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取人,不可徒徇其名而不究其實,徒徇其名而不究其實,幾何不虛譽隆而實德病矣。論人之德,先言行而後言德者,蓋由行而後可以見其德;稱人之事,先言德而後言事者,蓋因事而後有以驗其德也 。劉氏正一曰:「常之為義大矣,曰常人,曰吉士,其揆一也。《皋陶謨》曰:『彰厥有常吉哉』,《立政》曰『庶常吉士』,則知吉士」 未始不有常德,而常德所以為吉士也 。葉氏曰:「觀人不求其全而求其常,常而不全,不害為德,德而不常,皆矯偽耳。」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 撫于五辰,庶績其凝。

蔡傳宣,明也。三德六德者,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六也。浚,治也。亮,亦明也。「有家,大夫也。有邦,諸侯也。」浚明亮采,皆言家邦政事明治之義,氣象則有大小之不同。三德而為大夫,六德而為諸侯,以德之多寡,職之大小概言之也。夫九德有其三,必日宣而充廣之,而使之益以著。九德有其六,尤必日嚴而祗敬之,而使之益「以謹也。翕,合也。德之多寡雖不同,人君惟能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此則九德之人咸事其事,大而千人之俊,小而百人之乂皆在官,使以天下之才,任天下之治,唐虞之朝下無遺才而上無廢事者,良以此也。」師師,相師法也。言百僚皆相師法,而百工皆及時以趨事也。百僚百工,皆謂百官,言其人之相師,則曰百僚;言其人之趨事,則曰百工。其實一也。撫,順也。五辰,四時也。木火金水,旺於四時,而土則奇旺於四季也。《禮運》曰:「播五行於四時者是也。」凝,成也,言百工趨時而眾功皆成也。大全問:「日宣三德,自九德咸事。」如此,則是天子諸侯大夫九德,各日以三宣德亦不可僭耶?若諸侯大夫皆有九德,顧不美歟?朱子曰:「九德之目,蓋言取人不可求備,官人當以等耳。豈德不可僭之謂耶?」 葉氏曰:「皋陶本論知人之事,故因言官人之道。」 夏氏曰:「浚與濬通,治而深之之謂。」 馬氏曰:「彰有常,乃吉。日宣,日嚴,所謂」有常也。 王氏曰:「日宣達三德之賢,使任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之賢,使任有邦。」真氏取之,皆作「君用賢」說,庶與下文「翕受敷施九德之賢」相協。 臨川吳氏曰:「天子有天下者,於九德之人合而受之,敷而施之,使皆事其事,各效其能,以居其官,則百官長屬所職之事悉不違時,故循四時之序而眾功皆成」也。

禮記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

陳注《發慮憲》,謂致其思慮,以求合乎法則也。求善良親賢也。此二者可以小致聲譽,不能感動眾人。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陳注「就賢」禮下,賢德之士也。體如《中庸》「體群臣」之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遠,疏遠之臣也。此二者可以感動眾人,未能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陳注化民成俗,必如唐虞之於變時雍,乃為至耳。然則舍學何以哉?此學乃《大學》之道,明德新民之事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 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陳注《建國君民》謂建立邦國以君長其民也。「教學為先」,以立教立學為先務也。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 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 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 命》曰「斆學半」,其此之謂乎。

陳注「學然後知不足」,謂師資於人,方知己所未至也。「教然後知困」,謂無以應人之求,則自知困辱也。自反,知反求而已,自強則有黽勉倍進之意。「教學相長」,謂我之教人與資人皆相為長益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 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 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 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大全朱子曰:「辨志者,自能分別其心所趨向,如為善、為利、為君子、為小人也。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群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博習者,積累精專,次第而遍也。親師者,道同德合,愛敬兼盡也。論學者,知言而能論學之是非。取友者,知人而能識人之賢否也。『知類通達,聞一知十,能觸類而貫通也。強立不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也。蓋考校之法,逐節之中,先觀其學業之淺深,徐察其德行之虛實,讀者宜深味之,乃見進學之驗。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 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