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為史官。十年七月久旱,進祖宗避殿減膳求言故 事,上亟施行。丁丑,雨一日,宣對,燾言:「外議,陛下多服 藥,罕御殿,宮嬪無時進見,浮費頗多。」上曰:「卿可謂忠 愛,顧朕老矣,安得此聲?近惟葬李婕妤,用三萬緡,他 無費也。」遂因轉對,乞用祖宗故事,召宰執赴經筵。太 史言:十一日朔日當食,心八分。燾復條上古今日食 是月者三十四事,因奏之曰:「心,天王位,其分為宋。十 一月,于卦為復,方潛陽時,陰氣乘之,故比他食為重。 非小人害政,即敵人窺中國。」明日,對延和殿,又及晉 何曾譏武帝無經國遠圖。十一年春,乞致仕,優詔不 允。上數問其疾增損,給事中宇文价傳上旨,燾曰:「臣 子戀闕,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時事,勉以忠藎。又 聞四川乞減酒課額,猶手劄贊廟堂行之。病革,除敷 文閣學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遺表云:「臣年 七十,死不為夭,所恨報國缺然。願陛下經遠以藝祖 為師,用人以昭陵為則。」辭氣舒徐,乃卒,年七十。上聞 嗟悼,贈光祿大夫。他日謂宇文价曰:「朕嘗許燾大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七字,且用神宗賜司馬光故事,為 序冠篇,不謂其止此。燾性剛大,特立獨行,早著書,檜 尚當路,檜死,始聞於朝。暨在從列,每正色以訂國論。 張栻嘗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無嗜好,無姬侍,不殖 產。」平生生死文字間,《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葉適以 為《春秋》以後纔有此書。有《易學》五卷、《春秋學》十卷、《五 經傳授》《尚書百篇圖》《大傳雜說》各一卷,《七十二子名 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議》三十卷,《四朝史槁》五十 卷,《通論》十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候圖》《陶潛 新傳》并《詩譜》各三卷,《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 方鎮年表》《晉司馬氏本支》《齊梁本支王謝世表》《五代 將帥年表》合為四十一卷。」諡文𥳑,累贈太師、溫國公。 子垕。塾壁「𡌴垕」著作郎。夔州路提點刑獄壁𡌴, 皆執政,別有傳。

王質

按《宋史》本傳:「質字景文,其先鄆州人,後徙興國。質博 通經史,善屬文。游太學,與九江王阮齊名。阮每云:『聽 景文論古,如讀酈道元《水經》,名川支川,貫穿周匝,無 有間斷,咳唾皆成珠璣。質與張孝祥父子游,深見器 重。孝祥為中書舍人,將薦質舉制科,會去國,不果。著 論五十篇,言歷代君臣治亂,謂之《朴論》。中紹興三十』」 年進士第。用大臣言,召試館職,不就。明年,金主完顏 亮南侵,御史中丞汪澈宣諭荊、襄。又明年,樞密使張 浚都督江、淮,皆辟為屬,入為太學正。時孝宗屢易相, 國論未定。質乃上疏曰:「陛下即位以來,慨然起乘時 有為之志,而陳康伯、葉義問、汪澈在庭,陛下皆不以 為才。」於是先逐義問,次逐澈,獨徘徊「康伯,難於進退, 陛下意終鄙之,遂決意用史浩,而浩亦不稱陛下意, 於是決用張浚,而浚又無成,於是決用湯思退。今思 退專任國政,又且數月,臣度其終無益於陛下。夫宰 相之任一不稱,則陛下之志一沮。前日康伯持陛下 以和,和不成;浚持陛下以戰,戰不驗;浚又持陛下以 守,守既困,思退又持」陛下以和。陛下亦嘗深察和、戰 守之事乎?李牧在鴈門,法主於守,守乃有戰。祖逖在 河南,法主於戰,戰乃有和。羊祜在襄陽,法主於和,和 乃有守。何至分而不使相合?今陛下之心志未定,規 模未立,或告陛下「金弱且亡而吾兵甚振」,陛下則勃 然有勒燕然之志;或告陛下「吾力不足恃而金人且 來」,陛「下即委然有盟平涼之心。或告陛下:『吾不可進, 金不可入,陛下又蹇然有指鴻溝之意。使臣為陛下 謀,會三者為一,天下烏有不治哉』!」天子心知質忠,而 忌者共讒質年少好異論,遂罷去。會虞允文宣撫川、 陝,辟質偕行。一日,令草《檄契丹文》,援毫立就,辭氣激 壯。允文起執其手曰:「景文天才也。」入為敕令所刪定 官,遷樞密院編修官。允文當國,孝宗命擬進諫官,允 文以質鯁亮不回,且文學推重於時,可右正言。時中 貴人用事,多畏憚質,陰沮之,出通判荊南府,改吉州, 皆不行。奉祠山居,絕意祿仕,淳熙十五年卒。

聞人滋

按《老學庵筆記》:「嘉興人聞人茂德,名滋,老儒也。喜留 客食,然不過蔬豆而已。郡人求館客者,多就謀之。又 多蓄書,喜借人自言作門客牙,充書籍行,開豆腐羹 店。予少時與之同在敕局,為刪定官,談經義滾滾不 倦,發明極多,尤邃於小學云。」

趙彥端

按《貴耳集》:介菴名彥端,字德莊,宗室之秀,能作文,賦 西湖謁金門,「波底夕陽紅」,縐阜陵問誰詞,答云:彥端 所作,我家裡人也。會作此等語。喜甚,有《介菴集》三卷。

張甫

按《貴耳集》:冠之名甫,號易足居士,有文集十卷,多從 于湖交游,豪放飄蕩,不受拘羈。淳熙間,淮有三士,舒 之張用晦,和之張進卿,真之張冠之也。《寄荊南》詩:「餘 生自判一虛舟,未審尋詩慰客愁。梅欲飄零猶醞藉, 柳纔依約已風流。關心弟妹無黃犬,入夢江湖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