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便使強制得下,病根不除,如以石壓草,石去而草 復生矣,此不可不察也。 學問須是就險難窮困處 試一過,真能不動,方是學者。人生最難克是利欲。利 欲之大是富貴貧賤。吾夫子只許顏淵、子路兩箇, 若

「是。此處打一過,便教說得天花亂墜,盡是閒話。」 進 道之要固多端,且刊落世閒許多利欲外慕,見得榮 辱是非、得失、利害,皆不足道。只有直截此心,無愧無 懼,方且見之動靜語默,皆是道理。不然則浮湛出入, 渾淆膠擾,無益於己,見窺於人,甚可畏也。 為學須 隨其氣質,察其所偏與其所未至,擇其最切者而用 吾力焉。譬如用藥,古人方書,亦言其大法耳。而病證 多端,則亦須對證而謹擇之也。 古先聖賢言學,無 非就身心上用功。人心道心,直內方外,都未說近講 學處。夫子恐其識見易差,於是以博文「約禮」對言。博 文先而約禮後,博文易而約禮難。後來學者,專務其 所易,而常憚其所難,此道之所以無傳,須是如《中庸》 之旨,戒懼慎獨為終身事業,不可須臾廢離,而講學 窮理,所以求其明且正耳。若但務學,而於身心不加 意,恐全不成學問也。 人之為學,但當操存涵養,使 心源純靜;探賾索隱,使義理精熟;力加克制,使私意 不生。三者並行而日勉焉,則學進矣。 為學只要收 拾身心,勿令放逸,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見大賓,如 承大祭。」蓋理義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此心放逸,則 固有之理,先已昏惑紛擾,而失其正矣,便說得天花 亂落,亦於我有何干涉?況亦未見心不純靜而能理 明義精者。理義無窮,如登嵩華,如涉溟渤,且要跟腳 純實深厚,然後可以承載。初涉文義,便有跳躍自喜 之意,又安能任重而致遠耶?世閒固有全不識學問, 而能質實重厚、小心謹畏者,不害為君子;亦有親師 取友,講明道義而輕儇浮薄者,未免為小人。此等處, 皆後生所當別識。先以戒謹厚重為心,然後可以言 學也。 古人為學,大抵先於身心上用功,如「危微精 一」之旨,制心制事之語,「敬勝怠,義勝欲」之戒,無非欲 人檢點身心,存天理、去人欲而已。然學問之方,難以 人人口授,故必載之方冊;而義理精微,亦難以意見 揣度,故必參之聖賢。故初學之法,且令格物窮理、攷 古驗今者,蓋欲知為學之方,求義理之正,使知所以 居敬集義而無毫釐之差,亦卒歸於檢點身心而已。 年來學者但見古人有「格物窮理」之說,但馳心於辨 析講論之閒,而不務持養省察之實。所以辨析講論 者,又不原切問近思之意。「天之所以與我,與吾之所 以全乎天」者,大本大原,漫不加省,而尋行數墨,入耳 出口,以為即此便是學問,退而察其胸中之所存,與 夫應事接物,無一不相背馳。聖人教人,決不若是 留意講習,若是實體之於心,見吾一身之中實具此 理,操而存之,實有諸己,則不至流於口耳之學。 今 世知學者少,都以《易》說了學問,但能斂束身心,便道 會持敬;但曉文義,便道會明理。俯視世之不學者,既 有閒,抑觀昔者聖賢之言,學條目又不過如此,便道 為學都了,不知後面都不是。惟孔子全不如此,逐日 只見不足,如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乃曰『何有於我 哉』!如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乃曰『是吾憂也』,豈聖人 不情之語哉』!此心直是歉然。今之學者,須當體得此 心,切實用功,逐日察之念慮心術之微,驗之出入起 居之際,體之應事接物之閒,真箇無歉,益當加勉,豈 可一說便了著!」 問「濂溪曰『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一條。曰:「纔說為學,便以伊尹顏子並言。若非為己務 實之論,蓋人之心量自是有許多事,不然則褊狹了, 然又不可不知輕重先後。故伊尹曰志,顏子曰『學』。《大 學》既言明德,便言『新民,聖賢無一偏之學』。」

北溪陳氏曰:「道之浩浩,何處下手?聖門用工節目,其 大要亦不過曰致知力行而已。致者,推之而至其極 之謂。致其知者,所以明萬理於心,而使之無所疑也。 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謂;力其行者,所以復萬善於 己而使之無不備也。知不至,則真是真非無以辨其 行將何所適從?必有錯認人欲作天理,而不自覺者」 矣;行不力,則雖精義入神,亦徒為空言,而盛德至善 竟何有於我哉?此《大學》明明德之功,必以格物、致知 為先,而誠意、正心、修身繼其後;《中庸》「擇善固執」之目, 必自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而顏子稱夫 子「循循善誘」,亦惟在於「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而已,無 他說也。然二者亦非截然判先後為二事。猶之行者 目視足履,動輒相應,蓋亦交進而互相發也。故知之 明則行愈遠,而行之力則所知又益精矣。其所以為 致知力行之地者,必以敬為主。敬者,主一無適之謂, 所以提撕警省此心,使之惺惺,乃心之生道,而聖學 所以貫動靜徹終始之功也。能敬則中有涵養,而大 本清明。由是而致知,則心與理相涵而無頑冥之患; 由是而力行,則身與事相安,而不復有扞格之病矣。 雖然,人性均善,均可與適道,而鮮有能從事於斯者。 由其二病:一則病於安常習故,而不能奮然立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