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殺人之多乎。所以仲尼序書。終于《秦誓》一事。其言不 亦遠乎。

秦穆公能改過自誓,伯之優者也。故序書上自《典誥》,下及《秦誓》,聖人猶取之而不廢,是亦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之義也。王者不作,近于王道者,雖一善必錄,聖人之心如此,然終于《秦誓》,則世之盛衰,道之污隆,可知之矣。穆公有此一善可稱,宜乎國以盛強。其後始皇并吞海內,而乃尚刑好殺,止于二世,以「取滅亡。」 蓋秦強暴之國,尚刑好殺,乃其所習,又況本以商鞅之法,其貽謀慘刻,少恩有自來矣。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殺者,死之徒也。周之好生也 以義,漢之好生也亦以義。秦之好殺也以利,楚之好 殺也亦以利。」周之好生也以義,而漢且不及;秦之好 殺也以利,而楚又過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擇于周、 秦、漢、楚哉?擇乎善惡而已。是知善也者無敵于天下, 而天下共善之;惡也者又無敵于天下,而天下亦共 惡之。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擇于周秦漢楚哉?擇于善 惡而已。

「仁者好生,不仁者好殺。」 好生者王,好殺者亡。好生者,天佑之,人愛之;好殺者,天怒之,人惡之。周漢以好生而興,秦楚以好殺而廢。天之興廢,人之去就,在乎仁與不仁而已。

《觀物內篇之七》

昔者孔子語堯舜,則曰「垂衣裳而天下治」,語湯武,則 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斯言可以該古今帝王受命之 理也。堯禪舜以德,舜禪禹以功。以德帝也,以功亦帝 也,然而德下一等,則入于功矣。湯伐桀以放,武伐紂 以殺。以放王也;以殺亦王也,然而放下一等,則入于 殺矣。是知時有消長,事有因革,前聖後聖,非出于一 塗哉。

堯舜禪讓,湯武征伐,其事則異,其道則同。以德以功,以放以殺,時之消長,事之因革,不同如此。至于征伐放殺,非聖人之所欲,蓋有不得已者焉。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跡,故前聖後聖,非出于一塗,而聖人求乎心之所同,而不求乎跡之所同。苟姑同乎跡而不同乎心,則為姦為惡,何所不至,不可不辨也。然所謂「下一等者,孔子序《書》,贊堯、舜、禹,亦有詳略,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聖人蓋有深意焉。

天與人相為表裡。天有陰陽,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繫 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德則民用正,上好佞則民用邪。 邪正之由,有自來矣。雖聖君在上,不能無小人,是難 其為小人;雖庸君在上,不能無君子,是難其為君子。 自古聖君之盛,未有如唐堯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時 非無小人也,是難其為小人也,故君子多也。所以雖 有四凶,不能肆其惡。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殷紂之 世,小人何其多耶?時非無君子也,是難其為君子也, 故小人多也。所以雖有三仁,不能遂其善。是知君擇 臣,臣擇君者,是繫乎人也。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繫 乎人也,繫乎天者也。

天與人常相須而成者也。天有陰陽,人有邪正。正為君子,邪為小人。君子小人,相為盛衰,猶陰陽之相為消長。聖人之于《易》《否》《泰》,言之詳矣。且治世非無小人也,亂世非無君子也,君子在內,小人在外,所以為《泰》,而天下治矣。君子在外,小人在內,所以為《否》,而天下亂矣。君子小人,無世無之,在乎人君所好所用而已。人君好德,則民用正,而君子進,小人退矣;人君好佞,則民用邪,而小人進,君子退矣。唐堯之時,非無小人也,君子在內而眾,小人在外而寡,則小人不勝君子也,故雖有四凶,亦不能害君子。商紂之世,非無君子也,君子在外而寡,小人在內而眾,則君子不能勝小人也,故雖有三仁,而不能去小人。所謂「內外」 者,不獨在位在野而已,但信而任之則為內,疏而遠之則為外。上好正而信任君子,則小人遠矣,不必待屏絕誅竄而後為外也;上好邪而信任小人,則君子遠矣,不必待斥逐放棄而後為外也。所謂小人者,聖人亦未嘗疾之已甚也,但使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各得其所而已。君子在上則足「以制小人;小人在下,則順以從君子。如是則天下未有不治者也。若夫疾惡而不能去,去惡而無其術者,適所以致禍亂之道也。」 嗚呼!君子小人用與不用,實繫上之所好,上之所好,實繫天下治亂,可不慎哉!

「賢愚,人之本性;利害,民之常情。虞舜陶于河濱,傅說 築于巖下,天下皆知其賢,而百執事不為之舉者,利 害使之然也。」吁!利害叢于中而矛戟森于外,又安知 有虞舜之聖而傅說之賢哉?河濱非禪位之所,巖下 非求相之方,昔也在億萬人之下,而今也在億萬人 之上,相去一何遠之甚也!然而必此云者,貴有名者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