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六十五

  宋十五

  黃庭堅      晁補之

  晁詠之      晁說之

  晁沖之      秦觀覿覯

  陳師道   魏衍

  李廌       李格非

  李公麟      周邦彥

  王欽臣      畢仲游

文學典第七十七卷

文學名家列傳六十五

宋十五

黃庭堅

按《宋史文苑傳》:「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 書數過輒成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 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舉進士,調葉縣尉。熙寧初,舉 四京學官,第文為優,教授北京國子監。留守文彥博 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 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 平易治。時課頒鹽筴,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吏不 悅而民安之。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 踰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 丁母艱。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 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除服,為祕書丞、提點 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聖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 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 待問,摘千餘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 有據依,所餘才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 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 直兒戲耳。」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 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骫法,以親嫌遂移 戎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 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稅, 僉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 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龍觀。庭堅 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 承風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復除名, 羈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堅 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 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 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而庭堅於文 章,尤長於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 為侍從時,舉堅自代,其詞有「瓌偉之文,妙絕當世,孝 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 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 按《春渚紀聞》,世傳山谷道人前身為女子,所說不一。 近見陳安國省幹云:「山谷自有刻石,記此事於涪陵 江石間。石至春夏為江水所」浸,故世未有模傳者。刻 石,其略言:山谷初與東坡先生同見清老者,清語坡 前身為五祖戒和尚,而謂山谷云:「『學士前身一女子, 我不能詳語。後日學士至涪陵,當自有告者』。山谷意 謂涪陵非遷謫不至,聞之亦似憤憤,既坐黨人,再遷 涪陵。未幾,夢一女子語之云:『某生誦《法華經》,而志願 後身為男子,得大智慧,為一時名人,今學士某前身 也。學士近年來所患腋氣者,緣某所葬棺朽為蟻穴, 居於兩腋之下,故有此苦。今此居後山有某墓,學士 能啟之,除去蟻聚,則腋氣可除也』。」既覺,果訪得之,已 無主矣。因如其言,且為再易棺,修掩既畢,而腋氣不 藥而除。

按《老學庵筆記》:黃魯直有《日記》,謂之《家乘》,至宜州猶 不輟書,其間數言信中者,蓋范寥也。高宗得此書真 本,大愛之,日置御案。徐師川以魯直甥召用,至翰林 學士。上從容問信中謂誰,師川對曰:「嶺外荒陋無士 人,不知何人,或恐是僧耳。」寥時為福建兵鈐,終不能 自達而死。

范寥言魯直至宜州,州無亭驛,又無民居可僦,止一 僧舍可寓,而適為崇寧萬壽寺法所不許,乃居一城 樓上,亦極湫隘,秋暑方熾,幾不可過。一日忽小雨,魯 直飲薄醉,坐胡床自欄楯間伸足出外以受雨,顧謂 寥曰:「信中,吾平生無此快也。」未幾而卒。

按《過庭錄》:魯直在鄂州,太守以其才望信重之。士人 以詩文投贄,守必取質於魯直而報之。一同人投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