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學,尢加深辯詳闢,惟恐其或陷溺人心,變亂士習,蓋 亦有為而發,故其詞繁而不殺焉。祐嘗因是錄,竊觀 先生之學,纖微昭晰,有不可掩之明;分寸積累,有不 可泯之實;強毅堅忍,「有不可易之操;宏達周悉,有不 可窮之用。遠追千古,舉天下不足以回其心;高出一 世,舉萬物不足以撓其志。讀者深思而有得焉,則其 學之醇、道之美,迥然無儔,躋之濂、洛、關、閩之列可也。」 言果不足以知人,抑果不足以感人乎?雖然,先生之 道,本欲施之天下國家,而與斯人相忘於無言之境。 奈何卒與時違,未獲小試,乃不得已而有是錄,其志 可悲也已,其道可慨也已!方且怡然自得,若將終身 不肯少貶以徇時焉。嗚呼!所謂「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先生真庶幾矣。成化癸卯, 祐初謁函丈請教,方憾親炙之晚,而猶冀夫可卒業 也。踰年,先生壽甫五十,遽捐館舍,豈惟祐之不幸尢? 斯文斯世之不幸也。抱持遺書,於今廿載,昏愚之質, 殊無進益。然而每一讀焉,凜若先生之臨其上,不敢 不思奮勵而圖無負於將來也。若夫道德宏深,言論 純粹,膚陋之見,未易窺測。必有知德知言君子,尚論 先生於天下後世也耶?

《修德銘》
林廷玉

人得於天,五性咸備。奚以梏亡?氣拘物蔽。修之維何? 反同變異。惟心是存,惟知是致。靈扃中虛,太空弗翳。 復焉執焉,罔虧賦畀。充實光輝,塞乎天地。

《凝道銘》
前人

太極之理,無乎不該,樞紐萬化,管攝三才。人于是道, 何以聚之。操心究理,修德是資。德全於心,道見於事, 充拓流行,罔有不至。道不遠人,欲之即是。

道德部雜錄

《老子論德》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莊子天地》篇:「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元古之君,天 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 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 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 物者」,道也;

《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 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荀子儒效》篇:「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 也,君子之所道也。」

《韓子解老篇》:「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 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 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 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 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有德。德則無德,不德 則在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貴無為。無 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 思為虛也。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 是制于為虛也。虛者,謂其意所無制也。今制于為虛, 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 為為有常,則虛,虛則德盛。德盛之謂上德,故曰:「上德 無為而無不為也。」

《觀行》篇:「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于自 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 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韓詩外傳》:「德也者,包天地之美,配日月之明,立乎四 時之調,覽乎陰陽之交,寒暑不能動,四時不能化也。 斂乎太陰而不濕,散乎太陽而不枯,鮮潔清明而備, 嚴威務疾而神競,清而福乎天地之閒者,德也。」 《淮南子俶真訓》:「含陰吐陽而萬物和同者,德也。是故 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 《覽冥訓》: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則邇,近之則遠。 不得其道,若觀儵魚。故聖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故萬化而無傷。其得之也,乃失之;其失之也,乃得之 也。

《本經訓》「道德定于天下,而民純樸,則目不營于色,耳 不淫于聲,坐俳而歌謠,被髮而浮游,雖有毛嬙西施 之色,不知悅也;掉羽舞象,不知樂也。淫佚無別,不得 生焉。由此觀之,禮樂不用也。是故德衰然後仁生,行 沮然後義立,和失然後聲調,禮淫然後容飾,是故知 神明,然後知道德之不足為也,知道德然後知仁義」 之不足行也。

《主術訓》:「道有智則惑,德有心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