄書小史耳。凡編修官得日錄,纂述既定」, 以槁授書寫。書寫錄潔本呈翰表,汾既為之,殊不自 聊。時趙秉文為學士,雷淵、李獻能皆在院,刊修之際, 汾在旁正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數百言, 音吐洪暢,旁若無人。既畢,顧四坐漫為一語云:「看秉 筆。」諸人積不平,而雷、李尤切齒,乃以嫚罵官長訟於 有司,然時論亦有不直雷、李者。尋罷入關,明年來京 師,上書言時事不合,去客唐、鄧間。恆山公武仙署行 尚書省講議官。既而仙與參知政事完顏思烈相異 同,頗謀自安,懼汾言論,欲除之。汾覺,遁泌陽。仙令總 帥王德追獲之,鎖養馬平,絕食而死,年未四十。汾平 生詩甚多,不自收集,世所傳者,十二三而已。

元德明

按《金史文藝傳》,「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自幼 嗜讀書,口不言世俗鄙事,樂易無畦畛,布衣蔬食,處 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舉不第,放浪山水 間,飲酒賦詩以自適。年四十八卒。有《東喦集》三卷。子 好問,最知名。」

元好問

按《金史元德明傳》:「好問,字裕之,七歲能詩。年十有四, 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 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 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於是名震京師。中興定五 年第,歷內鄉令。正大中,為南陽令。天興初,擢尚書省 掾。頃之,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 不仕。為文有繩尺,備眾體。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 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沉鬱,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 新意,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 寫恩怨者又數百篇。兵後故老皆盡好問,蔚為一代 宗工。四方碑版銘志,盡趨其門。其所著《文章詩》若干 卷,《杜詩學》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機》一卷,《詩文自警》 十卷。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 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己所當任。時金國實錄在順 天張萬戶家,乃言於張,願為撰述,既而為樂夔所阻 而止。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乃構亭於 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 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 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干卷。年六十八 卒。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王彧

按《畿輔通志》:「彧字子文,永年人。承安中進士。剛決不 可犯。為尚書省掾知管差除與郎官相可否,即棄官 去,往來登封盧氏山中,改名知非,字無咎,自號照了 居士。居山中二十年,布衣蔬食,井臼自親,時人哀苦 之,而知非處之自若也。少為文,工於四六詩,亦有體。 正大壬辰,參知政事。宗室思烈行臺洛陽,以有重名」 力致之,使參議臺事。城陷,不知所終。

段成己

按《山西通志》:「成己,稷山人,鈞曾孫。天性孝友,四歲知 力學。正大七年,與兄克己同登進士。時趙秉文典試, 誦其賦器之,大書『雙飛』二字名其里。克己終身不仕, 人稱遯庵先生。早卒,成己授宜陽簿。入元,世祖降璽 書,即其家起為平陽儒學提舉,不赴。天下高其雅德。 祭酒周文懿稱其文在班馬之間。所著有《二妙集》《菊 軒集》。」克己子思誠、思溫,成己子思義,另有傳。

申萬全

按《山西通志》:「萬全,高平人。少有聲太學中,貞祐間,調 福昌簿,不赴,隱居盧氏山中,以詩書為業,攻詩知名, 人謂得之靜養者為多。正大中,召史館編修。」

高士談

按《畿輔通志》:「士談,燕人。家富圖籍,與宇文虛友善, 仕至翰林直學士。所著有《蒙城集》。」

魏太初

按《畿輔通志》:「太初,滿城人。隱居教授,博覽墳籍,長於 《左氏春秋》,工詩文,號太初先生。」

魏道明

按《畿輔通志》:「道明,字元道,易縣人。父遼,天慶中登科, 仕金為兵部郎中。子上達、元真、元化、元道,俱第進士, 又皆有詩學。元道最知名,仕至安國軍節度使。暮年 居雷溪,自號雷溪子,有《鼎新詩話》行於世。」

盧洵

按《山西通志》:「洵,高平人,有詩學。李晏見所作《上梁文》, 才之,勉使就舉。年六十一而登科。歷河南教授、宜陽 令,有政績,詩文推重於時。」

武伯英

按《山西通志》:「伯英,崞縣人。少舉進士,以詩名。其賦《剪 燭刀》有『啼殘瘦玉蘭心吐,蹴落春紅燕尾香』」之句,甚 為時輩所稱。仕為觀州倅,喜貯書,構萬卷樓,藏書之 富,一時莫並。

趙鼎

按《山西通志》:「鼎,字宜之,定襄人。舉明經,交天下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