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必令侍膳,往復咨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嘗強 之,至三觴,行不成步。帝大懽樂,御製《楚詞》一章,命詞 臣賦《醉學士詩》。又嘗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曰:「此 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復為 製《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年進 學士承旨,典國史,制誥如故。其明年致仕,賜綺帛。問 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 百歲衣可也。」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以長孫 慎獲罪。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 狀貌豐偉,美鬚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 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 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 宴享、律曆、衣冠之製,四裔貢賦賞勞之儀,㫄及元勛 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天子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 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使亦 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 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 雖白首侍從,其勳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 濂所裁定者居多。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 以從葬之蓮花山下。既,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 城東。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 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 卹錄。」下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諡文 憲。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詩,尤工書法。洪武九年 以濂故,召為中書舍人。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司序班。 帝數試,璲與慎并教誡之,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 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 之。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慎坐胡惟庸黨,璲 亦連坐並死,家屬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 宗舊學」,召璲子懌復官翰林,而濂門人樓璉、鄭楷亦 次第擢用。璉自有傳。永樂十年,濂孫坐姦黨鄭智外 親,詔特宥之。

按《列朝詩集》,「濂字景濂,浦江人。少與胡翰仲申偕往 白麟溪,從吳萊先生學,悉得蘊奧。又游於鄉先生柳 貫、黃溍之門。兩公沒,遂以文名海內。至正己丑,用大 臣薦,即家除翰林院編修,以親老固辭,入仙華山為 道士,易名元真子。庚子歲徵至建康,授皇太子經,居 禮賢館,修《元史》,召為總裁官,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兼」 太子贊善大夫。太祖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四夷咸購 其文集,問其起居,學者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正德中, 追諡文憲公。生平著作最富,《濂溪前後集》,在元季已 盛行於世。入國朝者,劉誠意選定為《文粹》十卷,門人 方孝孺、鄭濟等又選《續文粹》十卷,皆孝孺與同門劉 剛、林靜、樓璉手自繕寫,刊於義門書塾。丙戌歲,余於 內殿見之,孝孺氏名皆用墨塗乙,蓋猶遵革除舊禁 也。悲感之餘,附識於此。

按先進遺風:學士宋文憲公濂嘗曰:「古人為學,必使 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無愧而已。繁辭複說,道之 蔽也。」尤篤於倫品,與人交,和易任真,內誠外恕,一見 信服,汲引後學,如恐不及。平居布衣蔬食,無異貧士。 或勸為子孫計,曰:「富貴一家物哉!我乃所以遺之也。」 自少至老,未嘗一時去書。致仕居青蘿山,閉門纂述, 人不見其面。權要索文者非其人,雖置金滿橐,一字 不與,縱與之,亦不受餽。日本使奉敕請文,以百金為 獻,公卻不受。上以問公,公對曰:「天朝侍從之臣,而受 小邦金,非所以崇國體也。」

危素

按《明外史》本傳:「素字太樸,金谿人,唐撫州刺史全諷 之後。少通五經,大指以文學見重於時,游吳澄、范梈 之門,皆折行輩與為禮。南臺中丞張起巖少所稱許, 獨推服素,挾之入大都,薦授經筵檢討。歷官中書參 知政事,翰林學士承旨。出為嶺北行省左丞。上疏言 事,不報,棄官居房山者四歲。時明師將抵燕,淮王帖」 木兒不花監國,起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明師入,乃 趨所居報恩寺,將投井,寺僧力挽之,大呼曰:「公無死, 公不食祿有年矣。且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喪國史 也。」素遂止兵。垂入史庫,往告鎮撫吳勉,輦其書出之。 《元實錄》得以存者,素之力也。帝悉召元故臣來京。素 等陛見,命以新衣冠賜之。尋授素翰林侍講學士,數 訪以元興亡之故,且詔譔《皇陵碑文》,皆稱旨。會甘露 降鍾山,廷臣稱賀,翰林應奉雎稼曰:「聖人之德,上及 太清,中及太寧,下及萬靈,則膏露下。」起居注魏觀曰: 「陛下寬租賦,減徭役,百姓懽豫,此則所謂和氣之凝 也。」於是素進曰:「王者敬養耆老,則甘露降而松柏受 之。茲者降於松柏,蓋陛下尊賢養老之所致也。」素因 勸帝告宗廟,頒示史館,帝不許,素等皆頓首謝。頃之, 坐失朝被劾罷。居一歲,復故官,兼弘文館學士,賜小 車,免朝謁。嘗偕諸學士賜宴,屢遣內官宣勸。又御製 詩一章,以示恩寵,命各以詩進。素詩最後成,帝獨覽 而善之,曰:「素也老成,殆有先憂之意。」他日,帝御東閣 側室中,素行簾外,履聲橐橐然,帝誰何之?對曰:「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