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兵有長短, 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 校;吾之所短,吾斂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柰何?」曰:「吾 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 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兵者使之 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 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 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 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 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 餘矣。《遠慮》曰:「聖人之道,有經有權,有機,是以有民有 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曰經者,天下之民舉知之可 也;曰權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機者, 雖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夫使 聖人無權」,則無以成天下之務,無機則無以濟萬世 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機者又群臣所不 得聞。群臣不得聞,則誰與議?不議不濟,然則所謂腹 心之臣者,不可一日無也。後世見三代取天下以仁 義,而守之以禮樂也,則曰「聖人無機。」夫取天下與守 天下,無機不能顧三代。聖人之機,不若後世之詐,故 後世不得見其有機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湯 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聞天下之所不聞, 知群臣之所不知。禹與湯、武倡其機於上,而三臣者 和之於下,以成萬世之功。下而至於桓、文,有管仲、狐 偃為之謀主;闔廬有伍員,勾踐有范蠡大夫種。高祖 之起也,大將任韓信、黥布、彭越,裨將任曹參、樊噲、滕 公、灌嬰;游說諸侯,任酈生、陸賈、樅公。至於奇機密謀, 群臣所不與者,惟留侯、酇侯二人。唐太宗之臣多奇 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過曰房、杜。夫君子為善 之心與小人為惡之心一也。君子有機以成其善,小 人有機以成其惡。有機也,雖惡亦或濟;無機也,雖善 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無也。司馬氏,魏 之賊也,有賈充之徒為之腹心之臣以濟。陳勝、吳廣, 秦民之湯武也,無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則?無腹心之 臣,無機也,有機而泄也。夫無機與有機而泄者,譬如 虎豹食人而不知設陷穽,設陷穽而不知以物覆其 上者也。或曰:「機者,創業之君所以濟耳,守成之世,其」 奚事機,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嗚呼!守成之世,能遂熙 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見機之可去也。且夫 天下之變,常伏於安,田文所謂「子少國危,大臣未附。」 當是之時,而無腹心之臣,可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 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遺孝惠、孝文;武帝之末, 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遺孝昭、孝宣。蓋天下雖有 泰山之勢,而聖人常以累卵為心,故雖守成之世,而 腹心之臣不可去也。《傳》曰:「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彼 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舉天下之事委之三 年,不置疑於其間邪?又曰:「五載一巡狩。」彼無腹心之 臣,五載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誰與守邪?今夫一家之 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開心胸,以濟緩 急。」柰何天下而無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於上, 而使宰相眇然於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視 君如天之遼然而不可親,而君亦如天之視人,泊然 無憂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憂,彼不以為憂。君憂不 辱,君辱不死。一人譽之則用之,一人毀之則捨之,宰 相避嫌譏且不暇,何暇盡心以憂社稷?數遷數易,視 相府如傳舍。百官泛泛於下,而天子惸惸於上,一旦 有卒然之憂,吾未見其不顛沛而殞越也。聖人之任 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執手入臥內, 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 百人毀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而後可與 議天下之機,慮天下之變。」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 於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祕書省校書郎。會 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 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 卷。書成方奏,未報。卒,賜其家縑銀二百。子軾辭所賜, 求贈官,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有 《文集》二十卷、《諡法》三卷。

按曾鞏《蘇明允哀辭》:「明允姓蘇氏,諱洵,眉山人也。始 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歸焚其所為文,閉戶 讀書。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復為文。蓋少或百 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託喻,侈能盡之約,遠 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 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 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以余之所不 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於其窮達得喪,憂嘆哀樂,念 有所屬,必發之於此;於古今治亂興衰,是非可否之 際,意有所擇,亦必發之於此;於應接酬酢萬事之變 者,雖錯出於外,而用心於內者,未嘗不在此也。嘉祐 初,始與其二子軾、轍復去蜀遊京師,「今參知政事歐 陽公修為禮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於是三 人之文章盛傳於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或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