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善不逆旅」,非仁義剛武,無以定天下。

《修文》篇:「人之善惡,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揚子《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 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適善惡之馬也歟?」

《潛夫論慎微》篇:「積善不怠,必致顏、閔之賢;積惡不休, 必致桀、跖之名。」

《論衡非韓》篇:「夫韓子所尚者法度也。人為善法度賞 之,惡法度罰之,雖不聞善惡於外,善惡有所制矣。夫 聞惡不可以行罰,猶聞善不可以行賞也。非人不舉 姦者,非韓子之術也。使韓子聞善,必將試之,試之有 功,乃肯賞之。夫聞善不輒加賞,虛言未必可信也。若 此,聞善與不聞,無以異也。夫聞善不輒賞,則聞惡不 輒罰矣。聞善必試之,聞惡必考之。」試有功乃加賞,考 有驗乃加罰。虛聞空見,實試未立,賞罰未加,賞罰未 加,善惡未定。未定之事,須術乃立。

《答佞篇》佞人問曰:「行合九德則賢,不合則佞。世人操 行者,可盡謂佞乎?」曰:「諸非皆惡,惡中之逆者,謂之無 道,惡中之巧者,謂之佞人。聖王刑憲,佞在惡中;聖王 賞勸,賢在善中。純潔之賢,善中殊高,賢中之聖也;善 中大佞,惡中之雄也。故曰:『觀賢由義,察佞由惡。善惡 定成,賢佞形矣』。」

《治期》篇:「賢君之治國也,猶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 明令耐使子孫,皆為孝善。子孫孝善,是家興也;百姓 平安,是國昌也。昌必有衰,興必有廢。興昌非德所能 成,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昌衰興廢,皆天時也。此 善惡之實。」

《譚子化書仁化篇》:「為惡者畏人識,必有識者;為善者 不欲人知,必有知者。是故人不識者謂之大惡,人不 知者謂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廣,務奇特者功不大, 善博奕者智不遠,文綺麗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 是貴,惟德是守,所以能萬世不朽。」

《漁樵問答》。樵者曰:「人有禱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禱而 求耶,禱求而可得耶?敢問其所以。」曰:「語善惡者,人也; 禍福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禍淫,鬼神其能違天乎?自 作之孽,固難逃也。天降之災,禳之奚益?修德積善,君 子常分,安有餘事於其閒哉?」樵者曰:「有為善而遇禍, 有為惡而獲福者,何也?」漁者曰:「有幸與不幸也,幸不」 幸,命也;當不當,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君子見善則喜之,見不善則遠之,小人見善則疾之, 見不善則喜之,善惡各從其類也。君子見善則就之, 見不善則遠之,小人見善則遠之,見不善則就之。」 《西疇》常言:欲為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 邪,一事悖戾,立見其為小人。故曰:「終身為善不足,一 旦為惡有餘。」

《省心錄》:「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 為惡如乘駿走坂,雖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歲月已往者不可復,未來者不可期,見在者不可失。 為善則善應,為惡則惡報,所以成名滅身,惟自取如 何耳。」

「善惡之性不能易」,如水之不能燥,火之不能濕,形色 語默之閒,善惡自見。

《善人種德》,降祥於天;《惡人種禍》,貽殃於後。

「毀譽雜至,觀其事則毀譽明,善惡混淆,公其心則善 惡判」,此在上之職也。若智效一職,行其所當為,而不 問毀譽,立乎其中道,則善惡自黑白也。

能自遂者未必能成人,自敗者必罔人,能自儉者未 必能周人,自恣者必害人。然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 也。

勝於己者必師,拙於己者可役。愛於己者,知善而不 知惡。憎於己者,見惡而不見善。

《讀書錄》:「陽明者,善也;陰濁者,惡也。人見天地晴明則 心意舒暢,見天氣陰晦則心意黯慘。亦可以驗好善 惡惡之一端。」

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一念之惡,烈風疾雨。

《螢雪叢說》:「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此古語也。「善惡 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速與來遲。」此古詩也。或者執其 為善未必福,為惡未必禍之說,遂以謂善惡莫執無 應,妄起輕福遠禍之心,果能無應也耶?夫善有善報, 善人為善,而天或不以善報,非無報也。惡有惡報,惡 人為惡,而天或不以惡報,非無報也,蓋未報也。所謂 未報者,乃其未熟故耳。逮夫熟時,則其報之也,其效 如捷。胡不觀《大藏經》云:「善若無報,其善未熟。其善熟 時必受其福。惡若無報,其惡未熟。其惡熟時必受其 苦。」

《古穰雜錄》吉水羅公云:「人於一日,自朝至夕,由興至 寢,不可有一毫惡念。惡念一萌,即斬絕之,使根株悉 拔;不可一息無善念,善念一萌,即充廣之,使若泉達 火然。」

《宵練匣》:「人無善可為,只不為惡,有心為善,亦惡也。」 長者言:「吾不知所謂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 所謂惡,但使人恨者即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