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9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九十一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九

  明一

  宋濂      危素

  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郭翼

  倪瓚         徐舫

  吳海         方行

  丘民         魯修

  孫華         胡翰

  蘇伯衡

文學典第九十一卷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九

明一

宋濂

按《明外史》本傳:「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 乃遷浦江。幼英敏善記,有鄉先生延見之,抽架上雜 書,俾記五百言。濂以指按行,按畢成誦。鄉先生大驚, 攜就學於聞人夢吉。所通五經。其友胡翰曰:『舉子業 不足溷,景濂盍學古文辭乎』?乃往從吳萊學。已,遊柳 貫、黃溍之門。兩人皆大儒,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 中,薦授翰林編修,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踰十餘年。 太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復有以劉基、章溢、葉琛 薦者,乃使使以書幣徵濂等四人。濂歎曰:「吾聞大亂 極而真人生,斯其時矣。」遂與基等俱入見。除江南儒 學提舉,兼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 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俱被 徵,基遂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恆侍左右, 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 善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太 祖御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進曰:「《尚書》二典三謨, 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已,論賞賚,復曰: 「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 之。」太祖悉稱善。久之,以疾告歸,太祖與太子並加勞 賜。濂上箋謝,并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德修業, 以副天下之望。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 札褒答焉。洪武二年召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院學 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其明年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 遷國子司業。坐議《孔廟祀典》忤旨,謫安遠知縣。旋召 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皇太子一言動,濂皆 以禮法諷諭,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 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 必稱師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 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 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 不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 文正得罪,進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 遠地則善矣。」車駕祀圜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 心莫善於寡欲,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帝稱善 者良久。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 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 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 「漢武溺方技悠繆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 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 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問三代曆數 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 多歷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 未立,人不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 眾自化。」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 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 類也。六年擢侍講學士、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欲使 參大政。辭曰:「臣少,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 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曰「溫樹。」 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 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帝 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惟舉其善者 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 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 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 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採者,悉召廷臣 詰責。因字呼濂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于是帝廷譽 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 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 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茶,每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