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乎天地之心,蓋于動靜之間有以見之。夫天地之心,於此而見之;聖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亦於此而見之。雖顛沛造次,未嘗離乎此也。《中庸》曰:「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退藏于密,則以此洗心焉;吉凶與民同患,則以此齊戒焉。」 夫所謂密、所謂齊戒者,其在動靜之間乎?此天地之至妙、至妙者也。聖人作《易》,蓋本于此。世儒昧于《易》,本不見天地之心,見其一陽初復,遂以動為天地之心,乃謂天地以生物為心。噫,天地之心何止于動而生物哉?見其五陰在上,遂以靜為天地之心,乃謂「動復則靜,靜復則止。」 噫,天地之心何止于靜而止哉?為虛無之論者,則曰天地以無心為心。噫,天地之心一歸于無,則造化息矣。蓋天地之心不可以有無言,而未嘗有無,亦未嘗離乎有無者也;不可以動靜言,而未嘗動靜,亦未嘗離乎動靜者也。故于動靜之間有以見之。然動靜之間,間不容髮,豈有間乎?惟其無間,所以為動靜之間也。獨揚子雲知《易》之本,以作元始于中,首象《中孚》,次以周首象復,中者天下之大本,所謂天地之心也。故其《首辭》曰:「陽氣潛萌于黃鍾之宮,信無不在其中。」 天地之道,可謂至信矣。所謂信者,有以見天地之心乎?在人則誠也。故天地聖人之心,至信至誠,悠久而不息,所以為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雖然,天地之心所可見者,亦不過乎因時順理而已。因時順理,所以謂之道也。聖人由道而行,豈有轍跡哉?嗚呼!所謂動靜之間者,千聖之所歸,萬生之所息。能至此則可以知變化之道,可以知死生之說,不能至此,則非所以謂之聖人也,不能知此,則非所以謂之賢人也。外于此者,皆邪說妄行也。先君《皇極經世書》蓋本于此,所以《觀物篇》首明天地動靜,而此又明動靜之間,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焉。學者欲求其至,在乎默而識之,不可以言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