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皋陶謨》有六德三德之分。小大不同。而皆適于用。

胡居仁居業錄

《語錄》

「道一也」,所指不同。孔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邵子以 道為天地之本,又以道為太極。朱子曰:「元亨利貞,天 道之常」,子思曰:「率性之謂道。」然道即理也。「一陰一陽 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是指此理行于形氣之中 也。「道為太極,為天地之本」,是指此理為造化之主也。 「率性之謂道」,是指此理見于人身日用也。「元亨利貞」, 是指天理之流行而言也。

馮從吾疑思錄

《語錄》

問:「道德一也,《中庸》言道德,與《論語》言道德,其旨同否? 至于《老子》五千言,亦以道德名經,又何以為異端?」曰: 「『《中庸》道德』字,與《論語》『道德』字,微有不同。《論語》一書,論 功夫不論本體,論見在不論源頭,蓋欲學者由功夫 以悟本體,由見在以覓源頭耳。此其為慮甚遠,非故 祕之而不言也。如論道,是指其見在可道者而言,故」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異端則曰:「道可道,非常 道。」如論德,是指其見在可據者而言,故曰「據於德。」而 異端則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舍功夫而直談本體, 舍見在而直談源頭。如此,則異端之說,似又高吾儒 一層矣。不知異端差處正在本體源頭處,差不在舍 功夫而直談本體,舍見在而直談源頭也。故子思不 得已亦直指本體源頭,以洩孔子之祕,以破異端之 非。如《論語》論夫子之道曰「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則曰: 「忠恕違道不遠。」蓋《論語》之論道,指其見在可道者言; 《中庸》之論道,直指天命率性之初而言也。不然,忠恕 即一貫之道,而曰「違道不遠」,何哉?言道而直指天命 率性之初,則元莫元于此也。彼異端「道可道非常道」 之說,真粗淺甚矣。《論語》論德曰「據於德」;《中庸》則曰:「不 顯惟德,百辟其刑之。」蓋《論語》之論德,指見在可據者 言。《中庸》之論德,直合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初而 言也。不然,為己知幾即君子之德,而曰「可與入德」,何 哉?言德而合于無聲無臭之初,則元又莫元于此也。 彼異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說,又粗淺甚矣。如水 一也,《論語》指其見在,如江河,如池沼,皆水也;即如飲 酒,如啜茶,亦皆水也。而《中庸》則直指「山下出泉」,原泉 混混而言矣。言功夫并言本體,言見在并言源頭,必 如此而後可以洩孔子之祕,破異端之非耳。若《中庸》 不言本體源頭,則異端隱微之病,孰為剖決?道德不 經之談,真足稱經于後世矣,道學不為之失傳哉?此 《中庸》所以不容不作也,蓋有憂也。

章潢圖書編

《道總論》

道,一而已矣。在天為陰陽,在地為柔剛,在人為仁義, 其道一也。是道也,統攝三才,流行萬化,自一息至不 可終窮,自一毫至不可限量,悉由之綱維而主宰焉。 世有治亂,道不因之以污隆;人有聖狂,道不因之而 增損。雖罹秦坑焚之慘,而道如故也。然由秦以降,志 道者率病于多岐,何哉?《韓子》曰:「古之教者處其一,今」 之教者處其三。其教既三,從事于其教者,安得不岐 而三之哉?孔子繫《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蓋統天地 造化言之也。程伯子謂陰陽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 者,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元來只此是道,要在人 默而識之。信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即道,道即器也,故下文即舉「繼善」成性而仁知不 可偏,藏用顯仁而德業所畢備,言道者斯其準矣。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所謂道之大原出 于天是也。下文即曰「修道之謂教」,又曰「修身以道,修 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天 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孟子亦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皆此意也。可見仁義人之性也。言立 人之道,舉性之仁義,無餘蘊也。何也?日月星辰雨風 露雷,成象于天者,萬有不齊,而立天之道,陰陽盡之 矣。水火山川土石草木,成形于地者,萬有不齊,而立 地之道,剛柔盡之矣。君臣父子男女飲食,體備于人 者,萬有不齊,而立人之道獨不盡于仁義乎哉?況舉 仁義,已該夫陰陽剛柔,此道之所以一也。孔孟而下, 惟韓子原道,亦自仁義言之,雖指博愛以名仁,遺格 致以言《大學》,而以仁義言道,則確有定見。曰:「其文《詩》 《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商,其位君臣 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 粟米果蔬魚肉;其道易明,其教易行也。」又曰:「斯吾所 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 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 傳焉。觀其前舉文法居食,若不過斯道之粗跡,後敘 堯舜相傳,又莫窺斯道之淵微,而其源一本諸仁義 之德。古今論道,莫詳于斯矣。何後之名道者,各一其 辭,云「動而正焉之謂道」,云「變通之謂道」,云「自理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