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2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家奴。後獲為良,自汴步歸杭,尋其母及姊得之。事母 以孝聞。」

趙一德

按《元史孝友傳》:「趙一德,龍興新建人。至元十二年,國 兵南伐,被俘至燕,為鄭留守家奴,歷事三世,號忠幹。 至大元年一日,拜請於其主鄭阿思蘭及其母澤國 太夫人曰:『一德自去父母,得全生依門下者,三十餘 年矣。故鄉萬里,未獲歸省,雖思慕刻骨,未嘗敢言。今 父母已老,脫有不幸,則永為天地閒罪人矣』。因伏地」 涕泣,不能起。阿思蘭母子皆感動,許之歸,期一歲而 返。一德至家,父兄已沒,惟母在,年八十餘。一德卜地 葬二柩畢,欲少留事母,懼得罪,如期還燕。阿思蘭母 子歎曰:「彼賤隸乃能是,吾可不成其孝乎!」即裂券縱 為良。一德將辭歸,會阿思蘭以冤被誅,詔簿錄其家, 群奴各亡去,一德獨奮曰:「主家有禍,吾忍同路人耶!」 即留不去。與張錦童詣中書訴枉狀,得昭雪,還其所 籍。太夫人勞一德曰:「當吏籍吾家時,親戚不相顧,汝 獨冒險以白吾枉,疾風勁草,於汝見之。令吾家業既 喪而復存者,皆汝力也。吾何以報汝?」因分美田廬遺 之。一德謝曰:「一德雖鄙人,非有利於是也。重哀吾主 無罪而受戮,故留以報主。今老母八十餘,得歸侍養, 主之賜已厚矣,何以田廬為?」遂不受而去。皇慶元年 旌其門。

王思聰

按《元史孝友傳》:「王思聰,延安安塞人。素力田,農隙則 教諸生,得束脩以養親。母喪盡哀。父繼娶楊氏,事之 如所生。以家多幼稚,侵父食,別築室曰『養老堂奉之, 朝夕定省,愈久不怠。父嘗病劇,思聰憂甚,拜祈於天, 額膝皆成瘡,得神泉飲之。愈後復失明,思聰舐之即 能視。縣上狀,命表異之』。」

徹徹

按《元史孝友傳》:「徹徹擔古思氏,幼喪父,事母篤孝。稍 壯,母沒,慟哭頓絕,水漿不入口者三日。既葬,居喪有 禮,每節序祭祀,哭泣常如袒括時年四十餘,思慕猶 如孩童,每見人父母,則嗚咽流涕。人問其故,曰:『人皆 有父母,我獨無,是以泣耳』。」至大三年褒異。

王初應 施合德

按《元史孝友傳》:「王初應,漳州長泰人。至大四年二月, 從父義士樵劉嶺山,有虎出叢棘中,搏義士,傷右肩。 初應赴救,抽鎌刀刺虎鼻殺之,義士得生。泰定二年, 同縣施合德父真祐嘗出耘,為虎扼於田。合德與從 弟發仔持斧前殺虎,父得生。並旌其門。」

鄭文嗣從弟大和

按《元史孝友傳》:「鄭文嗣,婺州浦江人。其家十世同居, 凡二百四十餘年,一錢尺帛無敢私,至大閒表其門。 文嗣歿,從弟大和繼主家事,益嚴而有恩,家庭中凜 如公府。子弟稍有過頒白者,猶鞭之。每遇歲時,大和 坐堂上,群從子皆盛衣冠,鴈行立左序下,以次進拜 跪奉觴上壽畢,皆肅容拱手,自右趨出,足武相銜,無」 敢參差者。見者嗟慕,謂有三代遺風。狀聞,復其家。部 使者余闕,為書「東浙第一家」以褒之。大和方正,不奉 浮屠、老子教,冠婚喪葬必稽朱熹《家禮》而行。執親喪 哀甚,三年不御酒肉。子孫從化,皆孝謹,雖嘗仕宦,不 敢一毫有違家法。諸婦唯事女工,不使預家政。宗族 里閭皆懷之以恩。家畜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 以為孝義所感。有《家範》三卷傳于世。

王薦

按《元史孝友傳》:「王薦,福寧人,性孝而好義。父嘗疾甚, 薦夜禱于天,願減己年益父壽。父絕而復甦,告其友 曰:『適有神人,黃衣紅帕首,恍惚語我曰:『汝子孝,上帝 命錫汝十二齡,疾遂愈』。後果十二年而卒。母沈氏病 渴,語薦曰:『得瓜以啖我,渴可止』。時冬月,求於鄉不得, 行至深奧嶺,值大雪,薦避雪樹下,思母病,仰天而哭』」, 忽見巖石閒青蔓離披,有二瓜焉,因摘歸奉母,母食 之,渴頓止。兄孟韐早世,嫂林氏更適劉仲山。仲山嘗 以田鬻於薦,及死不能葬,且無子,族以其貧,莫肯為 之後,薦即以田還之,使置後,且治葬焉。福建宣慰司 上狀旌之。

郭全

按《元史孝友傳》:「郭全,遼陽人。幼喪母,哀戚如成人。及 壯,父庭玉又卒,居廬三載,啜粥面墨。事繼母唐古氏 甚孝。唐古氏生四子皆幼,全躬耕以養。既長娶婦,各 求分財異居,全不能止。凡田廬器物,悉自取朽弊者, 奉唐古氏以居,甘旨無乏。唐古氏卒,全年六十餘,哀 痛毀瘠,廬其墓。終喪狀聞,褒表。」

劉德

按《元史孝友郭全傳》:「劉德,奉元人。父娶後妻何氏,德 事之如所生。家貧,傭工取直,寸錢尺帛皆上之。四弟 並何出,德撫愛尤篤。年五十未娶,稱貸得錢,先為弟 求婦,諸弟亦化其德,一門藹然,鄉里稱為劉佛子。」狀 聞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