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乾陰陽之義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本義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太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大全朱子曰:周子康節說太極是和陰陽,袞說《易》中便抬起說。周子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時便是陽之太極,靜時便是陰之太極。蓋太極只在陰陽裡。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則先從實理處說。若說其生,則俱生,太極依舊在陰陽裡。但言其次序,須有這實理,方始有陰陽也。其理則一。雖然自見在事物而觀之,「則陰陽函太極;推其本,則太極生陰陽。」 問:「一陰一陽上又各生一陰一陽之象。以圖言之,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節節推去,固容易見。就天地間著實處,如何驗得?」曰:「一物上自各有陰陽,如人之男女陰陽也。逐人身上又各有這血氣,血陰而氣陽也。如晝夜之間,晝陽也,夜陰也;而晝陽自午後屬」陰,夜陰自子後又是陽,此便是陰陽各生陰陽之象。 南軒張氏曰:「《易》者生生之妙,而太極者所以生生者也。」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本義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大全朱子曰:「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物可見而其理難知。即事即物,便見得此理,只是如此看。」又曰:「形而上底虛,渾是道理。」

「形而下底實便是器。」這箇分說得極精切。又

曰:「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箇道理。器是形跡,事事亦皆有箇形跡。有道即有器,有器須有道,物必有則。」 又曰:「可見底是器,不可見底是道。理是道,物是器。」

《繫辭下》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 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 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本義言「往來屈信」,皆感應自然之常理。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 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本義絪縕,交密之狀。醇,謂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大全朱子曰:天地男女,都是兩箇,方得專一。 臨川吳氏曰:「絪縕者,氣之交也。構精者,形之交也。天地之二氣交,故物之以氣化者,其氣醲厚而能醇;男女之二氣交,故物之以形化者,其精凝聚而能生。」此氣形之相交,以二與三人損一,一人得友之相合,以二者其理同,皆言其以一合一,故能致一而不二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 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大全雲峰胡氏曰:其初也,陰陽分而為兩儀,陰陽之合則為四象八卦,而剛柔於是乎有體,著而天地之撰,微而神明之德,皆自《乾》開其始,而《坤》成其終,故曰「乾坤易之門。」

《說卦傳》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 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 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 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大全朱子曰:「陰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仁義以理言。」陰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立也;仁義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隨事著見,故有三才之別,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分焉,其實則一太極也。 陰陽是陽中之陰陽,剛柔是陰中之陰陽。剛柔以質言,是有個物了,見得是剛底柔底。陰陽以氣言。

太極圖

太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