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也

「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朱注言不可輕易其言,蓋無人為我執持其舌者,故言語由己,易致差失,常當執持,不可放去也。集解其言一出,則不可追。人能知「莫捫朕舌」之說,則其出言之際,戒之慎之,不敢少忽。如古人之三緘其口,則其意可見矣。

禮記

《曲禮上》

安定辭:

陳注《程子》曰:「心定者,其言安以舒,不定者,其辭輕以疾。」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陳注鄭氏曰:「言道,言合於道也。」

長者不及毋儳言。

陳注儳,暫也。亦參錯不齊之貌。長者言事未竟,未及其他,少者不可舉他事為言,暫然錯雜,長者之說。

毋勦說,毋雷同。

陳注攬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說,謂之「勦說」;聞人之言而附和之,謂之「雷同。」如雷之發聲而物同應之也。

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

陳注《梱》,門限也。內外有限,故男不言內,女不言外。

《曲禮下》

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婦女。」

陳注喪,凶事也,不言樂;祭,吉事也,不言「凶。」公私之事,不可相干,私事不可言於公庭,故公庭不言「婦女。」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陳注隨其所在而謀議之。

朝,言不及犬馬。

陳注「《犬馬》微賤」,不當言之於朝。

「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

陳注朝廷之上,凡所當言者皆禮也。一問一對,必稽於禮。孔子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盡此道也。

《檀弓下》

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

陳注《吶吶》,聲低而語緩也。如不出其口,似不能言者。

《少儀》

毋身質言語。

陳注言語之際,疑則闕之,不可自我質正,恐有失誤也。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陳注「穆穆」者,敬以和,「皇皇」者,正而美。

《雜記》

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問。

陳注言,自言己事也。「語」,為人論說也。大全嚴陵方氏曰:「言略而語詳,對應而問倡,以居憂有所不暇故也。」

《坊記》

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陳注「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故君子之言常約,小人則先言而後行,不必其言行之相顧也。

《表記》

不失口於人。

陳注馬氏曰:「見其所可語,而不慮其所可默,則失口於人。」

老子

《顯質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管子

《形勢解》

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 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故其諾未嘗不信也。小人不 義,亦諾不可亦諾,言而必諾,故其諾未必信也。故曰: 「必諾之言,不足信也。」

「言而語道德忠信孝悌」者,此言無棄者。天公平而無 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無 棄》之言,公平而無私,故賢不肖莫不用。故無棄之言 者,參伍於天地之無私也。故曰:「有無棄之言者,必參 之於天地矣。」

孔子家語

《顏回》

顏回問於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 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為義 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退 而相惡。」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