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入侍延和,改賜銀緋,尋除中書舍人。」按《志林》云:元祐 元年,余為中書舍人,復遷翰林學士知制誥。是年有 《法雲寺鐘銘》,又作《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及作《元祐 元年九月六日明堂赦文》。又有內中告遷神御於新 添修殿奉安祝文及奉告天地、社稷、宗廟、宮觀、寺院 《祈雪祝文》《五嶽四瀆祈雪祝文》及任中書舍人日,舉 江寧府司理周穜充學官及除內翰。又有舉魯直《自 代狀》。

二年丁卯,先生年五十二,為翰林學士,復除侍讀。有 《書石舍人北使序後》及有《與喬仝寄賀君詩》。其序云: 「元祐二年,仝來京師十數日,予留之不可。」又有二月 八日朝退起居院,感申公故事,作一絕。又有《書子由 日本扇後》及作《祭王宜甫文》,又作《興國寺六祖畫贊》。 至嘉祐初,舉進士,館於興國浴室院。予去三十一年, 「而中書舍人彭器資亦館於是,予往見之。」按先生嘉 祐丁酉舉進士,至元祐丁卯恰三十一年矣。是年又 作《西京應天院修神御畢告遷諸神祝文》及《奉安神 宗皇帝神御祝文》,《景靈宮宣光殿奉安神宗皇帝御 容祝文》,《五嶽四瀆祈雨祝文》,《天地宗廟社稷祈雨祝 文》,《景靈宮天興殿開淘井眼祭告里域真官祝文》。 三年戊辰,先生年五十三,任翰林學士,有《和子由元 日省宿致齋》,有「白髮蒼顏五十三」之句。是年省試,先 生知貢舉。開院日,有《與李方叔詩序》云:「僕與李廌方 叔相知久矣。」僕領貢舉事,李不得第,愧甚,作詩謝之。 又《和錢穆父雪中見及》,有「行避門生時小飲」之句。又 充館伴北使。按先生《與陳傳道書》云:「某頃伴虜使,頗 能誦某文。」乃知先生高文大冊,傳播夷夏,又豈止及 於雞林行賈而已哉!是年作《呂大防范純仁左右相 制端午帖子詞》《元祐三年六月德音赦文》及作《西路 闕雨祈雨祝文》。按趙德麟《侯鯖錄》云:「東坡云:『元祐三 年二月二十一日,與魯直、蔡天啟會於伯時舍,錄鬼 仙詩文』」,有議論,作詩付過。又有《論樂》等說,及《與王晉 卿論雪堂義墨》,及為文驥作《字說》。又十二月二十一 日,立延和殿中論盛度誥詞。

四年己巳,先生年五十四。任翰林學士。有《東太乙宮 修殿告十神太乙真君祝文》。三月內累章請郡,除龍 圖閣學士、知杭州。按子由作先生墓誌云:「宣仁心善, 先生辯蔡持正之謗。」出郊,遣內侍賜龍茶銀合,用前 執政恩例。先生以七月三日到杭州任,謝表云:「江山 故國,所至如歸。父老遺民,與臣相問。」以先生去杭州 十六年,故有是語爾。到任,有《謁文宣王廟祝文》云:昔 自太史通守是邦,今由禁林出使浙右。又有《謁諸廟 祝文》。先生之帥杭也,替林子中先生有和子中詩,有 「江邊遺愛啼頒白」之句。是年過吳興,又作《定風波為 六客詞》,作《范文正公文集序》及《跋邢惇夫賦書米元 章》。又有《己巳重九和蘇伯固點絳脣》。是歲,子由使契 丹,先生有詩送之,有「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 一人」之句。先生出牧餘杭,子由代先生為學士。 五年庚午,先生年五十五。在杭州任。有《論西湖狀》及 《論高麗公案》。有《謝元祐五年曆日表》。有《與劉景文、蘇 伯固遊七寶寺題竹上絕句》,又有《庚午重九點絳脣》。 十月二十六日,與晦老、全翁、元之、敦夫遊南屏寺,記 點茶試墨說。十二月,遊小靈隱,聽林道人彈琴,及有 乞僧子珪師號狀。除夜月和,熙寧中題都廳詩序云: 「熙寧中,某通守此邦,除夜題一詩於壁,今二十年矣。」 蓋熙寧辛亥至元祐庚午,恰二十年。是年又有《書朱 象先畫後》及《問淵明說》。

六年辛未,先生年五十六,在杭州任被召。按先生作 《別天竺觀音三絕序》云:「以三月九日被旨赴闕。」又按 先生作《參寥泉銘》云:「予以寒食去郡。」又上元作會,有 獻剪綵花者,作《浣溪沙》寄袁公濟。先生之去杭也,林 子中復來替先生,是以先生與子中啟有適相先後 之說。過潤州,作《臨江仙別張秉道》。既到京師,除翰林 承旨,復侍邇英。按子由所作《潁濱遺老傳》云:先生召 還,本除吏部尚書,復以臣故,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 元不遑安。乞寢臣新命,與兄同備從官。不報。六月,作 《上清儲祥宮碑》,其略云:「元祐六年六月丙午,制詔臣 某,上清儲祥宮成,當書之石。臣待罪北門,記事之成 職也。」按趙德麟《侯鯖錄》云:先生元祐「中再召入院,作 承旨,乃益舊擬,作《衣帶馬表》云:『枯羸之質,匪伊垂之 帶有餘;斂退之心,非敢後也』。馬不進。數月,以弟嫌請 郡,復以舊職知潁州。」按先生《懷舊別子由》詩云:「元祐 六年,予自杭州召還,寓居子由東府。數月,復出領汝 陰,時予年五十六矣。」到任有《謁文宣王》及諸廟文,有 《祭歐陽文忠文》,及有到潁,未幾,公帑已竭,齋廚索然, 戲作數句。按趙德麟《侯鯖錄》云:元祐六年冬,汝陰久 雪,人饑。一日,天未明,東坡先生簡召議事曰:「某一夕 不寐,念潁人之饑,欲出百餘千造炊餅救之。老妻謂 某曰:『子昨過陳,見傅欽之言簽判在陳賑濟有功,不 問其賑濟之法』。某遂相招,令畤面議曰:『已備之矣。今 細民之困,不過食與火耳。義倉之積穀數千石,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